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文獻調研,從學科理論、學科資源、學科價值和學科建制方面總結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取得的歷史成效,重點剖析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中存在的現實困囿和新發(fā)展階段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應遵循的基本邏輯,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學科推進路徑。研究表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在理論體系構建、學科文化資源挖掘與利用、學科功能、學科建制方面成效顯著。但學科建設仍然面臨學科范式依附的困擾,學科外部建制尚待完善,學科成果轉化的能力亟待提高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紓解需要遵循新階段學科建設的基礎邏輯,通過深化學科基礎理論根植、完善學科發(fā)展的外部機制、引導學科創(chuàng)新與對接現實需求,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發(fā)展。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現實困囿;紓解進路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2443(2024)04-0372-08
引言
20世紀90年代,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原國家教委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定為體育學一級學科下的四個二級學科之一,民族傳統體育專業(yè)在高校中增設,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點也相繼設立。這些標志著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在國家建制上得到正式確立。與此同時,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學科建設問題備受關注,相關學者圍繞學科理論構建與應用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對學科從“學徒狀態(tài)”到“自立門戶”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建設與探索,是圍繞其理論構建和解決實踐問題而展開的,是在社會需求語境中獲得發(fā)展動力,并通過自身內在邏輯回應著社會需求的關切,在此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建設水平。在新發(fā)展階段,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社會需求與外部社會語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如黨的十八大會議后陸續(xù)出臺的文化強國、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等社會需求的關切,對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指明了方向,對學科建設的重點與質量,提出了時代要求。本研究立足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建設現狀,從實際出發(fā),梳理分析學科建設中的現實困囿,理順學科建設的邏輯基礎和研判其未來推進方略,旨在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提供參考。
1 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內涵
任一學科的建設都有其內在的邏輯依據,如何詮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關鍵是如何理解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本身特征以及該學科與建設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要系統全面把握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邏輯,就需要將重點聚焦在該學科的內涵上。
從科學知識體系的分類視角看,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是根據系統知識的性質所做的知識分類[1]。“如果說課程、專業(yè)側重于教學,傳授知識技能,培養(yǎng)人才,那么學科則更側重于科學研究,構建理論體系,總結實踐經驗,規(guī)劃戰(zhàn)略前景等”[2]。學科是按照學問的性質將知識體系劃分出的門類,“是基于知識分類而派生制度的一種人為建構”[3],即學科包含知識分類和制度構建兩個方面的內容。學科的兩重性為我們認識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提供了學理基礎。
現實中,并非所有的知識門類都能稱之為學科,學科的存在有其制度上的標準,在《中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對學科的標準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應具備理論體系和專門的方法,有關科學家群體的出現,有關研究機構和教學團體以及學術團體的建立并開展有效的活動,有關專著和出版物問世”[4]等。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注重學科理論體系維度的合理性構建,即圍繞實踐領域現實問題的探尋所形成的自身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其基礎理論構建是其建設的基質所在;二是實踐操作層面上注重學科組織機制的合法性完善,即為了學科理論知識體系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所建立的具備社會學意義上的學科組織機制;三是對接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所提出的現實需求,關注學科功能的有效發(fā)揮。
2 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歷史成效
2.1 學科理論體系框架初步建成
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形成經歷了“武術項目→武術課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yè)→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2]的過程。民族傳統體育的學科研究是以武術項目為主要內容的資料整理、搜集工作為起點,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考證與復制為開始的。建設初期,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性質和研究對象還沒有明確,也沒有成熟的相關學科可以借鑒,研究人員主要圍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系統整理,對其學科的性質、基本概念、學科方法等基礎理論構建展開討論。最典型的是1986年整理編撰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一書,匯集了少數民族和漢民族共977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此后在以傳統體育項目為主體、依托民族學、人類學、文化學等學科研究范式,業(yè)界陸續(xù)出版了《中國傳統體育導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高級教程》《民族傳統體育概論》《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學》等,據專家統計,建國以來,這類公開出版的民族傳統體育學教材約28部[5]。這些經典教材“是從宏觀上、整體上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基本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初步探討。除此以外,《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社會轉型與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與產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tài)研究》《人學視野中傳統武術價值思維方式研究》《歷史學視野下的中國武術教育》從歷史學、文化學、生態(tài)學視角出發(fā),注重以武術為主要內容的民族傳統體育的整理研究,凸顯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初建時期理論構建的薄弱和局部開發(fā)的特征。近幾年,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主要圍繞民族傳統體育內涵、形成規(guī)律、文化特征、文化傳播、發(fā)展因素與問題等5個方面[5]。在基礎理論方面,各學科間的壁壘被打破,學科研究呈現出多學科理論交叉的趨勢,同時也關注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中實踐問題的解決和論證,比如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國際化問題、民族傳統體育的賽事、民族傳統體育的資源開發(fā)等開始已經成為該學科知識生產與拓展的重點,個別學者開始嘗試運用文化生態(tài)學、人類學對傳統體育問題進行理論探討,如《質疑與重釋:田野調查在民族傳統體育學中的應用》(王顥霖,2014)??傮w來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是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為主要研究對象,已經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在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方面基本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聯系整體,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理論框架基本形成。
2.2 學科領域的文化資源得到挖掘整理和創(chuàng)新應用
民族傳統體育來源于民族大眾的生產生活,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所包涵的文化品質對國家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意義重大,對其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受到各界廣泛關注。與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古籍文獻、歷史文物、實物得到整理,文化的要義和精神遺產得到闡發(fā),如考古學與古代傳統體育史的建立(崔樂泉,2008);學界對我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傳統體育文化進行考證,如高句麗時期墓葬筆畫中傳統體育進行整理(宋偉,2018);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屬性、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發(fā)掘(陳青,2002)。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利用方面,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區(qū)域經濟影響受到重視(蘆平生,2002);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得到普查(陳煒,2014);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開發(fā)形成了可供參考的模式(王洪坤,2012);在產業(yè)化浪潮中,我國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應用對產業(yè)發(fā)展(秦剛,2012)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以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為代表性項目的市場開發(fā)已經形成了相當規(guī)模,為地方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資源利用社會效益和的經濟效益也逐漸凸顯。不僅如此,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與利用已經上升到制度層面,如國務院辦公廳和文化部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在國家、省、市、縣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都將傳統體育設置為保護的門類之一。各地節(jié)慶文化和傳統體育項目得到搶救和保護,其文化特色得到彰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豐富民眾的節(jié)日生活正在加強。顯然,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領域的文化效益邊界正在逐漸拓寬。
2.3 學科價值逐漸凸顯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之所以獲得二級學科的身份,一方面是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中的價值和地位逐漸凸顯,民族傳統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使得相關專業(yè)人才訴求更加強烈所促成的。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功能指向不僅在于其理論構建,還再于解決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中的現實問題和培養(yǎng)相關的人才。
學科的理論來源于實踐,并為實踐問題提供解決的方案。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職責“在于探索民族傳統體育在實踐中的理論問題和特殊規(guī)律,為民族傳統體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依據”[6]。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建設是一項復雜又系統的工程,其發(fā)展和進步不僅要提升學科內部理論體系的科學化水平,同時還要理順學科實踐發(fā)展與外部社會語境的關系,以確保民族傳統體育實踐更好地服務于現實的需求。經過多年的探索,以中華武術和龍舟為代表的傳統體育的國際化之路問題、民族傳統體育競技訓練與賽事運營問題、民族傳統體育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中的機制與路徑問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建設與產業(yè)開發(fā)問題、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發(fā)展問題等實踐難題在學科建設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2.4 學科建制逐步建立
學科建設的要義在于推動學科的持續(xù)發(fā)展,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緩慢過程。理論研究是學科建設的邏輯生發(fā)點,對其研究領域內相關問題的探索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依賴于完備的學科建制,如學科制度化保障、培育相關的研究學者加入、搭建學科平臺和機構等。
1997年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在制度上得到正式確立之后,部分高校先后設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yè),依靠自上而下的國家學科制度保障,逐步建立起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本科、碩士、博士專業(yè)辦學層次體系、課程教學體系、人才培養(yǎng)體系,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力的制度保障。學科的構建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處理好相關的研究學者與學科的關系問題,研究學者的認同和參與對學科建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是在高校武術專業(yè)基礎上設立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成立之初只能說是以武術為中心的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該學科成設立后的一段時間,體育學不同研究方向的學者、專家由于工作需要或個人興趣根據自身的學術背景對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現象和規(guī)律進行研究探索。研究學者分散在體育學的各個學科領域,也有非體育學科的研究學者也參與其中,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自身知識背景差異化,對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建設起到推動作用。從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學術平臺搭建情況來看,國內已有部分高校成立相關的組織機構,為其學科建設提供了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如成都體育學院成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重點研究基地”,連續(xù)舉辦7屆全國民族體育學術研討會,在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作為一門普遍訴求和專業(yè)行為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制”在學科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得到建立。
3 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現實困囿
3.1 學科范式依附,理論特色難以體現
學科的范式是理論知識生產與創(chuàng)新的內在機制,并主導學科發(fā)展的決定力量[7]。由于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建立是外源性的,靠的是國家行政力量,人為性地先建立學科,再建設學科,屬于“先消費后買單”。雖然在身份上獲得了國家地位,但還不具備內生性學科的身份要件,表現在于其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知識生產依附于其他學科。
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的目的在于運用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來分析民族傳統體育領域存在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這些問題本質上是如何“看”民族傳統體育的問題,這就涉及到研究問題的視角。所謂視角“就是觀察、分析、解釋一個事物或一種現象的特定角度,任何一個視角都意味著一套特定的話語系統,即一套從基本的范疇、命題到方法原則構成的理論的話語”[8]。目前,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多學科研究實際上就是將多學科的方法和其知識范疇一起引入到民族傳統體育問題研究中。從上述學界積累的主要成果來看,學者們關注從文化學、人類學和社會學視角來分析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問題,而對其實踐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從體育學視角來探討其項目化。以他學科的話語系統分析研究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對豐富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體系和刺激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領域的學者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都有積極意義。但這種以他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學科邏輯為藥方來解決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問題的做法,實際上是用民族傳統體育來驗證他學科理論,將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問題研究置于他學科的范疇,交叉生產的知識與理論處于從屬地位,也失去了該學科應有的特色。
正如有學者指出“民族傳統體育既連接著文化強國建設,也牽系著體育強國建設,而目前的狀況是,文化強國建設方面所關注的更多的是主流學界的文化,不太關注體育,而體育強國建設方面更多地關注奧運競技體育,不太關注民族傳統體育,這正是民族傳統體育當今發(fā)展面臨的尷尬境遇”[9]。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研究現狀導致“民族傳統體育學術共同體內部沒能形成研究問題、方法以及評判的一致性”[9],更難以體現民族傳統體育的學科特色。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在學科范式上的依附無疑與范式下的學科理論與實踐相悖,也削弱了學科的獨特性,成為學科建設中的桎梏和挑戰(zhàn)。
3.2 學科建制過度依賴,內生發(fā)展活力受阻
學科的成立和成熟離不開其內部理論知識體系的發(fā)展,也離不開外部組織機制的推動,尤其是外部制度建設。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實行的自上而下的國家學科制度,走的是由外而內的發(fā)展路徑,即通過行政合法性來確保國家行政支撐,再通過制度性保障同時推進學科的內部和外部發(fā)展。正是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內部建設不成熟,需要外部制度的建設來彌補,無疑這種發(fā)展模式在國家認可從而獲得資源配置優(yōu)勢推進學科發(fā)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7年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設立以來,學科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這種外部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和推動才得以進步。
民族傳統體育從專業(yè)發(fā)展為體育學二級學科,主要依托的“國家學科制度”的行政邏輯。作為一種普遍訴求,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依靠行政建制逐步建立起本科、碩士、博士較為完整的辦學層次體系、課程教學體系、人才培養(yǎng)體系、學術研究體系等,學科制度化和學科發(fā)展的基本任務基本實現,在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文化傳承方面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過度依賴制度建設勢必會對學科內涵建設造成影響,在越來越強調內涵式學科發(fā)展的今天,依靠自上而下的學科制度來建設學科的優(yōu)勢將不復存在。
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學科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靠外部力量推動內在生長的學科發(fā)展邏輯,必然造成學科生長的內生動力作用在學科建設中的弱化,而健康的學科內在生長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科發(fā)展的水平。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發(fā)展的外在建制的依賴缺陷,必然導致學科在發(fā)展過程中對學科理論構建的內在發(fā)展活力不能完全激發(fā)。
3.3 學科成果轉化乏力,服務社會訴求能力較弱
“學科知識的創(chuàng)新生產及其知識成果在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應用是大學學科發(fā)展能力的兩大基石”[10],當前,大學一流學科地位的凸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該學科知識在推動社會進步的應用中獲得競爭力的提升,在市場服務中強化了學科地位。不可否認,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建設在人才培養(yǎng)、知識生產和推動社會需求應用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支撐,但在服務社會需求和對接國家戰(zhàn)略實踐方面的作用與目標之間還明顯存在較大差距。
現階段來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在理論體系、學科建設的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但學科建設在對接國家戰(zhàn)略和滿足社會現實訴求等方面的能力顯得極為薄弱。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發(fā)展階段的局限。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是因社會和國家需求而成立,學科理論成果總是落后于現實需求,當新的需求出現時,已有的理論成果已時過境遷。二是學科理論體系本身薄弱。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是遵循行政建成而非內生生成的,學科知識的積累還相對薄弱,當前仍處在“借鑒”和“移植” 階段,可以轉化的理論成果本身就少。三是學科成果轉化機制尚未建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研究主要依托于高校,遵循的是教育規(guī)劃和指令,項目競賽等實踐的管理主要歸屬于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走的是體育行業(yè)之路”[11],這種理論研究與實踐歸屬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服務的訴求。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理論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即研究成果向教學、競賽、管理決策部門運用的過程,作為一直軟性的成果,能否作用于教學或訓練的實踐,其效果究竟如何,這些都沒有統一的測評標準。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學理論成果轉化需要進一步強化,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研究范式,將解決民族傳統體育在應用方面的問題作為學科評價的核心,以提升學科知識生產在實踐和應用方面的轉化能力。
4 新階段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邏輯遵循
4.1 堅持制度引領與理論生成的學科立場
學科既是相對獨立的知識系統,同時也是社會建制的重要組成。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確立得益于人為制度性設置,并非是基于知識分類體系的本源意義上的知識積累與分化的結果,學科的建立包含著外部制度力量的推動和內源性知識積累與演化兩個方面的因素。因此,學科知識自我生成和外部建成相統一是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持續(xù)推進的必然要求。在此意義上,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建設需要把握以下兩個關鍵。
一是促進學科內部知識的自我生長。一門成熟學科的建設過程也是對其內在知識與規(guī)律的不斷探索和求證的過程,從問題形態(tài)、研究領域形態(tài)走向學科范式形態(tài)。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需要進一步得到明確,其理論體系需要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仍需要借鑒相關學科理論與方法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與發(fā)展、民族傳統體育的方法與特點、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民族傳統體育的國際化傳播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在遵循民族傳統體育學知識生產與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同時,還要優(yōu)化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的外部保障環(huán)境,形朔學科獨特的民族價值和環(huán)境生態(tài)。二是融入現實需求。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建設涉及到政府、高校、學者以及民族傳統體育實踐者等構成的建設主體,主體行動的背后實際是利益或權利的影響,“權利和利益因素的存在影響著學科的劃分和確立”[12],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平衡好建設主體之間的行為邊界關系,以滿足建設主體的需求。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學科建設不僅是學術共同體的責任,還需要對接社會、高校、市場需求,從而在本源上對學科的發(fā)展起到引導和推動作用。總之,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建設以建成邏輯為引領,以生成邏輯為根本,既注重學科知識的創(chuàng)新生成,也注重外部要素的推動,確保兩種邏輯在實踐中保持合理平衡。
4.2 凸出創(chuàng)新與服務相融合的學科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一直是以學科理論構建和創(chuàng)新為基點。之所以獲得二級學科的身份,一方面是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在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中的價值和地位逐漸凸顯,民族傳統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使得相關專業(yè)人才訴求更加強烈所促成的。國家第“十四五”時期,伴隨著體育事業(yè)建設重心的轉移和民族傳統體育實踐的發(fā)展,在新階段,民族傳統體育領域的新知識、新問題不斷出現。原來以武術專業(yè)為中心的知識生產向以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為基礎的知識生產轉型,即原來主要以武術為問題導向的知識生產,逐漸向需求為導向轉型。在此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學的理論構建更加復雜,唯有秉承學科創(chuàng)新的邏輯進路,將學科建設融入到文化產業(yè)實踐中,將其專業(yè)知識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將學科創(chuàng)新與學科創(chuàng)業(yè)相銜接。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傳統科學如社會、文學等,在市場邏輯及應用性需求中雖然無法獲得較多資源,但是在企業(yè)精神的刺激下,如能改變價值觀,加強合作意識,也可以爭取更多資源,從而增強其競爭力和發(fā)展特色,強化其學術研究地位”[13]。從中得到的啟示是,在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建設中,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相結合是提升其學科水平的重要邏輯。尤其是在民族傳統體育學在其體制機制和發(fā)展水平不高、學科貢獻不突出的情況下,其學科的創(chuàng)新應面向學科創(chuàng)業(yè),主動對接市場,對接國家戰(zhàn)略,在融入教育、產業(yè)、大眾健康等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獲得學科資源。學科創(chuàng)業(yè)反哺學科創(chuàng)新,從而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契合外部需求。
4.3 彰顯傳統文化要義的學脈賡續(xù)
無論是作為一門學問還是作為一門學科建制,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建設的歷史不長,學者關于該領域問題的探討和追問大致有二個方面。一是立足本土實際,試圖從文化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視角構建民族傳統體育學理論體系;二是深入鄉(xiāng)土實踐,對民間傳統體育進行深度挖掘整理,為其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提供基質和對象。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建設從理論和實踐立足本土和深入鄉(xiāng)土的傳統,從民族和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尊重傳統的核心價值。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建設應扎根傳統,要與民族傳統文化及鄉(xiāng)土實踐相契合,遵循民族傳統文化精神與要義,尊重鄉(xiāng)土實際,以此推進學科理論建設,這是學科對象和性質所決定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民族傳統體育及其學科的價值功能凸顯,民族傳統體育對社會需求的滿足將得到進一步發(fā)揮。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要結合社會訴求和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趨勢提升其現代適應性。當前,應當從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的高度將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與學科建設和體育強國、體教融合、教育強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等社會建設關切結合起來,與時代相呼應。
5 新階段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紓解進路
5.1 深化學科基礎理論根植,提高學科理論生產力
學科發(fā)展的關鍵問題是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問題,涉及到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疇等基礎理論構建。學科建設是以知識活動為基本起點,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知識理論建設的目標應包括兩個方面:在橫向上健全系統的理論體系;在縱向上深化學科理論知識的“生產—積累—再生產”的螺旋式上升的發(fā)展過程和機制,形成學科自身特點的知識邏輯關系,進而推動理論體系的發(fā)展,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理論在研究的范式上存在著依附現象,與民族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理論交叉運用較為普遍,這些研究多被局限于單科相關理論視野中,缺乏學科體系發(fā)展的整體視野,理論研究所揭示的矛盾和規(guī)律還不能反映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研究對象的整體性和一般性,還沒能形成用以指導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與改革提供所遵循的一般性和共性的規(guī)律、方法和原則。其學科認知體系的不完善、不系統,也就不可能形成學科知識積累和發(fā)展機制。因此,強化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基礎理論根植、建立健全系統的學科認知體系仍是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是要建立學科方法體系。更新完善現有研究方法,“方法論的更新不同于電腦軟件的更替,來自國外和其他學科的先進方法無法簡單地安裝到另一學科研究的系統上”[14]。學界要從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語境出發(fā),結合民族傳統體育社會發(fā)展的現實,確立能反映自身整體性的研究對象和完善自己已有的研究方法。如關于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特定決定了該學科是以定性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但并不排除定量研究法,要依據問題來采用何種方法。也可以借鑒民族學、人類學等母學科的方法進行跨學科研究,但這種借鑒是對其他學科學術理論進行的一次方法論統合,并不是多學科視角下碎片化的理論積累,而是更新完善一個基于問題的新的研究范式,通過學科方法論的更新完善,創(chuàng)造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特有的方法體系,來實現學科建設從知識的存量積累向學科體系統合的質性跨越。
二是要明確學科性質、探索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概念、范疇等理論原則與規(guī)律。進一步探討民族傳統體育的核心概念、本質屬性等問題,根據民族傳統體育實踐構建自身的理論體系和認知體系。民族傳統體育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其概念等理論構建是其實踐問題的升華,要從其實用性出發(fā),緊扣實踐,將研究的重點放在技術、機理等基礎理論上,遵從上下通聯的原則,即一般理論規(guī)律通過低層次理論原則與辦法落到實地,實現理論建設與具體問題的有效對接,避免因理論而理論的現象發(fā)生。
三是要加強應用性研究,推動研究成果的利用。民族傳統體育學是研究民族傳統體育實踐的特殊規(guī)律和理論問題,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依據的專業(yè)性學科,其自身的基本理論建設不僅標志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建設的重要目標和旨趣在于關注和解決其實踐中的問題,而它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依賴于它所產生的時代背景。這一應用性特點決定了其理論研究“必須從學科性質出發(fā),探討與民族傳統體育實踐相結合的途徑和形式,高度理性地把握和超越所面對的實踐”[15]。當前,我國正處在“體育強國”“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健康中國”建設時期,國家戰(zhàn)略落實為包括民族傳統體育在內的學科理論建設和實踐提供了一個空前發(fā)展的新場域。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應主動對接國家戰(zhàn)略,在推動體育強國建設方面,應著重加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整理及其賽事承辦探究;在教育強國方面,應著重加強挖掘傳統體育文化的育人價值,為教育服務;在全民健康促進方面,應著重探究其健康功能。推動民族傳統體育促進國家戰(zhàn)略落地應用中的政策與法規(guī)、運行與治理機制、條件與規(guī)范性等方面的理論建設。
5.2 完善學科發(fā)展的制度與組織建設,增強學科發(fā)展活力
學科是理論體系,也是實體組織[16],學科理論體系建設需要通過相應的外部組織環(huán)境為其供給發(fā)展資源和支撐。從范式來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出發(fā)點是將學科理論體系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學科治理機制協調統合,探索學科學術邏輯和行政之間較為合理匹配的作用方式。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發(fā)展水平的提升必然帶來學科治理現代化的訴求。學科的治理在宏觀層面上是建立健全系統化的制度保障,在微觀層面是建立健全學科組織機構、學術交流平臺、學術專業(yè)期刊等條件。
一是在制度層面要消除影響其理論體系發(fā)展的各種制度障礙和壁壘,改變過去單一的行政指令模式,根據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文化使命和價值定位建立系統化的制度體系,引導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理論建設密切跟蹤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熱點與關鍵領域,將學科文化的內在使命與外在機遇有效結合,形成學科發(fā)展的政策導向機制。
二是要健全學科組織,遵循以學科組織孕育學科成果的建設思路,推動學科建設。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治理組織主要是教育行政組織,目前學科建設主要靠高校行政組織來管理推動,學科建設的社會組織尚處在零散狀態(tài),社會組織在學科建設中的作用和活力沒能發(fā)揮。在今后一段時間,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仍然需要通過行政力量,主要依靠行政宏觀規(guī)劃,將學科質量發(fā)展與學科治理進行協調統合。同時要建立相應的社會組織,如建立龍舟協會、武術協會等民族傳統體育主要項目協abb5c4d1e150f6cf17a1e653a078320c會,發(fā)揮各項目協會的組織活力,將其參與到各項目的保護利用、學術交流平臺構建、學術專業(yè)期刊的舉辦上來,形成合力,進而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發(fā)展。
5.3 以現實需求為引領,強化學科成果轉化能力
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實現高質量發(fā)展,需要兩種力量的推動,即學科滿足現實需求的能力和學科理論創(chuàng)新以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F實需求是引領建設民族傳統體育學是學科理論創(chuàng)新的需要,也是十四五時期民族傳統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現實需求成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動力。學科理論創(chuàng)新的主要任務是解決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中問題與障礙,為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決策提供了智力支撐,理論成果能否有效轉化成為推動實踐發(fā)展關鍵環(huán)節(jié)。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建設圍繞著“現實需求→學科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應用”形成一個循環(huán)系統,其建設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科成果創(chuàng)新能力和轉化能力。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需要聚焦需求、瞄準需求,引領學科建設內涵和學術創(chuàng)新,強化成果的轉化能力。
目前很多優(yōu)勢學科如生物學等將理論成果轉化應用到生物制藥和生命醫(yī)學等行業(yè)中,此類學科在市場運用邏輯中獲得生存與發(fā)展的資源。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文化性”特點,在市場經濟邏輯的需求中很難獲得較多的發(fā)展資源,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與其它優(yōu)勢學科相比有很大差距,目前情況下很難取得優(yōu)勢學科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其教學實踐領域也難探索出舉世舉目的成就。就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這一現狀而言,只能發(fā)揮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性優(yōu)勢,深挖其價值,在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傳播地方文化、提升大眾健康水平的領域找準合適的價值突破點,以避免學科建設陷入求大求全的發(fā)展困境里,而是在多元化的競爭環(huán)境中加強與文化產業(yè)行業(yè)的合作意識,增強其競爭力和發(fā)展特色,強化其學術研究地位。要實現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學對接現實需求和成果的轉化,需要依托體育院校的研究資源,按照“基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訓練實踐、服務地方文化建設與產業(yè)開發(fā)”為原則,設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所和院校研究組織,吸納相關社會人員參與,制定研究機構的評價考核機制,將院校的研究機構建設成具備高水平產出和有效轉化的專業(yè)化機構,切實提升學科高質量發(fā)展。
6 結語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建設是各界持續(xù)關注的重大課題。經過20多年的努力,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歷史成效,但學科理論范式存在依附、學科發(fā)展的外部建制仍不完善、學科成果應用轉化乏力等現實問題比較凸顯。新階段我國外部社會語境的變化對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內涵、外延提出了時代要求。在此語境中,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要善于回應社會需求,將其自身理論創(chuàng)新與問題實際相結合。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研究才能形成自身的學科范式,才能有效地參與到國家建設的重大問題中,真正使其成為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富有活力的優(yōu)勢學科。
參考文獻:
[1] 席玉寶.現代體育科學學科體系研究[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03.
[2] 邱丕相.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發(fā)展回顧與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1):12-20.
[3] 葉桂倉,馬陸亭.文化影響與道路選擇:我國高教研究學科化的差序格局解釋[J].江蘇高教,2017(3):10-14.
[4] 蔡曙山.科學與學科的關系及我國的學科制度建設[J].中國社會科學,2002(3):79-80.
[5] 崔樂泉.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42.
[6] 倪依克.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學科性質及建設[J].體育與科學,2003(1):25.
[7]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50.
[8] 馮向東.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與“視角”辨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3):100.
[9] 白晉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的建設研究[J].體育科學,2018(10):12-18.
[10] 吳葉林,崔延強.建設高等教育學一流學科的邏輯與路徑選擇[J].大學教育科學,2020(5):36.
[11] 石愛橋,湯立許.回眸、窘境與抉擇: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yè)建設的再審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1):52.
[12] 殷忠勇 .從學科走出學科:知識生產與知識政策視域下學科群建設的邏輯、困境與策略[J].高教管理,2020(10):50.
[13] 付淑瓊.大學進取與變革的路徑——論伯頓·克拉克的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觀[J].教育研究,2010(2):63-67.
[14] 黃聚云.30年我國體育研究方法論的演變與反思[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4):18-24.
[15] 倪依克,邵曉軍,張自治.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理論基礎[J].體育科學,2005(1):56-60.
[16] 王建華.知識規(guī)劃與學科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13(5):1-12.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Ways Ou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 during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LU Yu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1, China)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 in terms of discipline theory, discipline resources, discipline functions and 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and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and the basic logic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in New development stage. On this basis, it proposes a targeted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disciplin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discipline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the exca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the function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till faces the problems of the attachment to the disciplinary paradigm, the external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ability to transform the disciplinary achievements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s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by following the basic logic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stage, by deepening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discipline, improving the external mechanism of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guiding the discipline innovation and matching the real needs, forming a joint force to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Key words: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realistic dilemma; ways out
(責任編輯:葉松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