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城市精神是“敢為人先”。這里的“敢”,不僅指“勇敢”,更多的是“進取”。這種精神,在生于斯長于斯的名師姜樹華身上得到了充分彰顯。他的這冊《言意共生:任務情境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無疑是這種精神的極好明證。
聞一多先生曾將《詩經(jīng)》的歷來讀法歸結為“經(jīng)學的”“歷史的”和“文學的”等三種,并將自己提倡的讀法命名為“社會學的”。同樣,閱讀《言意共生:任務情境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各人有各人讀法。我讀其書,關注的則是書中的實踐探索,對深化當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
改革探索基于教學主張,不“跟風”而“乘風”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新模式輪番登場,讓老師們或是目迷五色,不辨西東,迷失了方向;或是隨波逐流,朝秦暮楚,迷失了自我。對于一線教育教學改革中容易出現(xiàn)的這些弊端,團隊領銜人姜樹華有著清醒的理性認識:必須“穿越教育概念的叢林”,基于教學主張,辨明歷史方位,把準時代脈動,積極將新理念等“同化”“順應”,為我所用,心清氣正不折騰。同時,他更有著將新理念融入教學主張的實踐自覺。本書中所呈現(xiàn)的4個單元8個案例,就是將“任務情境”“單元整體教學”等有機納入“言意共生”教學主張的精彩呈現(xiàn)。比如,在六上“魯迅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二)中,以“我們來當魯迅宣講人”為情境任務,引導學生在表達中、在宣講中走近魯迅,親近魯迅?!翱此茖こW钇驷取保@一情境任務完美地契合了語文學習“言意共生”的追求,因為“語言藝術可以在情感藝術的烘托下體現(xiàn)出嶄新的精神面貌,情感藝術可以在語言藝術的基礎上表達出更深刻的思想內容。兩者只有密切配合、相輔相成,才能產(chǎn)生較強的講解藝術效果?!睋Q言之,唯有“言意共生”,方能當好“宣講人”;而當“宣講人”的情境任務,又驅動學生主動“言意共生”,這就很好地實現(xiàn)了姜樹華所倡導的“讓學生往來于‘言’與‘意’的雙向通道中,領略途中風景,體驗語文‘言’‘意’共存共生之妙,從而實現(xiàn)學習語文的高峰體驗——‘言’‘意’的雙向新生理想境地?!薄昂蔑L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助“任務情境”“單元整體教學”等新理念的東風,“言意共生”教學主張的實踐更加豐盈。
情境創(chuàng)設基于集體智慧,變“從動”為“主動”
由于部分一線教師對“真實”“情境”“真實情境”等概念理解不夠深入,加之容易受“任務”的捆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常常“畏葸不前”,極易出現(xiàn)“等靠要”的思想。最常見的聲音就是:最好由課程專家和名師設計好“任務情境”,提煉出“單元主題”,然后“批發(fā)”給他們使用。殊不知這樣的認識既不符合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也不契合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且不說“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必須與師生教與學的實際相適應,就是李吉林老師所探索的情境創(chuàng)設的六大路徑,以及李老師團隊“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開發(fā)的成功實踐,也在無可辯駁地告訴我們:一線的教師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設計好“真實”的任務情境,提煉出“有張力”的單元主題。而姜樹華的這本新作中的案例,也再一次印證了這一觀點。尤為可喜的是,針對同一個“學習單元”,書中分別展現(xiàn)了兩個不同的“任務情境”設計。以四上的“神話單元”為例,姜樹華帶領他的團隊,基于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分別設計了“神話人物群英會”和“穿越,我和( )過一天”的任務情境(其實,這僅是姜樹華團隊關于這一單元設計的一小部分,在日常教學中,他們還設計了很多其他的“情境任務”來開展這一單元的教學)。所謂“樸散則為器”,以“守樸開新”為辦學主張的姜樹華顯然深諳此道,因此更加著力引領和鼓勵他的團隊成員們開展創(chuàng)造性實踐。馬克思曾說過:“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yè),在從事這種職業(yè)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chuàng)造?!苯獦淙A和他的團隊無疑正享受著這種“尊嚴”和幸福。
教學變革基于篤實踐履,從“云端”到“地端”
邁克爾·富蘭曾這樣比喻:“變革好比一次有計劃的旅程,和一伙叛變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駛進了沒有海圖的水域?!憋@然,要完成“變革”旅程,當務之急是“平定水手叛變”“堵住船的漏洞”“繪就海圖”,需要的是實際行動。同樣,對于新理念“變革”,一線教師更關心“怎么做”“做成什么樣”。如果缺少了變革的具體實踐,新理念就只是“飛在青云端”,教師日常教學還是“濤聲依舊”。因此,對于“任務情境”“大單元教學”“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等新理念,本書沒有過多展開理論上的探討甚至爭鳴,而是在“做中學”,做出樣子。比如,書中每一個單元案例,首先呈現(xiàn)的板塊都是“單元整體教學的內容與框架”:其中,列舉“教材內容”“單元要素”,給老師們示范如何據(jù)此確定對應的“任務群”“單元任務”和“單元情境”;“單元導圖”及“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與意圖”則是以思維導圖、表格等可視化的方式,示范如何將“單元任務”分解為“子任務”、如何將“人文主題”“語文要素”落實到每一個“子任務”中去、如何將“單元情境”細化為“課時情境”、如何開展“習作訓練”“整本書閱讀”“語言訓練”、如何確定“教學內容”。隨后的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板塊,則示范如何將“理念所思”轉化為“教學所行”。這樣的范例、工具、路徑,廣大一線教師能學能用,真正將新理念課程化、教學化,共同繁榮語文教學的百花園。
鄉(xiāng)先賢吳功正先生曾說過:在“學術長旅上”要有“‘下一部’的追尋意識”。讓我們共讀本書,領略課改的精彩,同時,也期待姜樹華的“下一部”著作!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