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常玉油畫作品中的貓:身份與文化的交織

      2024-11-13 00:00:00魏昭熙
      藝術大觀 2024年20期

      摘 要:二十世紀留法藝術家常玉,以其兼具中國氣質與西方現(xiàn)代性審美的鮮明風格,在當時的巴黎畫壇留下了一抹中國色彩。在他的油畫作品中,“貓”這個中西方繪畫中的經典形象,不僅是他對審美與形式探索的媒介,也是他寄情于物的載體;不僅承載著他對跨文化融合的思考,也連接著他在異鄉(xiāng)尋求身份認同的過程。本文試從跨文化的視角出發(fā),以常玉油畫作品中的“貓”為線索,探討中國藝術家常玉在法國,以西畫媒介創(chuàng)作時的“中西融合”之路,及其作品中對自己身份的回應。

      關鍵詞:常玉;貓;油畫;身份認同;中西融合

      隨著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勤工儉學”赴法的高潮,徐悲鴻、林風眠等藝術家紛紛赴法,開辟了一條“先驅之路”。常玉亦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學習寫實的技巧,還是接受現(xiàn)代藝術的辦法,中國的藝術家都在“繼承”與“吸納”的并行中,嘗試走一條“中西融合”的道路。常玉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獻給了巴黎和他的藝術。遠離故土、身處異鄉(xiāng),半生富貴、半生孤寂,這樣的經歷給他“中西融合”的探索之路上鋪陳了一分更深刻的底色。

      一、貓、蝶和女人——中西方文化符號的交融

      (一)中國貓畫

      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主要是兩宋以來),作為寵物的貓,以其靈巧、柔軟的身姿和動靜咸宜的性格,成為畫家表現(xiàn)技法、寄情于物的常見形象?!柏埖麍D”就是其中的經典圖式,這類作品往往表現(xiàn)著“貓”與“蝶”自然互動間生動的景象。貓與“耄”字同音,象征長壽;蝶與“耋”字同音,象征美好和自由。因此,“貓蝶圖”又做“耄耋圖”,常被用來表達對長壽和幸福生活的祝愿。宋徽宗趙佶曾作《耄耋圖卷》,描繪五只貓在花草間撲蝶的情景;明清時期,徐渭、蔣廷錫、程璋等畫家都作過《貓蝶圖》;再到后來的齊白石、徐悲鴻也都曾以貓、蝶入畫。

      常玉在1933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作品《貓捕蝶》中,明確、清晰地使用了“貓蝶圖”這一傳統(tǒng)圖式。這幅作品中的貓與明代商喜《戲貓圖》中玄色貓的動態(tài)幾乎一致,在構圖上,貓的身體都被安排為左上至右下的斜線角度,以此來營造撲蝶的態(tài)勢[1]。無獨有偶,清代顧銘的《允禧訓經圖》中,畫面中心撲蝶的小貓,也出現(xiàn)了同樣的姿態(tài)。不同的是,常玉摒棄掉了其他會影響畫面本質的一切因素,對這種構圖進行了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提取出了最純粹的貓蝶圖式。這一點則與明代朱耷在《貓蝶圖》中所作的尤為相似。沒有傳統(tǒng)貓蝶圖式中的花草山石,僅通過形象的姿態(tài)來構成畫面中的氣。常玉以油彩厚重的筆觸為基底,寥寥幾筆勾勒出了貓撲蝶瞬間的鮮活形象。

      除了貓與蝶外,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另有貓與各類飛禽、花草、山石的不同組合,貓畫整體呈現(xiàn)出一種美好閑適的生活情趣。其中,貓與雀的圖式也屢見不鮮。清代有《貓雀圖》《三貓戲雀圖》等,往上追溯至《宣和畫譜》中亦可找到貓雀圖式的相關記載。

      1955年,常玉在類似中國傳統(tǒng)立軸畫的長條畫幅上創(chuàng)作了《貓與雀》,他主觀地將貓與雀的形體大小拉近,桌面上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紋樣,桌子中間擺放的是很典型的中式盆景,盆景上題詩“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靜觀萬物各有其趣,四季流轉起伏皆有其味,這句詩不止一次地出現(xiàn)在他的油畫作品中(見圖1)[2]。

      畫面中的顏色已經脫去了粉色時期的繾綣,他有意識地呈現(xiàn)著各種“中式標簽”,表達著刻在骨子里的對“天人合一、自然超越”的中國哲學的認同。

      (二)貓與女人

      古埃及神話中貓頭人身的巴斯特女神,守護著家庭喜樂與人丁興旺。北歐神話中,與美、愛情有關的女神芙蕾雅駕駛著兩只貓拉動的戰(zhàn)車,一度時間,貓是女神的圣獸抑或是女神的化身,有著崇高的形象。即使在中世紀,貓一度變成了女巫與魔鬼的代言人,在西方,貓與女性之間古老而密切的聯(lián)系仍舊不可否認。沒有什么動物能像貓一樣被用來喻指女人,在西方繪畫中,也是如此。當貓與女人出現(xiàn)在同一畫面中,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不言而喻。多變的貓,可以如馬奈《奧林匹亞》中塑造的那般警覺,也可以如雷諾阿《抱貓的女子》中描繪的那樣慵懶、溫和,可以成為女性的代言,也可以代表著一種人類與動物間廣泛的互動。

      在常玉1931年的作品《貓戲蝶》中,觀者可以清晰地將畫面中的貓與女人建立聯(lián)系。同樣是描繪貓與蝶互動的生動瞬間,這幅畫中的貓卻多了一分擬人化的嬌柔姿態(tài)。粉色的、柔軟的、舒展的身體被置于淡色的基底之上,樸素、平淡的色彩和天真、稚拙的筆觸,常玉用油畫筆構建了一種中式的審美趣味。而其中又不乏西方現(xiàn)代藝術中平面化、裝飾性的意味。很顯然,這與他同期描繪女性人體時所作的如出一轍(見圖2)[3]。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貓身體上唯一的深顏色來自它的眼睛——一只神似女人的,正與觀者對視的眼睛。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這種增加想象空間的單眼人物畫在巴黎流行一時,莫迪利亞尼曾指出他作品中單眼人物畫的動機:“因為你總是用一只眼看世界,用另一只看自己?!痹凇兑巫由系男∝垺罚?931/1934)和《椅背上的小貓》(1934)中,正對觀者的小貓,也采用了單眼且高度擬人化的表情,生動的姿態(tài)下俏皮的眼神正主動尋求著互動。動物言說著人的情感,這種擬人化的方式,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也可以找到淵源(如八大山人筆下的動物們“冷眼看世界”)。而常玉畫中的貓,又何嘗不像一位女子,在撲蝶玩鬧的繾綣溫柔之際,用眼睛吸引著觀者的目光。

      不難看出,常玉在創(chuàng)作中積極地將中西方文化進行連接,而貓就是他所選擇的跨文化形象載體之一。在他的貓畫中,既有對中國圖式的探索,也有對西方圖像的回應與挑戰(zhàn),在回溯傳統(tǒng)的同時,也吸納著當下的潮流。他并不拘泥于一種形式,而是在持續(xù)尋找一種與自身更加“默契”的藝術語言。

      二、從鮮活到寂寥:異鄉(xiāng)人的身份認同

      (一)柔軟的貓兒

      出生于清朝末年的常玉自幼在書香世家中長大,受到了良好的私塾教育。當時蜀中以五絕聞名的大儒趙熙先生曾教授他書畫,父親常書舫也是以畫馬聞名的畫師。優(yōu)渥的家庭條件與文化背景,讓常玉從小浸潤在中國傳統(tǒng)的滋養(yǎng)中。十七歲后,常玉在做生意的大哥的支持下,去往中國上海和日本東京,其間又接觸到了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大相徑庭的西方現(xiàn)代藝術風格。

      從小物質與精神上的富足伴隨著常玉走上了赴法的求藝之路。當一位生活富足、充滿理想的青年抵達巴黎這個當時世界一流藝術家聚居之地時,他選擇了一條“為藝術而藝術”的純粹之路。彼時常玉另辟蹊徑,選擇了與學院派風格迥異的“大茅屋畫院”學習西畫,接觸自由的現(xiàn)代素描技巧訓練和實驗繪畫的新方法,在不斷嘗試中探索著全新的藝術風格[4]。

      赴法幾年后,常玉老家的生意逐漸慘淡,他能收到的補貼也越來越少。但幸運的是1929年,他認識了他的第一位資助人亨利·皮爾·候謝,兩人合作的三年期內,常玉的作品量激增。候謝的欣賞與認可激發(fā)著他的創(chuàng)作,他也為創(chuàng)作出兼具中國味道和西方特質的作品而做了大量嘗試。

      整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常玉的作品大多是以女人為主題的素描和水彩。在與候謝相識后,他才開始集中地創(chuàng)作油畫作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貓開始頻繁地出現(xiàn)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大約占他現(xiàn)有貓畫(主要是油畫)作品的三分之二。除了上文提到過的作品外,還有《黑貓與玫瑰》《蜷在椅子上的貓》《貓與鼠》《粉紅貓》《蹲坐的貓》《喝牛奶的小貓》《椅子上的黑貓》。這些作品中的貓或是調皮,或是溫柔,或被注入了擬人化的情感,或經歷著平實的日常,雖然形體柔軟,但都極具生命力。

      繼候謝之后,常玉又遇到了約翰·法蘭寇,這位新的資助人和他的人生摯友繼續(xù)支持著他的創(chuàng)作。然而,在西方藝術世界中創(chuàng)作油畫,對一位中國藝術家來說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尤其是在幾次展覽中,因為文化偏見而遭受不少負面的評價,加之貧困帶來的生活反差,讓常玉一度喪失了勇氣。這種困境在1934年法蘭寇移居美國后,對他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此后,常玉畫中曾經柔軟而富有生命力的貓兒便消失了。

      (二)最后一只貓

      1935年,生活拮據(jù)的常玉開始四處奔波,推廣自己發(fā)明的乒乓網(wǎng)球。但一直到整個四十年代,無論是創(chuàng)作還是乒乓網(wǎng)球,常玉都受到了很大的阻力。1948年,在紐約推廣乒乓網(wǎng)球的常玉,遇到了另一位人生摯友攝影師羅伯·法蘭克。據(jù)羅伯·法蘭克回憶,常玉經常向他表達自己已經對藝術失去興趣,更通過渴望掙錢來獲得成功。但盡管如此,他仍舊與紐約的藝術界建立著聯(lián)系。1950年5月,在“中西邂逅:常玉與普特南聯(lián)展”后,常玉的作品獲得了紐約評論家的好評。雖然這些畫作最終沒有被賣出去,但是在紐約多元、兼容的環(huán)境和摯友法蘭克的陪伴下,常玉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藝術家身份,并在生命的最后十幾年,將在紐約獲得的滋養(yǎng)全都投入創(chuàng)作中。

      “畫了四五十年,現(xiàn)在才懂得怎么畫了?!蓖嗜チ颂煺媾c恬淡,是逐漸強烈而沉郁的色彩,是充滿力量感的線條,是不斷擴張的背景下越來越渺小的對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貓與雀》這類“中國味”十足的油畫中(盆景和貓、雀、蝶等傳統(tǒng)意象的組合),觀者已經完全看不到曾經鮮活又有肉感的貓兒了。這些貓相對較瘦,雖然充滿姿態(tài)感,但在形式上著重強調的是平面輪廓構成的整體色塊,而非身體動態(tài),富有運動感的線性語言也被隱匿于輪廓中[5]。

      在1960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貓與烏鴉》中,黑白相間的花貓置身于暗夜中,斜臥在一片即將迎來破曉的墨綠色草地上。大尺幅的畫面,空曠的背景間是一個小小的色塊,這幅作品與他后期很多動物題材的作品一致,傳達出一種深刻的孤寂之感。與貓一同出現(xiàn)的,不再是自由的蝴蝶或是靈巧的雀鳥,而是一只集群性強,卻獨自靜立枝頭的烏鴉。時間停滯,唯有深夜里幾抹幽藍色的云。“天風吹月入欄干,烏鵲無聲夜向闌?!闭w幽暗的畫面的右上角,有一塊相對明亮的冷黃色,它是否在沉靜、孤寂中,仍期待破曉?又或者一切已經是“仍知身不在人間”的一場大夢。無論這幅作品的象征意義究竟為何,不置可否,當強烈而準確的形式感與情感交融之際,是如此的直擊人心(見圖3)。

      六年后,常玉因意外離世,這幅《貓與烏鴉》也成了現(xiàn)有資料下常玉油畫作品中畫貓的絕唱。身處這樣復雜的文化背景與顛沛的經歷之下,常玉在與自己的周旋中,終于沖破阻礙,在中國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找到了那種可以被稱為“寧做我”的純粹的身份認同。

      三、結束語

      常玉動物題材的油畫不在多數(shù),其中,貓也并非他描繪最多的形象。但是,觀者可以通過“貓”這一典型的跨文化形象,窺見常玉人生的一角——他創(chuàng)作的脈絡、在中西之間游走的狀態(tài)和所做的積極嘗試,以及在兩種文化之間試圖尋找到的平衡與歸屬。他所追尋的認同從不只表現(xiàn)在藝術風格上,這更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他投入了全部的能量,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的所有作品中回應著“我的人生一無所有,我只是一個藝術家”。

      參考文獻:

      [1]顧躍.世界名畫家:常玉[M].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2]華夏.兩宋貓畫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8.

      [3]高公瑞.明清國畫中的貓畫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3.

      [4]王美艷.中國傳統(tǒng)畫法的新變——論常玉裸體藝術東西方繪畫之綜合性[J].設計藝術研究,2017,7(01):41-47.

      [5]李勇.黑貓的震驚——解讀馬奈的《奧林匹亞》[J].藝苑,2010(02):14-21.

      作者簡介:魏昭熙(1995-),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繪畫研究。

      奈曼旗| 太仓市| 舞钢市| 霍林郭勒市| 文山县| 五台县| 当阳市| 安吉县| 崇文区| 清流县| 吴忠市| 塔河县| 浑源县| 建阳市| 潞西市| 宜兰县| 兰西县| 江陵县| 逊克县| 濮阳市| 平乐县| 波密县| 长武县| 革吉县| 大关县| 喜德县| 平昌县| 黎平县| 英德市| 孝昌县| 湖南省| 南召县| 宽甸| 密山市| 台安县| 基隆市| 阿图什市| 广西| 安达市| 祁东县| 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