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和德育素養(yǎng)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對學生進行品格塑造和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時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課程思政對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意義,把握課程思政在語文教學中的基本原則,采取適切的方法把對學生的語文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以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要求,形成協(xié)同效應,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課程思政;小學語文;教學原則;教學策略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承載著育人的目標任務,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注重對學生文化知識的教育,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重視程度不夠,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課程思政教學視角下,教師注重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真正把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意義價值
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決定著它能夠在學生道德情感及思想塑造方面擔任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有著以下意義。
1.培養(yǎng)學生堅強意志
許多小學生心理比較脆弱,受不得一點委屈,遇到問題缺乏堅持或者克服困難的決心等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把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堅強意志,使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以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六年級上冊《軍神》一課中,劉伯承堅強的革命意志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語文教學中,教師借此融入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帶領學生感受劉伯承為了擁有一個清醒的大腦,做手術時承受了多大的痛苦還是一聲不吭,他這種堅強的意志特別令人敬佩,通過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感染與熏陶,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為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2.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思政元素之一,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精神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為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提供條件。如學習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課中,課文中蘊含的科學求真及探究精神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挖掘課文中蘊含的求真求實等科學探索方面的元素內容,并借此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可以培育學生的科學理想精神,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3.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和加強使命感教育的關鍵時期,對于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中選編了許多家國情懷方面的文章,教師借助這些文章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傳統(tǒng),祖國的光輝歷史和革命事跡,從而使學生可以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如學習《劉胡蘭》《梅蘭芳蓄須》等課文時,教師挖掘出課文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可以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4.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
人文素養(yǎng)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許多與人文有關的內容,教學時,教師依托課文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如學習《紙的發(fā)明》一文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課文讓學生說說我國的四大方面。學習《草船借箭》《景陽岡》等古典名著小說作品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課內外閱讀的整合來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學習《故宮博物院》等課文時,教師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使學生對我國的建筑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對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注重對教材中蘊含著的文化素養(yǎng)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滲透,可以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二、課程思政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原則
要想把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教師要把握以下教學原則。
1.知識與價值統(tǒng)一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語文教學中知識與價值的統(tǒng)一,以使思政教育能夠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語文課程主要是研究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科,教材中有許多講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或者中國人特有的優(yōu)秀品質的文章,是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關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情況,還要關注其中蘊含的人文態(tài)度和價值觀,不僅要讓學生品味與感受語言文字本身,還要感受到其背后蘊含的內涵與價值。如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一課,從文本語言來看,文章大多以四字短語組成,抑揚頓挫,鏗鏘有力,主要以韻文的形式和比喻,象征的手法來表達作者對少年中國和中國少年的贊美之情。從文本傳遞處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來看,學習這樣的課文對于樹立學生的強國信心和實現(xiàn)中國夢等具有重要作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既要從語文知識層面展開教學,以讓學生真正習得語文知識,提升語文能力,還要從課文蘊含的教學價值方面展開教學,凸顯出編者在選文方面的教學價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知識與價值的統(tǒng)一教學,可以真正凸顯出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語文教學價值。
2.教材與生活統(tǒng)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不能讓學生僅停留于思想層面或者課堂表面,而是要能夠從教材與生活的統(tǒng)一入手組織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真正把課堂所學運用于生活。部編小學語文教材選文豐富,涵蓋了革命歷史、社會主義建設和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學習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與熏陶,促進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形成。如學習《故宮博物院》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和博物館等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強烈的自我感知,促進學生正確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的形成。在課程思政視角下,教師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可以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素養(yǎng)的形成。
3.顯性與隱性統(tǒng)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要本著顯性與隱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這里的顯性主要是指以直觀的語言、文字或者圖像方式與學生展開交流學習;隱性的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學生需要和體驗展開思政學習。教師采取顯性和隱性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讓思政元素在課堂中無形得到滲透,凸顯出思政的教育價值。如學習《我是中國人》《中國美食》等課文時,教師就可以采取借助多媒體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民族自豪感與更加熱愛中華文化。學習《搭石》《鳥的天堂》等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和語言的品味賞析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對人性美和自然美的喜愛之情。教師注重對學生思政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tǒng)一,可以極大提升課程思政的教學效率。
4.繼承與創(chuàng)新統(tǒng)一
思政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在對學生學習成果評價方面,教師一方面要吸取傳統(tǒng)評價的精華,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評價的創(chuàng)新,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關注傳統(tǒng)思政對學生的要求,還要能夠從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行為方式和活動狀態(tài)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才能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及行為發(fā)展狀況,凸顯出語文與思政融合的教學效果。如學習《葡萄溝》《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些關于祖國山河方面的文章時,教師不光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還要注重對學生思政教學的評價。具體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可以結合思政教育目標對學生平時的行為表現(xiàn),以及學生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等方面的表現(xiàn)對學生進行評價,可以把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思政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三、課程思政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結合思政教育目標和小學語文學科特點,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組織教學。
1.整合學習資源
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思政資源的整合,并依此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活動。小學階段的課程思政教學可以從不同角度挖掘和利用資源,以凸顯出語文學科在落實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學價值。如學習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時候,教材中編排的內容是《古詩三首》《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圓明園的毀滅》《小島》,這些文章都是以“家國情懷”為人文主題進行編排的,教學本單元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還選編了不少與革命文化相關的內容,如《劉胡蘭》《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教學這些課文時教師就可以以課文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弘揚我國優(yōu)秀革命傳統(tǒng),更好地傳承革命精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依據課文特點,挖掘出適合開展思政教育的課程資源,把這些課程資源整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重點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審美趨向和價值判斷等方面資源的挖掘與滲透,可以有效落實思政教育目標。
2.引入生活案例
生活是學生最熟悉的場所,與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相比,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更能引起學生共鳴,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選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對比,并讓學生就此展開深刻的討論與思考,可以深化學生思想認識,起到顯著的教學效果。如學習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把近期新聞報道里有人不顧個人安危營救落水兒童的報道播放給學生看,然后讓學生說一說:雷鋒與營救落水兒童的人有什么相似之處。他們都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作為少年兒童,我們應該遠離水源,但遇到落水的人我們應該如何智慧救人?通過與生活實際例子的結合,學生們不僅受到了正直、善良,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的教育,而且還明白了如何智慧救人,遇到突發(fā)事件應該如何處理等,同時也使學生受到了應該珍愛生命的教育等等,促進了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結合思政與語文課程特點,教師選取與生活相關的案例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可以讓學生印象更為深刻,真正促進思政教育目標在課堂的落實。
3.聯(lián)動時事熱點
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語文教學不光要注重對學生課內資源的挖掘與運用,還要注重對學生課外學習資源的拓展,組織學生進行跨媒介學習交流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新聞中的一些時政熱點話題,以實現(xiàn)學生學習的與時俱進,幫助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等等。如學習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以文本為基礎,說說周恩來的理想是怎樣樹立的?然后再讓學生交流自己從網上查閱到的一些先進人物的資料,說說他們曾經樹立過哪些理想,長大以后又從事著哪些方面的工作,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哪些貢獻等等,可以幫助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為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提供條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關注新聞時事熱點,并且依據學生所學內容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可以讓學生與時俱進,教育學生從小關心國家的大事小事,把自己看作是社會的一員,樹立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的遠大理想,落實思政教育目標。
4.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思政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只是干巴巴地向學生傳授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而要依據學生的學情及實際學習需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可以活躍語文課堂,使思政教育目標在課堂中得到更好地落實。如一年級上冊《我上學了》板塊的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身份發(fā)生了轉變,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以動畫展現(xiàn)的形式把中國地圖、國徽、國歌以及56個民族的風俗和傳統(tǒng)方面的內容播放給學生看,這樣可以強化學生規(guī)則意識,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毛岸英的遺體是否應該運回祖國”為辯論話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辨閱讀活動。同學們的觀點分為兩方:一部分學生認為葉落歸根,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兒子,他的遺體應該運回祖國;一部分學生認為毛岸英是赴朝戰(zhàn)士中的一員,不論他是誰的兒子都應該與千千萬萬的志愿軍戰(zhàn)士葬在一起,不能搞特殊。通過辯論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毛澤東的理解認識更近一層,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認同感,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要求。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對學生語文和思政的融合教育,對于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格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要認識到實施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成長發(fā)展的意義,并且能夠依據學生所學內容特點,采取適切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這樣可以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侯芳芳.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探討[J].求知導刊,2024(10).
[2]李婷.小學語文課程思政創(chuàng)新探索[J].甘肅教育,2024(10).
[3]林艷,秦宏瓊.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小學語文大單元主題式教學策略[J].廣西教育,2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