•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志載盛世守初心 鑒往知來續(xù)華章

      2024-11-05 00:00:00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巴蜀史志 2024年4期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開拓進取、奮力拼搏,繪就了從百業(yè)凋敝到百廢俱興的恢宏畫卷,創(chuàng)造了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朝著中國式現代化邁進的人間奇跡。這一切,都在被譽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書”的地方志中得到充分反映和完整再現。四川是中國地方志的重要發(fā)源地,75年來,四川地方志事業(yè)充分發(fā)揮“存史、育人、資政”職能,直接參與、見證、記載、謳歌了全省所走過的艱辛歷程和創(chuàng)造的輝煌成就。值此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省地方志辦特梳理回顧四川地方志文獻中四川人民75年矢志前行的拼搏與驕傲,察往知來、以史鑒今,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貢獻新的方志力量。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也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新中國建設事業(yè)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發(fā)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

      四川,正是這一宏偉歷程的生動縮影和鮮活范例。75年來,巴蜀大地歲月崢嶸、滄桑巨變,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突飛猛進,人民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這一路,擘畫藍圖、薪火連綿;這一路,篳路藍縷、初心如磐;這一路,眾志成城、攻堅克難;這一路,百折不回、勇為人先……所有的砥礪奮進、春華秋實,都在厚重的方志成果中一一得到清晰呈現,四川地方志為偉大征程、偉大時代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寶貴記憶和精神財富。

      一、忠實記錄經濟社會的歷史跨越

      據四川志鑒載:1949年,全省工農業(yè)總產值43.5億元(按1952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按當時人口計算,人均產值70多元;其中農業(yè)產值占83.2%,工業(yè)產值只占16.8%。1952年四川地區(qū)生產總值(GDP)為24.6億元,1973年達103.9億元,1991年達1016.3億元,2007年達10562.1億元,跨上百億元、千億元、萬億元臺階分別歷時21年、18年、16年。此后,2011年全省GDP突破2萬億元,2015年突破3萬億元,2018年突破4萬億元,2021年突破5萬億元。2023年,突破6萬億元,達60132.9億元,人均GDP增加到71835元;全省三次產業(yè)結構調整為10.1:35.4:54.5。1953—2023年,四川GDP年均增長8.0%。2020年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GDP為6.6萬億元,2021年突破7萬億元,2023年達81986.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5.4%。

      執(zhí)筆著信史,志里寫春秋。盛世修志,志載盛世,為完整記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在巴蜀大地的恢宏實踐,四川科學構建以地方志書、綜合年鑒為主,地情書刊為輔的方志成果體系,全過程、全覆蓋書寫75年四川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跨越。至2020年,四川先后完成兩輪省市縣三級地方志編修。第一輪完成省志63卷79冊、市(州)志9種77冊、縣(市、區(qū))志168種,數量居全國之首,結束自清嘉慶以來184年間四川無完整編纂出版省志的歷史,更填補部分民族地區(qū)建置以來志書編纂之空白。第二輪續(xù)修省級志書1部92卷、市(州)志書21部、縣(市、區(qū))志書179部。兩輪志書前后相繼,全景全域忠實記錄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05年,四川人民如火如荼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并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壯闊歷程。以《四川年鑒》為代表的省市縣三級地方綜合年鑒,成為地方志書的有機銜接和有益補充,逐年記載全省各領域的重大舉措、重大事件、重大成就、重大經驗,清晰勾勒四川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年度主題和前進脈絡;同時,省地方志辦適時根據新形勢新需求開發(fā)新平臺,率先創(chuàng)辦《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年鑒》,創(chuàng)新編輯《四川年鑒簡本》《四川印記》等書籍,引領帶動全省地方志系統用創(chuàng)新成果詮釋“修志為用”的時代內涵。此外,主動圍繞重大時間節(jié)點編纂地情書刊,如《四川改革開放40周年大事記》《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四川大事記》《憶滄桑 記奮斗 頌輝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等,策劃編輯《巴蜀史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特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全面、生動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巴蜀大地發(fā)生的歷史性跨越,彰顯地方志著錄歷史過往、鏡鑒發(fā)展未來的獨特價值。

      二、忠實展現城鄉(xiāng)面貌的深刻變化

      據四川志鑒載: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省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農村,農村的封建土地占有制根深蒂固,且農戶分散居住,房屋簡陋。1950—1980年間,農村人均建房面積3.36平方米。據1984年調查統計,全省農村場鎮(zhèn)呈現“一少、二小、三不均、四簡陋”的共同特點。2005年,農房人均建筑面積28.36平方米、居住面積16.99平方米;建房多采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鋁合金或塑鋼門窗建造平房或樓房……室內布局近似城市民居。四川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1953年為8.04%,1964年突破10%,2003年突破30%,2023年達59.49%。農村生產生活環(huán)境全面改善,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格局逐步形成。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牽引城鄉(xiāng)基層發(fā)展治理格局深刻重塑,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奠定堅實基礎。

      記舊貌新顏變換,著天翻地覆文章。為系統性記錄四川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的深刻變化,四川地方志堅持以建設小切口映射時代大文章,第一輪省志專設《城鄉(xiāng)建設環(huán)保志》《農業(yè)志》《建筑志》《水利志》等分卷,第二輪省志專設《建設志》《發(fā)展改革志》《扶貧開發(fā)志》等,連同《四川年鑒》《四川建設年鑒》等各級各類年鑒,以及《新時代脫貧攻堅在四川》《綿陽傳統村落圖志》等豐富多彩的地情書籍、專題志書,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呈現形式全面展現75年來四川日新月異的鄉(xiāng)村面貌,反映出城鄉(xiāng)之間從差距巨大甚至二元對立,到今天城鄉(xiāng)融合、和諧共進、全面發(fā)展的深刻變化。此外,立足省情實際,以農村為重點,在四川歷史上首次啟動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志編纂,把廣闊農村的歷史變遷作為最有巴蜀韻味的文化剖面,用歷史和現實激發(fā)廣大群眾愛黨、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深厚情感,為建設美麗和諧四川、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提供史志思路、凝聚不竭動能。

      三、忠實記載基礎設施的跨越發(fā)展

      據四川志鑒載:1949年,全省沒有一條正式運營的鐵路;公路通車里程8581公里,其中晴雨能通的僅4846公里,60%的縣不通公路。在農業(yè)合作化、“大躍進”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省3次出現筑路高潮。1983年,四川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的縣——得榮縣通汽車;到1985年末,公路達91099公里,比新中國成立前增加10倍多,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由1.5公里升至15.93公里;1995年,四川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通車。此后,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四川積極加快立體交通樞紐建設,大力建設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2023年,四川建成進出川大通道48條、機場17座,高速公路建成里程9803公里,鐵路運營里程達6588公里,其中高鐵運營總里程2171公里。成都是全國第3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中歐班列(成渝)開行量保持全國第1位。全年在建水利工程投資規(guī)模1500億元,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1.1億千瓦、占比86.7%,其中水電裝機容量9759萬千瓦、天然氣(頁巖氣)產量552億立方米,均居全國第1位。2024年,四川高速公路突破10000公里,成為全國第三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破萬”的省份。

      開啟滄桑巨變,成就錦繡新篇。四川是基建大省,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一代代四川人接續(xù)奮斗,基礎設施建設一日千里,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性成就。四川地方志鑒長期緊密跟蹤這一主題,在第一、二輪省志設《交通志》《郵政電信志》《煤炭工業(yè)志》《石油天然氣工業(yè)志》《鐵路志》《民航志》《通信志》《工業(yè)經濟志》《電力工業(yè)志》《信息產業(yè)志》等分卷,指導相關部門(單位)或市縣地方志機構編纂《四川交通年鑒》《四川旅游年鑒》《四川油氣田年鑒》《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車輛影像志》等部門(行業(yè)/專題)志鑒及地情書籍,用圖文和事實,構筑起四川基建的閃亮豐碑。以1950年為例,農田水利方面的都江堰工程歲修,交通運輸方面的新中國第一路——成渝鐵路、跨越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建設,能源建設方面的四川第一批水電站——長壽上洞電站和雅安隴西河電站建成……這些光輝的瞬間均在志書中得以定格和永恒。以時間為軸,以行業(yè)為緯,地方志匯集形成75年來四川基礎設施跨越發(fā)展歷史的完整鏈條和記憶寶庫,彰顯了全川人民在火熱的建設進程中迸發(fā)出來的戰(zhàn)天斗地、銳意開拓的昂揚面貌和磅礴力量。

      四、忠實見證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據四川志鑒載:新中國成立前,惡性通脹摧毀了社會承受力,許多工廠停工停產,商店停店歇業(yè),各類生產生活用品物價飛漲,經濟瀕于崩潰。在成都,1947年春季因物價上漲,法幣貶值,很多人無法生活下去。農村經濟破產,農民生活困苦不堪。1949年,重慶農村遭遇各種自然災害,人們流離失所;樂山縣饑民以觀音土、菜根為食;萬縣大旱,饑民剝樹皮、挖草根充饑,哀鴻遍野,滿目蕭條。1949年,全省糧食總產量149.45億公斤,全川農村有饑民2000萬人;全省每萬人口在校學生為26人,每3萬人只有1張病床,文化藝術幾乎瀕臨絕境。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穩(wěn)步提高。1952年,全省在校學生人數增至554萬余人,衛(wèi)生機構增至2953個……2023年,全省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522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978元;糧食總產量達718.8億斤,創(chuàng)歷史新高。各項民生事業(yè)發(fā)展取得長足進步,財政民生支出占比穩(wěn)定在65%以上,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覆蓋,平均預期壽命由1990年的66.3歲提高到78.08歲。文旅融合發(fā)展,科學文化教育衛(wèi)生體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在校學生達1544.8萬人,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站分別是1952年的52.3倍、272倍、27.8倍。全省森林覆蓋率達40.23%,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tài)資源分布超過全省面積70%。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浩浩史志,情系萬家。新中國75年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黨帶領人民為美好生活不懈努力的奮斗史、一部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的變遷史。四川地方志見證并忠實記錄了這一奮斗和變遷歷程。四川第一、二輪省志聚焦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就業(yè)、醫(y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除設《醫(yī)藥衛(wèi)生志》《勞動和社會保障志》《教育志》《體育志》《文化藝術志》《環(huán)境保護志》等分卷外,還從凸顯四川特色、群眾喜聞樂見出發(fā),設置《川菜志》《川酒志》《川茶志》《川劇志》《民俗志》《方言志》等分卷,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多維度、多層面記述全省人民生活的真實狀況和變化軌跡。同時,巧妙利用年鑒的時效、體量優(yōu)勢,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年度變化。2016年起,四川先行在省級綜合年鑒中單設“脫貧攻堅”類目,及時跟蹤記載全省上下為徹底解決困擾農村千年的貧困問題,實現人民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巨大努力。75年的發(fā)展史、成就史,更是一部攻堅克難史、艱苦奮斗史。面對先后出現的一系列極端困難和重大挑戰(zhàn),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川人民迎難而上、眾志成城,探索出一條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創(chuàng)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四川路徑,留下大量可歌可泣的動人場面和可存可鑒的寶貴經驗。為此,四川地方志在歷史上首次就重大事件編纂專題志書《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災志》等,并相繼推出《新時代脫貧攻堅在四川》《蜀地戰(zhàn)貧——聆聽扶貧之聲》《生命至上——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錄》等重大專題文獻,部署編纂省市縣三級扶貧志、省市兩級全面小康志,以官方文獻的視角和筆觸,著力書寫四川人民戰(zhàn)勝一切困難、奮力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的瑰麗篇章,交出了一份見證75年來全省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方志答卷。

      五、忠實呈現民主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據四川志鑒載:從1949年底至1950年,在接管舊政權的同時,四川陸續(xù)籌組和建立各級黨政機構,吸收各界代表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1950—1952年,甘孜、涼山、阿壩相繼成立民族區(qū)域自治政權,黨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在四川落地。1954年8月,四川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在成都舉行,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根本政治制度在四川實施。至2023年,四川民主法治建設與全國同步,不斷發(fā)展完善,呈現新的重大成果: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不斷豐富,地方立法和人大監(jiān)督全面加強,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有效發(fā)揮;愛國統一戰(zhàn)線鞏固發(fā)展;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設成效顯著;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工作得到加強;城鄉(xiāng)基層治理制度創(chuàng)新和能力建設不斷強化;涉藏州縣依法常態(tài)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民族團結進步呈現嶄新局面。

      肝膽相照共風雨,大筆如椽記今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政治保證,也是地方志書必須客觀記錄和系統呈現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75年來,四川地方志始終堅持將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內容納入各級志鑒規(guī)劃方案,第一、二輪省志設《黨派團體志》《公安司法志》《檢察審判志》《中共志》《人大志》《政府志》《政協志》《工會志》等。以省志為引領,全省各級志鑒在具體編纂實施中,紛紛聚焦本地民主政治建設實踐與成效進行科學規(guī)劃和組織實施,這些志鑒成果彼此呼應補充,空間上覆蓋全省、時間上延伸至今,忠實記錄和總結四川民主政治建設從起步到進步,從嘗試性探索到大踏步發(fā)展的征程,卓有成效地反映了75年來全省持續(xù)發(fā)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深入推進依法治省和平安四川建設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和階段性重大成就。

      六、忠實反映黨的建設的全面加強

      據四川志鑒載:1950年初川康地區(qū)解放后,依行政區(qū)劃建立省一級的黨組織重慶市委和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西康區(qū)黨委,隸屬于中共中央西南局領導,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切工作的領導核心。此后,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先后開展整風整黨、鎮(zhèn)壓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和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1951年底,川東、川西、川南、川北4個區(qū)發(fā)展黨員近4萬名。1952年,恢復四川省建制,建立四川省委;省委有領導有計劃地對全省黨員隊伍進行“黨員八項標準”教育及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下發(fā)《關于黨員教育的通知》,制定《關于堅持共產黨員標準的問題》,切實加強黨員管理教育。1954年重慶改為省轄市和1955年西康省撤銷后,中央對四川省委分別作相應調整。1955年,全川有黨員67萬多名;1956年達83萬名。新時代以來,四川堅定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黨員干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更加入腦入心。始終把加強黨的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堅決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持續(xù)用力正風肅紀反腐,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在推進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各項工作中,充分發(fā)揮戰(zhàn)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展現了忠誠干凈擔當的時代風范。至2023年底,全省有基層黨組織25.93萬個,黨員人數523.02萬名。

      舉旗導向繪藍圖,開天辟地寫華章?!包h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新中國成立75年來,四川經濟社會實現天翻地覆飛躍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優(yōu)勢。75年來,四川地方志部門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守牢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發(fā)揮主動作為擔當意識,通過編纂志鑒及地情文獻,全面記載和反映四川黨的建設的科學實踐和光輝成就。第一、二輪省志分設《黨派團體志》《中共志》等分卷,詳細記錄四川黨組織在加強自身建設和領導全省經濟社會發(fā)展等各方面的艱辛探索和前進軌跡。同時,將黨的建設作為重中之重,載入各類年鑒及《四川改革開放40周年大事記》《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四川大事記》等地情書籍中,地方志鑒成為展現四川黨建成果的重要官方平臺。2018年以來,立足更好反映和謳歌黨的建設偉業(yè)需要,四川地方志全面推動宣傳弘揚與志鑒編修同向發(fā)力。一方面,規(guī)劃編纂《四川簡史》《四川當代史》《四川方志中的紅軍長征記憶》,推出《巴蜀史志》“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刊和“四渡赤水”???,從不同側面記錄黨的革命斗爭和建設發(fā)展史;另一方面,抓住重要時間節(jié)點,聯合開展“百年輝煌 百年榮光——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記錄百年黨史 感恩偉大時代”等作品征集和論壇征文活動,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大力宣傳黨的建設偉大成就,深刻體現四川方志人愛黨頌黨的赤誠忠貞和四川方志忠實反映黨的建設宏偉征程的歷史擔當。

      七十五載彈指之間,成就輝煌永載史冊。鑒往知來,向史而新,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征程中,四川各級地方志部門肩負“為黨立言、為國存史、為民修志”時代重托,將始終初心不渝、奮楫爭先,充分發(fā)揮“直筆著史、育人資政,修志問道、以啟未來”的職能與擔當,不斷續(xù)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的嶄新華章。

      (執(zhí)筆:李果)

      唐河县| 睢宁县| 克拉玛依市| 衡阳县| 广德县| 佳木斯市| 玉环县| 珲春市| 江孜县| 黄梅县| 游戏| 惠东县| 宽城| 汤阴县| 邢台县| 浮梁县| 山西省| 英德市| 绥芬河市| 开原市| 长葛市| 罗江县| 玛多县| 承德市| 泰和县| 安达市| 龙井市| 观塘区| 祁连县| 淮北市| 威信县| 白玉县| 浦城县| 明水县| 赤水市| 临邑县| 小金县| 孝感市| 松溪县| 日土县| 兴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