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循道地理教科書:讓學生“站立”于教科書中央

      2024-11-06 00:00:00朱雪梅蔡思軒陳實
      地理教育 2024年11期

      摘 要:依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修訂地理教科書,首先需要深刻認識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新需求以及地理課程育人的新目標。因此,需重新詮釋教科書的概念,實現從“教材”轉向“學材”的觀念轉變,分析地理教科書應遵循的自然之道、倫理之道與求知之道。由此,本文確定了科普版初中地理新教科書修編的基本思路,結合教科書內容闡釋了其教育邏輯,即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突出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育;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設計學材功能的教科書體例;以項目式學習為原理,強化成果導向的育人理念;以“教—學—評”一致性為原則,實現表現性評價;以跨學科學習為亮點,創(chuàng)新綜合育人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新地理教科書;循道;學習中心;教育邏輯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11-0009-06

      一、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修編的背景分析

      教科書是國家事權的象征,被賦予“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重要使命。教科書也是教材的最重要組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地理新課標”)在“教材編寫建議”部分明確提出“地理教科書的編寫要充分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育人要求。要充分體現教科書的育人價值、合理組織教科書的結構體系、精心選擇教科書的內容素材、大膽創(chuàng)新教科書的編排和呈現方式[1]。”這是新時代初中地理教科書修編的總則,亦是對地理課程育人載體的總體刻畫。

      當前,全球化、智能化、科技創(chuàng)新的浪潮推動著教育理念的革新,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批判性思維、終身學習能力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在此背景下,地理課程改革進入了深化發(fā)展期,它要求“地理課程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為培養(yǎng)具有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時代新人打下基礎”[1]。地理課程育人目標也從“三維目標”轉向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目標[1]。

      教科書質量是教育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識之一,它與國家的社會、經濟、科技等發(fā)展水平息息相關。囿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時代所限,“三維目標”導向下的地理教科書在內容組織上未能充分聚焦核心主題,教學內容缺乏足夠的實踐性與綜合性,難以體現地理學的交叉學科特性,缺少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系統(tǒng)設計與質量評估。基于上述問題,筆者認為現行地理教科書已不能滿足新時代的育人需求,需要學界重新詮釋教科書的概念,重新建構地理教科書編寫的基本原理與實踐路徑。

      二、循道——地理教科書修編的教育哲思

      1.重新定義教科書

      國內地理學界普遍認為,由張相文于1901年編撰的《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南洋公學出版)是我國近代地理教科書的發(fā)端[2]。百余年來,我國地理教科書的涵義、功能及編寫指導思想均與時俱進。

      在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詞典》中,教科書的定義為:教科書(Textbook),亦稱“課本”“教本”,是根據各科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寫的教學用書;教材是師生教學的主要材料、考核教學成績的主要依據以及學生課外擴大知識領域的重要基礎[3]。這一經典概念是傳統(tǒng)教材觀的表征,說明教科書核心功能是教學用書,它被視為權威知識的載體,其內容相對固定,較少考慮到地方性知識和學生個人經驗;教師的任務是忠實地傳授教科書內容,學生則被動接受,教學過程更多關注教師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

      顯然,基于傳統(tǒng)教材觀解釋的教科書概念已不符合新時代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國家對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也難以達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育人目標。因此,傳統(tǒng)教科書的概念需要被重新定義,也需重新建構現代教材觀。

      在教育轉型的時代背景下,現代教材的核心理念應以學習者為中心,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學習的工具和平臺。首先,從價值觀引領看,教材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以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教育[4],應注重道德觀的塑造,以發(fā)揮“培根鑄魂”的功能;其次,從知識內容看,教材不再是靜態(tài)、封閉的知識集合,而是動態(tài)、開放的學習支架,應注重融入跨學科理念,打破傳統(tǒng)學科界限,讓學生綜合運用多領域的知識和方法進行認知建構;再次,從呈現形式看,教材應強調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通過豐富的思維探索、挑戰(zhàn)性問題、動手實踐等驅動任務,激發(fā)學生在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簡言之,現代教材觀與傳統(tǒng)教材觀對教科書功能界定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傳統(tǒng)教材觀以教師教學為中心,現代教材觀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因此,教科書應從“作為教學之用的主要教材”轉變?yōu)椤白鳛閷W生之用的主要教材”,簡稱為從“教材”轉向“學材”[5]。依據現代教材觀重新定義教科書的概念,本文認為教科書是指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宗旨,用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批判思考與創(chuàng)新實踐的主要學習材料。

      2.循地理教科書修編之“道”

      在重新界定教科書的概念后,作為科普版初中地理教科書的主編與執(zhí)行主編,針對“地理新課標”提出的教科書編寫建議,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是需要系統(tǒng)建構教科書修編應遵循的教育之道。

      那么,為何修編地理教科書首先需要解釋“道”的問題?這是一個教育哲學之問,也是教科書編寫工作的邏輯起點?!暗馈笔且粋€多義詞,不僅有道路、道德、道理、說道等字面含義,而且蘊含著深遠的哲理和豐富的意蘊,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形而上的本體論,也是倫理道德和社會治理的準則,它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和哲學的發(fā)展,成為道家、儒家、佛家等眾多學派理論的基礎。同時,在教育哲學的語境中,“道”也是理解教育本質與目的的深刻象征。對于地理教科書編寫之“道”的思考,是頂層設計的靈魂拷問,本文求解如下。

      一是自然之道與教育的生長性。老子在《道德經》中,將“道”描述為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規(guī)律,將其視作無形無象而又無所不在的力量。這正體現了地理學的綜合性特征,體現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通識教育理念。在地理學的廣闊視野下,“道”不僅揭示了自然環(huán)境的生成與運行規(guī)律,也映射出教育與自然法則的和諧共生。因此,地理教科書的編寫應秉持“道法自然”的原則,讓教育如同自然界的循環(huán)往復,既遵循地理科學的客觀規(guī)律,又尊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引導學生個性的自然發(fā)展。

      二是倫理之道與地理價值觀培養(yǎng)。地理教科書的編寫亦需承載倫理道德的教育使命,引導學生理解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倫理責任,培養(yǎng)其對地球家園的關愛之情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觀。通過講述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人地關系,展現人類在歷史長河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以及面對環(huán)境挑戰(zhàn)時的態(tài)度與行動。同時,教科書理應成為道德教育的媒介,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形成對生命、資源、生態(tài)平衡的尊重與保護意識,促進其成為具有全球視野和環(huán)保責任感的公民。

      三是求知之道與地理思維啟迪。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材在內容上應強調知識的生成性和建構性,倡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建構知識,而教材的功能則是促進學生的意義建構,為建構知識提供材料和引導[6]。因此,教科書的編寫不只是呈現圖文并茂的地理知識與原理,更應通過精心設計的地理問題、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地理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學會從多角度綜合分析地理問題、提出合理假設,并通過實證研究驗證猜想??梢?,地理教科書的設計要超越知識邏輯、強化學習邏輯,要讓學生像地理學家一樣思考,從而通過地理實踐活動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獲得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上“循道”之探索,揭示出地理教科書修編的根本目的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應用地理方法、形成地理觀念,在知識、道德、情感、精神等多維度上均得以發(fā)展,幫助學生成為具備地理素養(yǎng)的現代公民。由此,地理教科書編寫的主旨思想也得以確立,即“以學習為中心,讓學生‘站立’于教科書中央”。這是對教科書的新認識。

      三、科普版初中地理新教科書的教育邏輯

      古人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以上對地理教科書編寫的“道”是形而上的認識,為科普版地理教科書(以下簡稱“新地理教科書”)修編方案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2年的修編過程中,盡管修編方案因地理新課程標準以及《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教材編寫修訂規(guī)范(試行)》等文件的頒布,經歷多次動態(tài)調整與完善,但“以學習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始終未變。2024年,新地理教科書通過全國教材審查委員會審定,可謂之形而下的書面表達結果得到認可。解釋其設計邏輯,亦可充分印證形而上的教育之道。

      1.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突出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育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教科書編寫必須明確的政治立場。地理新課標要求地理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引領學生認識人類的地球家園;地理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地協(xié)調觀、家國情懷、全球視野,以及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價值[1]。這不僅是地理課程育人的終極目標,也是新地理教科書修編主旨思想的基本遵循。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編寫教材的核心指南,相應地,教材便成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載體[7]。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其內在機制與規(guī)律。首先,從地理學知識的選擇上,新地理教科書緊扣地理新課標的內容要求,從七年級到八年級的4個分冊的主題分別為“認識地球的整體面貌”“認識世界不同尺度的區(qū)域”“認識中國的全貌”“認識中國不同尺度的分區(qū)”,其中,“人地關系”是貫穿教科書始終的內容主線,以充分彰顯人地協(xié)調觀在地理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從教學實施路徑上,將地理工具和地理實踐活動貫穿于四冊書的始終,以突出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最后,編寫內容注重真實地理情境的創(chuàng)設,通過合理的任務驅動,引導學生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從而提升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素養(yǎng)。

      新地理教科書嚴格遵循地理新課標的要求,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中,增強課程思想性。例如,八上分冊第四單元“中國高鐵、大飛機和核電等建設成就”的素材彰顯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七上分冊第三單元“紅軍長征途中的一張等高線地形圖”的選用體現了革命文化;八上分冊“編制二十四節(jié)氣繪本”跨學科主題學習單元弘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再如,新地理教科書介紹了竺可楨、胡煥庸、秦大河、汪品先等多位地理學家的杰出貢獻,以科學家精神激勵學生學習。

      2.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設計學材功能的教科書體例

      教材被認為要具有喚起學習欲望、提示學習課題、提示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個性化和個別化、鞏固學習五大學材功能[8]。新地理教科書從學生學習出發(fā),構建了既符合地理學科邏輯又符合學生認知邏輯的內容體例結構,將圖文并茂的知識內容與豐富活動有機融合,以引領學生開展探究性的閱讀與活動,有力地印證了學材功能。

      具體而言,新地理教科書內容框架表現出“一個核心、兩項主題、三層架構、五類活動”的特征?!耙粋€核心”指前文已述的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核心;“兩項主題”分別是學科主題與跨學科主題,其中學科主題包含16個單元,是教材內容的主體,每一分冊設計一項綜合育人的跨學科學習主題;“三層架構”指每一單元內容分為單元導學、若干專題、成果展評3級層次;“五類活動”則為工具·方法、地理實踐、思維探索、拓展閱讀和情景互動5種活動方式。各學科主題的單元體例結構如圖1所示,通過圖1“三層架構”“五類活動”的要點可清晰表達。

      在學科主題單元的“三層架構”中,第一學習層“單元導學”是主題單元的統(tǒng)攝。其中,“單元導語”以優(yōu)美的語言高度概述主題內容,體現學科邏輯線索及學習意義;“項目學習”以項目式學習原理設計串聯單元學習全程的主題任務,起到引領學習、檢測地理核心素養(yǎng)目標達成質量的作用。

      第二學習層“專題”是主題單元的主體內容。根據課標相關要求,每一單元分為若干個專題,每一專題的內容結構又可分為專題導學、正文、活動欄目3個類別,其中活動欄目分為5種類型,以強化探究性學習,體現實踐導向。各類別的框架結構及其主要功能如表1所示。

      第三學習層“成果展評”是主題單元的總結。針對各專題項目學習要求,呼應主題任務的要求,將貫穿于全單元的測評成果在此進行集中展示,精心設計成果評價標準,為學生提供自評和過程性評價的依據。

      3.以項目式學習為原理,強化成果導向的育人理念

      為打破原版教科書知識內容的封閉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新地理教科書運用項目式學習原理,建構大單元項目式主題學習的邏輯框架,無論是學科主題單元還是跨學科主題學習單元,均采用項目任務作為串聯學習全程的主線。首先,每個單元的開篇呈現項目學習的引導情境與“主題任務”,這些任務著力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活動創(chuàng)作出物化形式的作品,體現了鮮明的成果導向特征;其次,子任務貫穿于單元內的各個相關專題中,為學生提供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的活動支架,發(fā)揮積極的導學功能;最后,通過單元末的“成果展評”欄目展示終結性學習成果,并以表現性“成果評價”工具引導學生開展自我反思性評價。

      以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祖國的產業(yè)特征”為例,通過一段我國特產的概述及師生的對話創(chuàng)設情境后,呈現如圖2所示的主題任務,其預設的項目成果為“中國地方特產明信片”,3項子任務分別嵌入“農業(yè)”“工業(yè)”“交通運輸業(yè)”3個專題中,形成驅動學習進程的明線。“單元展評”部分則承擔了成果展示、測評的功能,以檢測學生對我國不同省級行政區(qū)特色產品的認知水平,以及運用地圖、交通線路等相關知識設計特產分布及運輸路線圖的實踐能力。

      總之,項目式學習的教科書設計充分彰顯了“以學習為中心”的學材觀,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也在項目成果的研制中得以落實。

      4.以“教—學—評”一致性為原則,實現表現性評價

      “教—學—評”一致性是現代教育理念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主張“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學業(yè)評價三者之間應保持高度協(xié)調與統(tǒng)一,以確保教學活動的效能最大化?!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也明確提出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的要求[9]。鑒于此,新地理教科書將“教—學—評”一致性作為修編的重要原則之一,著力追求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評”一致性,使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和學習評價三者之間保持內在邏輯關聯。

      目標是“教—學—評”一致性的靈魂[10]。新地理教科書改變了教科書不提供目標的傳統(tǒng),將“學習目標”作為每個專題及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導引欄目。其編寫突出行為導向,著重描述學生通過什么樣的行為條件開展學習,具體的學習行為方式是什么,主要學習內容是什么,以及在學習后應達到的素養(yǎng)水平,以確保目標具體、可觀察、可測量。然后,再設計基于學習目標的知識內容、活動任務與評價工具,系統(tǒng)而有邏輯地設計教科書的導教、導學、導評功能。

      依然以“認識祖國的產業(yè)特征”單元為例,其第一個專題“農業(yè)——國民經濟的基礎”的“學習目標”設計如圖3所示,3條學習目標的設計均結合內容標準確立了對應的任務驅動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以及通過學習活動所期望的素養(yǎng)結果。在目標框架下,課文內容融合了“思維探索——比較三大平原的農業(yè)生產特征”“地理實踐——調查農貿市場的農產品”和“項目學習子任務——選擇某省級行政區(qū)的一種特色農產品,制作該特產簡介的明信片”等活動。這些活動既是“教”與“學”的操作指南,也承擔著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達成水平的檢測功能。

      同時,“新地理教科書”為“項目學習”“地理實踐”“情景互動”等活動提供了表現性評價量表,基于學習進階理論用1~5顆星作為學生的分級水平,并提供最優(yōu)等級的質量評估標準。如“地理實踐——調查農貿市場的農產品”的評估標準為“調查的農產品數量豐富,達10種以上;農業(yè)分類準確,能夠準確說出每種農產品所屬的農業(yè)生產部門;積極參與調查活動,與同伴協(xié)作愉快”。其設計旨在使教學、學習和評價三者在內容、方法與預期“學習目標”相匹配,形成一個閉合的反饋環(huán)。

      5.以跨學科學習為亮點,創(chuàng)新綜合育人的實踐路徑

      地理新課標首次將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學習內容,明確要求給予10%的課時安排,指出“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應立足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關注學生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師生共同發(fā)展,以物化的學習產品(如各種文本、模型、設計圖等)為基本學習成果[1]”。這一嶄新要求是對本輪教科書修編的最大挑戰(zhàn),也將是教學實施的難點。

      新地理教科書依照地理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從中精選了4個跨學科主題進行設計,放置于每一分冊的最后一個單元,力求成為教科書的亮點。有別于學科主題單元,跨學科主題學習單元的設計包含情景引導、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學習過程、成果展評5個部分,進一步強化學為中心、成果導向、任務驅動、評價先行的教科書修編理念,充分彰顯了項目式學習原理的先進性與育人價值。各分冊的跨學科主題及學習任務設計如表2所示。

      以八上分冊的“編制二十四節(jié)氣繪本”跨學科主題學習單元為例(圖4)。首先,在情景導入后,從項目式學習總任務出發(fā),設計結構清晰、層層遞進的3個子任務,分別對應完成總任務的不同階段;其次,明確學科四大地理核心素養(yǎng)與綜合素養(yǎng)融合的“學習目標”:①借助二十四節(jié)氣圓盤,說出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與含義,解釋其時序規(guī)律;②通過合作搜集資料、開展鄉(xiāng)土考察活動,分析二十四節(jié)氣中氣象物候、農事活動和風俗文化等元素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堅定文化自信,提升地理實踐力與綜合素養(yǎng);③通過合作編制繪本、策劃展評活動,創(chuàng)新性表達二十四節(jié)氣的地理原理與文化內涵,感悟人地和諧發(fā)展之美,增強動手操作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以此目標為指南,在“學習過程”部分運用相關地理知識與技能,以及史料研究、天文現象、物候變化、農事活動、詩詞諺語、生活習俗、美術創(chuàng)作等跨學科的知識或方法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最后,從價值觀念、核心知識、實踐能力、成果表達4個維度設計表現性學習評價表,對學習過程、結果及綜合素養(yǎng)進行自評、互評與師評,保證了“教—學—評”一致性。

      總而言之,“新地理教科書”堅守“以學習為中心”的設計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了頂層設計的自然之道、倫理之道與求知之道,體現了學科育人、綜合育人與實踐育人的原則,體現了思想性與民族性要求,有助于學生四大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以及民族自豪感、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林培英.論張相文編撰的中小學地理教科書[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45-146.

      [3] 顧明遠. 教育大辭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 劉延東.把國家教材建設作為戰(zhàn)略性基礎性工程抓緊抓實抓好[EB/OL].(2017-07-06)[2024-07-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07/t20170706_308786.html.

      [5] 鐘啟泉.現代課程論(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 趙占良.試論教材的功能定位[J].課程·教材·教法,2021(12):4-10.

      [7] 雷浩.素養(yǎng)本位的教師教材使用層級互動模型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24(7):20-28.

      [8] 沈曉敏.關于新媒體時代教科書的性質與功能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3):23-27.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10] 雷浩.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評”一致性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23(10):42-49.

      通信作者:陳實

      探索| 茂名市| 贵定县| 于田县| 双城市| 泰宁县| 育儿| 蓬安县| 封丘县| 历史| 麻城市| 珲春市| 北票市| 嵊州市| 温宿县| 杂多县| 西华县| 和平区| 射洪县| 万安县| 柯坪县| 望江县| 邯郸市| 竹溪县| 天峻县| 凤城市| 巴青县| 抚远县| 中方县| 海南省| 阿瓦提县| 静安区| 鹤山市| 府谷县| 铜川市| 龙江县| 中江县| 壶关县| 灵川县| 三都|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