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務群”以生活實踐,獨特感悟為前提,以多學科、多文本、多專題為基礎,注重關聯(lián)、整合、分層,以不同任務為載體,從不同學科、學材、情境等方面入手,結合“學程再建構”來促使學生學力提升?!叭蝿杖骸币暯窍碌某踔姓Z文“學程再建構”是在具體的言語情境、實地情境、文本情境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性和求深性,提升課堂的層級性與梯度性。
【關鍵詞】“任務群”;跨學科;多專題;“學程再建構”
2022年《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結構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內(nèi)在邏輯,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nèi)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叭蝿杖骸币劳小皩W程優(yōu)化”來組建任務鏈,引發(fā)學生深層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突破傳統(tǒng)“學程”,重新構建語文學習過程性評價體系,包括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組織形式、師生關系的建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力、思維力、表達力。
一、“多學科”互融,組建“關聯(lián)”任務群
“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指出:要充分發(fā)揮跨學科學習的育人優(yōu)勢,注重跨學科學習的指向性和意識性。初中語文“學程再建構”研究的有效途徑是追求重組和跨越的理想課程,重在優(yōu)化和進階。以學生能力發(fā)展、思維提升為主旨,在尋求知識點“關聯(lián)”的學習中提升能力,使心理體驗趨向“回環(huán)”“反復”狀態(tài),體現(xiàn)“一起為了學生發(fā)展”的理念。以“生活化”“求新化”“協(xié)作化”為原則,以“共同發(fā)展”“溝通常態(tài)”為方針,開展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等活動,建立“關聯(lián)”學程再建構模式。
跨學科學習時,“與其絞盡腦汁在課堂中開發(fā)出一個真實情境,還不如思考那些讓情境變得真實的關鍵要素,從而思考如何在常態(tài)課堂情境中去創(chuàng)建”。學習《一棵小桃樹》時,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創(chuàng)建課堂情境,從美學角度了解桃樹上花朵的顏色濃與淡的過渡,適時補充與桃樹相關的圖片;從生物角度探討“一顆‘仙桃’的種子,卻開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兒單薄得似紙做的,沒有肉的感覺,沒有粉的感覺”的原因,再和文章內(nèi)容進行“勾連”,明白小桃樹與作者經(jīng)歷的聯(lián)系。再讀到“高高的一枝兒上,竟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嫩黃的,嫩紅的,在風中搖著,……但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燈,閃著時隱時現(xiàn)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斌w會層次美感,體悟生機活力,理解桃樹帶給作者和讀者的力量和觸動。還可以結合政治“中學生應該如何面對挫折”來明晰作者從小桃樹身上學到堅強自信,能樂觀面對未來的勇氣,學生也能夠聯(lián)系自身獲得面對困境的力量。
教學中嘗試讓學生學會比較不同學科知識,促進學生學習綜合化,形成整體生活觀與知識觀,增加積累,引發(fā)深層思考。教學《巍巍中山陵》時,教師從物理“力學”角度講解中山陵設計的精巧,從地理“地形”角度講解中山陵選址的用心。學生可以盡情感受“當陽光燦爛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渡口和橋梁”的畫面感,自然真切地再現(xiàn)中山陵風貌,顯示設計者的智慧。以“關聯(lián)”為途徑,實現(xiàn)“多學科”互融,促成“學程再建構”,按照一定的原則來分類梳理,尋找文本中適于“跨學科學習”的可能要素,引入音樂、美術、生物、物理、歷史等學科知識,讓學生結合自己語文學習的經(jīng)驗,不斷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
二、“多文本”閱讀,確立“整合”任務群
多文本資源的整合可以促使學程“再建構”,更新既往“尋常學程”,進行“再加工”“新整合”。以“整合”為中心的“再建構”伴隨整個學程,可以增加課堂厚度、廣度,促使學生更高位、更寬泛地自我超越。學生學力提升也使學程更加流暢、豐富,學生在品悟、表達、理解等方面得到提高。“多文本”閱讀是拓展能力等一貫性再建構,最終指向?qū)W生“學力”及“素養(yǎng)”提升?!罢稀比蝿杖旱暮诵氖恰岸辔谋鹃喿x”,關鍵是“群文閱讀”,依據(jù)不同的任務來確定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富有意趣的生活情境,遵循生活、語文的聯(lián)通規(guī)則,開展更加有意義、有價值的語文實踐活動。
結合“多文本”資源,從學情出發(fā),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可以生發(fā)出語文學習的任務層級?!耙胪愋臀谋局芯哂幸欢ㄋ季S挑戰(zhàn)性的文字材料,用以拓寬思維的觸及面,使學生得以在文本之外的陌生文字中尋找更深刻理解課文的思維點”。如學習蘇軾《記承天寺夜游》時,羅列出部編版教材中蘇軾其他作品:《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等,結合《核舟記》“蓋大蘇泛赤壁云”相關內(nèi)容進行“多文本”群文閱讀,設計任務群。任務一:閱讀文本,初識蘇軾;任務二:區(qū)分情感,走近蘇軾;任務三:比較異同,理解蘇軾。在閱讀、區(qū)分、比較中探尋蘇軾的人生歷程,背景經(jīng)歷,理解蘇軾“困境中堅強樂觀”的復雜情感。
閱讀“多文本”資源,運用“遷移、比較、整合”等策略,形成“互動式”“漸進式”“混合式”等“學程”再建構的“整合”任務群范式,遵循“預學→深學→趣學”原則,提升學生閱讀力、思維力等學力。初中語文“學程再建構”的應然指向是學力提升,以思維發(fā)展為導向,兼顧不同年級學情變化,促使學生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罢稀比蝿杖捍笾驴蓮摹?+n”“2+n”“n+1”等多層面選取資源,構建“群文閱讀”,幫助學生整合已有知識與未知知識,提高質(zhì)疑能力、研究能力,即通過多文本資源“整合”來尋求文本之間的遷移點,將淺層知識深刻化。組建任務群時,以“學程再建構”為前提,把多文本學習、多情境學習常態(tài)化,使學生在“多資源”中學,在“再建構”中學。
三、“多專題”構建,創(chuàng)設“分層”任務群
學程再建構過程中,確定“任務群”要圍繞“專題”展開,可以是某個情感點的專題,也可以是某個系列點的專題。以“專題”形式對教材進行多維度、多架構解讀,依托語文學科特點,從內(nèi)部要素出發(f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手段,把任務分層、分類,使其在邏輯上相互滲透,驅(qū)向共同的教學任務。比如鑒賞人物類散文,把握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先設置整體“專題”,再細化局部“專題”,從情感、人物、手法等方面逐步分梯度、分類目來確定專題。
構建“分層”任務群進行專題訓練時,要尋找可能的“專題點”“規(guī)律點”,在解讀與驗證、評價與借鑒中查找不同層級的“異同”。比如整本書專題閱讀,為了使專題更具層級性、拓展性,可以讓學生依據(jù)自己對整本書的預讀、研讀,基于思維進階來組建不同層級的專題,由淺入深分層設計學習任務群,解決學生閱讀時可能出現(xiàn)的疑問,讓學生在心理探知欲的驅(qū)使下,進一步完成方法的總結、策略的改良。
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動態(tài)變化,注意專題的動態(tài)組合,從問題分層、目標分層、合作分層、訓練分層等方面了解新情況,發(fā)現(xiàn)新問題?!巴ㄟ^讀前引導課、讀中推進課和讀后提升課,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不竭的動力”。整本書閱讀進行專題任務設計時,要把任務群層級化。比如閱讀《昆蟲記》,把“綽號專題”作為賞析昆蟲特點的突破口,了解昆蟲外號與外形、習性的關系,如“瓢蟲”—花園中的“淑女”,“螳螂”—美麗的“殺手”,“豌豆象”—盡忠職守的“稅務官”,“綠蠅”—新陳代謝的“工作者”等等。專題確定好,小組合作,用“競賽”方式來調(diào)動學生,問題設計考慮梯度。如任務一:抓住特點,繪出外形;任務二:熟悉內(nèi)容,介紹習性;任務三:結合活動,探究原因。“分層”任務群讓學生的思考漸次深入,對整本書閱讀也從純知識接受、純對象觀察上升到多層面了解,多方位比較,多角度探知,不僅加深對原著的理解,也形成更為豐富、立體的認知,閱讀深度逐層增加。
指向“任務群”的初中語文“學程再建構”研究時,要區(qū)分“任務群”系列與單篇文本的關系,為使“學程再建構”的策略更具適切性,情境更具真實性,內(nèi)容更具豐富性,任務群在設置過程中應遵循“學程再建構”的思維途徑,既可以優(yōu)化教學目標的遞進性,厘清教學方式的多樣性,還可以從“關聯(lián)”Si1KX8Lz6cWKaNDvGGchsirtwFUGQCPGc47IzV5zygA=“整合”“分層”角度增強教學過程的創(chuàng)新性。通過任務群的優(yōu)化、調(diào)整,讓學生認識到完成相關任務群的可行性。在“學程再建構”語文綜合實踐中,以構建“任務群”為起點,全力探索開放、融合等類型的課堂,營造帶有實踐色彩、情緒價值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實踐的人文性、浸潤性,拓展語文空間,涵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祥.陌生化,一個永恒的學習動力:陌生化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建設,2012(09).
[2]王躍平.一書三課: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模式建構[J].語文教學通訊,2020(10B).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指向?qū)W力提升的初中語文“學程”再建構研究》(課題批準號:E-c/2021/3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