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提出,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師應摒棄過去只見知識不見學生的做法,充分領會《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目標,圍繞課程內容規(guī)劃,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運用大單元整合教學可以將零散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運用大任務或者大問題進行統(tǒng)領,引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探究和實驗,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真問題,真正實現深度學習。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大觀念;大單元;信息科技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4)21-0053-04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標志著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國家課程。新課標首次明確了小學和初中信息科技課程要培養(yǎng)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1]九年一貫的整體內容規(guī)劃設計結束了過去只重視工具學習和操作技能培養(yǎng)的現象,體現了科學原理與工程技能并重的特點。因此,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師應充分領會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大任務或者大問題統(tǒng)領,引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探究和實驗,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真問題,真正實現深度學習。
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確定大單元教學目標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關鍵,是學生在學習本學科知識和技能后,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2]大單元教學需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展開,首先要明確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的制訂應結合課程內容的設置、教材的編排以及教師的學科經驗。例如,學生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認識到當前學習內容中信息是如何表征和呈現的(信息意識),知道如何在生活和學習中運用當前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效率(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理解當前所學內容背后的科學原理是什么、包括哪些模式和方法(計算思維),知道如何合理合法地運用當前內容(信息社會責任)。
以“網絡與信息交流”單元為例,筆者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梳理了單元中每個課時的培養(yǎng)目標,如下頁表所示。接著,進一步將其整合得到本單元的總體培養(yǎng)目標:使用計算機網絡進行信息交流(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了解網絡的概念、組成和工作原理(信息意識和計算思維);了解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相關知識,合理合法運用計算機網絡(信息意識和信息社會責任)。
以學科大觀念為線索,整合大單元教學內容
大觀念是指處于更高層次、居于中心地位和藏于更深層次,兼具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論三重意義因而更能廣泛遷移的活性觀念,其根本特性是意義性。[3]而學科大觀念則是其在特定學科領域下的具體體現,它由大量的學科概念和事實抽象整合而來,反映學科中基礎和本質的問題,將離散的學科知識串聯成一個系統(tǒng)網絡,具備廣泛遷移的能力,它處于學科的中心,表征學科本質,指向學科知識結構的形成。[4]
在教學過程中,大觀念既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同時又是學習活動的向導和支架。大觀念為學生呈現具有學科特征和現實意義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學習必要的素材,幫助他們搭建路徑和框架。學生通過層層遞進的探究和體驗來構建自己的內部認知結構,從而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在信息科技課程實施中,要運用大觀念來組織教學內容,形成具有一定邏輯關聯的單元知識體系,并基于此確定單元活動主題。一個大單元教學內容可以圍繞一組相關的問題進行設計,并應當能夠回答以下問題:一項技術的應用場景是什么?使用的過程是什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正確使用該項技術?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逆向教學設計的倡導者格蘭特和威金斯認為,在大觀念的學習中,需要將大觀念轉換為引導學生思考的關鍵問題,也就是說,關鍵問題的答案便對應相關的學科大觀念。[5]以“網絡與信息交流”單元為例,如左圖所示。
以真實情境為背景,組織大單元教學活動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設計大任務或大問題,將學科大觀念和關鍵問題有機地融入情境之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愿,引導他們在相對真實的場景下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與實踐。例如,在“網絡與信息交流”單元的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利用網絡分享你喜愛的事物”。整個單元分為4個課時,每個課時由一個相對獨立的小任務組成,并設置一系列關鍵問題,對應學科大觀念。
課時1:
主要任務:通過修改的方式完成自己想要分享的網頁內容?;玖鞒倘缦?。
師:如果想要向自己的好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內容(食物、明星、運動……),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通過微信、QQ等發(fā)送。
師:微信的朋友圈是一個分享的好平臺,而朋友圈的本質其實是“打開一個網頁讓朋友看”。因此,分享的前提是有一個網頁。
教師展示一個做好的網頁,首先與真實的朋友圈內容進行比對,然后用編輯器打開網頁,介紹其中的標簽,包括<titile><p><img>等,示范如何修改;學生通過網絡搜索資源,替換教師提供網頁中的對應內容,生成一個自己喜歡的網頁。
通過這一課時的探究,學生對網頁分享信息的前提——網頁編輯有所了解,對網頁的格式、信息的呈現進行了實際操作。
課時2:
主要任務:在機房中通過局域網分享第一課制作的網頁,主要涉及運行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簡易Web服務器,對網頁進行加載;通過ipconfig命令查看主機IP地址;通過ping命令檢測想要訪問的同學的主機是否聯通;通過瀏覽器輸入IP地址瀏覽同學制作的網頁。基本流程如下。
師:如果想要分享自己制作的內容,需要讓別人能夠找到你。在網絡上,找到一臺計算機,可以通過IP地址來實現。(示范如何通過ipconfig命令查看自己的IP地址)
學生利用ipconfig命令查看自己計算機的IP地址。
師:有了IP地址,我們就可以找到對方的計算機了,但是還要保證自己的計算機與對方計算機是聯通的。(示范利用ping命令來查看是否能夠聯通)
學生利用ping命令來檢查自己的計算機與希望分享的同學的電腦是否聯通。
教師演示如何開始分享:運用一個簡單的Python版本的Web服務器命令來實現。學生按照教師的示范輸入并運行Python命令。
教師演示如何通過瀏覽器地址欄輸入IP地址,查看分享的網頁。學生之間互相分享、查看網頁。教師進行總結。
通過這一課時的探究,學生對網頁內容在網絡上的存儲、傳輸、訪問有所了解,對IP地址和網絡狀態(tài)的查詢等進行了實際操作。
課時3:
主要任務:在自己的機器上修改hosts文件,通過一個虛擬的域名訪問局域網中事先運行的Web頁面,體會IP地址和域名的對應關系;運用ping命令查看大型網站的IP地址,并嘗試訪問;探討DNS服務器;了解網絡傳輸設備。基本流程如下。
師:在前面的實驗中,運用IP地址分享了自己制作或修改的網頁,日常訪問網站也是通過IP地址嗎?
生:不是通過IP地址,是通過網址(思考為什么不是)。
師總結:如果用IP地址訪問網站,無法記憶,另外IP地址可能是動態(tài)變化的。
學生利用ping命令查看一個大型網站的IP地址,嘗試用該IP地址進行訪問。(證明IP地址與網址有關聯)
學生通過瀏覽器訪問一個大型網站的域名,此時學生機上的hosts文件已被教師修改并指向一臺教室內的主機,其上運行有包含學生制作網頁的Web服務器。學生此時訪問到制作的頁面(而非預想的大型網站)。教師講解如何修改hosts文件。學生繼續(xù)修改實驗。
師:IP地址與域名要通過一個字典進行對應。在自己的機器上,可以通過hosts文件來實現,但是當需要一個大家公用的“字典”時,就必須依靠DNS服務器,查詢域名需要通過DNS服務器進行。
學生設置DNS服務器等。教師講解網絡的分類(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網絡的設備。
通過這一課時的探究,學生對“內網”和“外網”有所了解,通過實驗理解IP地址和域名的關系,掌握DNS服務器的工作原理,理解不同網絡的分類方法,觀察并了解各種網絡設備。
課時4:
主要任務:實際運行一個Web木馬(在機房虛擬機系統(tǒng)上運行不會造成實際損害),安裝殺毒軟件查殺木馬;了解木馬和病毒的相關概念;了解安全上網的注意事項。主要流程如下。
教師運用前面課時使用的域名、IP等進行包裝,使其指向木馬程序。學生運行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經過偽裝的木馬程序(在虛擬環(huán)境中運行避免造成機器損壞),觀察現象。
教師講解網絡使用中的木馬和病毒相關概念。學生安裝殺毒軟件,分別嘗試在木馬啟動前和啟動后運行殺毒軟件,觀察現象,總結區(qū)別與聯系。
師生共同討論上網過程中要如何確保信息安全。
通過這一課時的探究,學生對網絡中的病毒和木馬有所了解,感受到應用網絡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樹立正確使用網絡的意識和責任感。
以過程表現為依據,實施大單元教學評價
在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確定教學目標、提煉學科大觀念、設計大單元活動后,要進一步明確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能夠獲得的具體學科知識和技能,具體包括以下幾種類型:①學生在具體情境下能夠做到什么,即在面對一個真實問題時,學生將有哪些具體表現,包括使用什么工具做出什么反應等;②補充評價工具,如問答類型的題目;③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工具。
在“利用網絡分享你喜愛的事物”主題中,學生的表現性任務包括:能夠通過搜索圖片和文字,替換事先準備的網頁;能夠通過cmd命令行,準確輸入ipconfig命令;能說出自己電腦的IP地址;能夠利用ping命令,查看與某臺計算機或服務器的聯通情況;能夠利用“網絡和Internet設置”來配置各類服務器地址;能夠安裝并運行一個殺毒軟件;等等。
補充評價工具包括:能夠說出網絡的類型(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能夠識別常見網絡設備(網卡、交換機、路由器、雙絞線、光纖);能夠根據后綴識別不同類型的域名(com、edu、gov);能夠正確說明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下應該如何安全上網;等等。
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工具:事先準備網頁評價打分表,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
結束語
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基于學科大觀念進行大單元教學活動規(guī)劃,基于真實情境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根據過程表現進行評價,是真正從學生的需求和素養(yǎng)要求出發(fā)的教學設計方法。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直面真問題,并進行實實在在的探究和實驗,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崔允漷.聚焦落實立德樹人,凝練學科核心素養(yǎng)[EB/OL].(2018-01-16)[2024-09-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116/zjwz/201801/t20180117_324901.html.
[3]李松林.以大觀念為核心的整合性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10):56-61.
[4]李剛,呂立杰.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圍繞學科大觀念的課程轉化設計[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0,40(Z2):86-93.
[5][美]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本文系云南師范大學2023年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重點項目“數字游戲培養(yǎng)初中生計算思維的教學設計研究”(YJSJJ23-A10);昆明市盤龍區(qū)名師工作室教育科學專項課題“基于游戲編程培養(yǎng)初中生計算思維的實踐研究”(盤教體[2022]55號);東北師范大學盤龍實驗學校教育科學課題“學科實踐下初中信息科技課程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研究”(20241401)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