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微風不燥,天氣正好,沏一壺茶,我拿起鐘愛的《史記》,坐在書桌前品讀故事。
以場景描寫開篇,營造了靜謐氛圍,為下文“我”的夢游張本。
不知何時,我竟然身處一間昏暗、陰冷的屋子,再往下看,連衣裙也變成了粗布漢服。正疑惑間,忽然瞥見墻角有一位老人。我仔細端詳,發(fā)現(xiàn)他正端坐于書桌前奮筆疾書。雖是陰冷的暗室,他的汗水卻浸透了衣襟。旁邊的燭火不斷跳動著,映襯出他孤單的背影。
陰暗的環(huán)境,陌生的老人,如此離奇的描寫,讓文章陡生懸念,充分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我走上前去,想看看老人在寫什么?!扒郊餐趼犞宦斠病?,我輕聲讀出來,詢問,“哦,這是……”“這是故事。”老人抬頭應答,眼中閃著堅定的光芒,與剛剛的落寞截然不同。
“故事?”“對,故事。故者,先前也;事者,所生發(fā)也。”“您是——太史公?”“正是?!痹瓉砭古c司馬遷相遇,我心中暗驚。
通過與老人的對話,引出老人身份——司馬遷。同時,“故事”一詞反復出現(xiàn),具有點題之效,扣合主題。
太史公緩緩說道:“自有華夏以來,便有歷史,而歷史便是故事,故事傳則史傳,悠悠華夏文明正是立于這小小故事之上。我寫下這些故事,便是傳承故事,傳我華夏之魂??!”他雙目遠望,似乎已窺見千年后的中國,又說:“豈料圣上受小人蒙蔽,聽信小人讒言,將我囚禁在此,你說,講述故事有錯嗎?傳民族之本有錯嗎?”我分明看到他的眼中有熊熊火苗在燃燒,這火光足以照亮天地。但我愕然不知如何回答,而太史公搖搖頭,又低頭自語。
通過語言及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讓我們聆聽到了太史公的心聲及其堅毅之志。
“我自任職以來,便忠于這些故事,文明緣起時,我驚嘆;國家強盛時,我高呼;百姓受苦時,我拭淚。我記錄帝王將相不斷揮動的干戈,我書寫貪官污吏心中的蛇蝎,我講述黎民百姓流傳的軼事。國家興衰更迭的規(guī)律,民族薪火賡續(xù)的精神,都在這故事之中啊!”太史公泣不成聲,我已淚流滿面。
太史公對“故事”的解讀氣勢如虹,沉郁而深刻地抒發(fā)了史家絕唱之思,有效彰顯了“好故事是有力量的”這一主題。
“傳司馬遷受刑!”突然,外面?zhèn)鱽硇±舻暮艉?。我大喊:“太史公快走!”他卻緩步迎上前,堅定地,一步一步地走出牢房,走到拐角處,回頭對我說:“年輕人,一定要把故事傳下去,傳下去,我縱受極刑也當無悔!”我猛地伸出雙手,想要抓住太史公遠去的背影,睜眼,卻是我熟悉的書房。
在情節(jié)達高潮時夢境戛然而止,夢醒回歸現(xiàn)實,太史公所言猶在耳畔,眼前依舊是熟悉的書房,首尾照應,敘事完備。
我的淚水已然打濕翻開的《史記》,“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哽咽地吟著。
我手中捧著的不過是一個個故事,可托于我掌中的,卻分明是中華民族的魂,中華民族的根,把故事傳下去,民族復興之鑰就在其中。
我不禁掩面而泣,傳下去,傳下去……
結(jié)尾抒情,“傳下去”的呼聲,卒章顯志。
(2023年全國新課標Ⅰ卷)
【技法揭秘】
作者讀史有悟,以夢為由,邂逅太史公,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次神秘的穿越之旅。情節(jié)雖離奇,卻又情理相合。全文緊扣“故事”這一線索,敘事連貫流暢,詳略得當,頗見功力。此外,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諸多描寫,可謂形神兼?zhèn)?,令太史公呼之欲出,見情見性,又自然而然地彰顯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