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惠山泥人不僅是無錫的文化標志,更是我國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目前對惠山泥人的研究多傾向于其泥塑技法、造型特征、色彩特征等,對于泥人紋樣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并不是很多。惠山泥人紋樣類型豐富,涉及植物、動物、器物、風景、文字、幾何紋等。從阿福身上的團花到手捏戲文角色的服飾,從植物紋樣到動物紋樣再到吉祥紋樣數不勝數?;萆侥嗳说脑煨惋枬M、色彩艷麗、形態(tài)簡練,形成了自己穩(wěn)定的特色。本文通過對惠山泥人紋樣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進行深度的剖析,讓更多的人關注到惠山泥人及其紋樣特色,從而助推惠山泥人非遺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傳承。
關鍵詞:惠山泥人;紋樣特征
惠山泥人相傳始于明代,清代以后,逐步鼎盛。乾隆年間,無錫開始出現(xiàn)泥人作坊,這一期間的作品多為“耍貨”。同治、光緒年間惠山泥人發(fā)展迅速,泥人向產業(yè)化、專業(yè)化邁進,“手捏戲文”在這一時期達到頂峰。在這段時期,塑形與彩繪開始分為兩個工種,都具備了相對獨立的專業(yè)方向?;萆侥嗳说牟世L紋樣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與北方彩塑相比,惠山泥人紋樣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秀美和甜潤,紋樣圖案富于變化,疏密得當,富有傳統(tǒng)性、寫意性、裝飾性,華美明快中折射民間的氣息。
一、惠山泥人紋樣的藝術特征
紋樣對于無錫泥人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俗稱“三分坯子七分畫”,這并不意味著捏形不重要,而是強調彩繪的重要性,如果坯子很好,紋樣不精,那就沒法成就好的作品;如果坯子一般,彩繪精美,或許能多少彌補一些塑形上的不足,通過紋樣彩繪使整部作品更加生動、傳神。這和化妝有異曲同工之妙,長相一般可以通過化妝來遮丑,面容姣好可以通過化妝來加分。此外,紋樣布局上講究“重前不重后,重上不重下”,這是惠山泥人彩繪慣用的手法,如大阿福、如意。彩繪紋樣主要集中在前面,突出人物正面和頭部不需面面俱到,背后就一大面積的色塊體現(xiàn),兩邊轉折處的紋樣,往往只畫一半,前面的開相和彩繪也基本上集中在上身,下身的褲子和鞋子也基本上是一筆帶過,因為藝人認為,要分清視覺層次,強調視覺重心,如果樣樣都想突出,就等于沒有突出。在色彩和紋樣的關系上,惠山藝人中流傳一句話“遠看顏色近看花”,即首先用顏色來吸引人的注意,走近了一看還會發(fā)現(xiàn)有精美富麗的紋樣。這樣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有細看的局部效果,局部服從整體,彩繪更有看頭。在紋樣的構圖上,惠山泥人不宜太多,太亂,要做到“多里看少,少里看多”,要有整體感,寥寥幾筆,講究少而精,少是指省工,精是要好看、耐看。多里看少是指有時作品圖案花紋畫得很多,由于用色統(tǒng)一,在總體效果中,就顯得并不多了,妙在多而不亂,達到細細品賞、有看頭的效果。藝人還有一句話:“滿而不塞,繁中有簡[1]。”
藝人彩繪紋樣不會完全還原舞臺戲服的樣式,而是在不失人物身份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對人物的理解,用藝人的話來說“依心曲自來唱”隨意發(fā)揮。這看似隨意,實則有心。做手捏戲文必須懂戲,早期手捏戲文的匠人幾乎個個都是戲迷,別人看戲看的是熱鬧,看的是劇情,他們看完戲后會反復琢磨劇情、身段、衣帶、表情等。憑著他們樸素的思想情感去理解戲文中的藝術形象,再通過自己的手表現(xiàn)出來,再加之四大名著、七俠五義在他們腦中早已爛熟于心,肚里有貨自然信手拈來(見圖1)。
紋樣的色彩來源于舞臺上呈現(xiàn)的色彩,突出“鬧猛”,講究新、清、齊、爆。新即色彩鮮艷、明快、醒目,做到“落臺鮮”不能“落臺煙”(煙指色彩不鮮艷),意思是說一臺泥人作品至少數十件(套),彩繪結束時滿臺泥人鮮明光亮,欣賞者看了會喜歡;清即清爽干凈,一筆下去沒有雜色,既保持明度又保持純度,黃要黃得鮮,綠要綠得嬌,藍要藍得純,白要白得凈,既要保持色的明度,又要色的純度,使人感到明朗爽快,用筆干凈不邋遢。在描繪細節(jié)時,上身下身采用對比色調,紋飾起到了調和作用,如淺底上繪艷花,深底上繪淺色花,白底上繪碎花等。另外,在色與色之間加邊加線來提亮色塊,還有一種畫法叫半筆頭,是深淺色一次性畫法:先將淡色貯存在筆肚里,筆頭的一端蘸上深色,用退暈的方法畫出色彩,還有一種是在筆尖蘸上深色,用捺的方法畫出紋樣。這種方法很討巧,不用畫過渡色,由深至淺自然過渡。齊即筆法整齊,直線要直,曲線要活,界限清晰,繁而不亂,落筆如飛,厚薄均勻。凡是有紋樣的地方都體現(xiàn)了有疏有密、繁簡得體的原則;爆即用色濃烈?;萆侥嗳梭w積小,人物身上起伏不多,衣服褶皺處也都做簡化處理,因此色彩濃烈鮮明,以此來達到招攬顧客的目的。還常采用“主觀顏色”,如《五色春?!?,牛身上不同的部分分別著以青、赤、黃、白、黑等非寫實五色,使牛既五彩繽紛十分漂亮,又蘊含“五行五色”“五谷豐登”的寓意(見圖2)。
二、惠山泥人紋樣的分類
昆曲中常說“寧穿破、勿穿錯”,手捏戲文中不同的身份、官職、年齡、場景,穿戴的服飾樣式、紋樣都不一樣。彩繪藝人常常因為一個紋樣要推敲半天,所以惠山泥人在紋樣題材的組織上會根據人物的身份、個性、環(huán)境、情節(jié)的需要而決定。其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從人物角色上分可分為團壽紋、回字紋、梅竹紋等,適于有身份的老年人;團花、百結紋、荷花紋、蝙蝠紋適用于孩童服裝紋樣;云紋、浪花紋、五色云適于神仙、佛祖穿著。
(一)植物類
惠山泥人紋樣取材于民間,它將四季的花花草草都運用到了紋樣當中,有荷花、茉莉花、蟹爪菊、云錦花、水仙花、草花等。紋樣注重色彩鮮艷,落筆清、凈、純、齊、活。最有代表性的惠山泥人獨創(chuàng)的“團花”(見圖3),從繡球花演變而來。南北朝時期,惠山寺產繡球花,繡球花喜歡濕潤,不耐干旱,喜半陰環(huán)境,不耐寒。繡球花一朵朵一簇簇,挨挨擠擠,形成層層翻滾的花浪,五顏六色。紅色、粉紅色、淡藍色或白色,能紅能藍。彩色繡球花花朵如云如蓋,美得震撼,又名“八仙花”,有“八仙過?!备黠@神通的傳說。“團花”取團圓之意,寓意完美、福祿壽禧財。蘇軾的《詠繡球花》中寫道:“花如笑靨盈春色,戴露迎風院里開。未許尋常攜入室,含羞長戀狀元懷?!惫艜r人們用“拋繡球”來表達美好的姻緣,高中狀元也在胸口前佩戴大團紅花,表現(xiàn)喜慶氣氛,所以繡球花就逐漸演變成了大阿福身上所穿的“五福團花”。許多藝人空閑時喜歡賞花、種花、養(yǎng)花、捕魚捉蝦、養(yǎng)貓、養(yǎng)鳥,這些愛好也很自然地融入作品中。例如,王錫康作的《說書女》,捏的是位民初的女性,梳著螺旋形發(fā)髻,插著一束茉莉花,戴著耳環(huán),抱琵琶,身穿淺綠底粉紅月季花的衣服,下有雪青褲,并畫上蘭草花,配上墨綠色的袖口衣襟邊。說書桌上一盆蘭花和梅花,臺桌前掛著大紅底黑邊白色水波紋的臺布,流露了南方人清雅明凈的情調。無錫是江南水鄉(xiāng)之地,帶來了無錫泥人用藍、綠、青為色彩的基調。
(二)動物類
惠山泥人服飾上經常出現(xiàn)動物紋樣。比如,蝴蝶、青獅、龍、鳳、仙鶴、虎頭等,大阿福往往是手抱青獅,體現(xiàn)它降伏了怪獸“年”(青饕),使其俯首帖耳;而一般身份尊貴之人,如武則天、楊貴妃等人身上繪有龍紋、鳳紋;再如壽星、鐘馗身上繪有仙鶴紋,鶴是仙禽,有鶴壽千年之說,團鶴寓意著吉祥長壽;而武將如趙云、馬超在腹部繪有虎頭紋,鎧甲上繪有獅子頭,背棋上繪有龍紋,體現(xiàn)其英勇善戰(zhàn)。龍是神圣吉祥喜慶之物,龍的圖案紋飾造型極豐富,云氣繞身,露頭藏尾盤成圓形的團龍、喜龍、火龍等;小花囡身上的是蝙蝠紋花衣;又如蠶貓,古時太湖地區(qū)桑蠶農事發(fā)達,蠶室里常鬧鼠患,蠶農們痛恨之,為祈求養(yǎng)蠶豐收,人們往往會在蠶室放一只泥貓來振鼠,清代《廣蠶桑說輯補》中說道:“蠶最為鼠所喜食,飼蠶者不可無貓。無貓之家,每以泥塑假貓外加粉飾,置蠶室中嚇鼠,此可暫持,久則不靈。”久而久之,寄托著人們美好愿望和吉祥喜慶的黃花貓就成了吉祥物般的存在,貓是蠶寶寶的保護神,人們的鎮(zhèn)宅之寶。蠶貓通身為黃色,造型古樸威武,有著炯炯有神的眼睛,直挺的胡須,直立的耳朵,脖子上扎著福結,身上有“S”形的蠶寶寶,惟妙惟肖(見圖4)[2]。
(三)吉祥紋樣類
吉祥紋樣在惠山泥人中也較常見,主要有蝙蝠紋、如意紋、壽字紋、福字紋、金錢花、回紋、云紋、曲水、魚鱗、繡球、百結紋等,繪制比較隨意自由,發(fā)揮空間比較大?;萆侥嗳说拇泶蟀⒏H聿紳M了吉祥紋樣,頭部裝飾是牡丹花寓意富貴,菱形的發(fā)髻,身穿五福衣寓意納福,胸前佩戴長命鎖寓意長壽,懷抱青獅寓意辟邪,腳蹬粉底靴寓意登第,這種搭配蘊含著吉祥平安的深刻寓意,體現(xiàn)出人們向往健康長壽、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有辟邪、福氣祥和之意。再如王母娘娘、財神身上都繪有祥云、五色云紋樣;麒麟身上的魚鱗紋,主祥瑞。也有取其反義的案例,比如《繡襦記·教歌》中的鄭元和,身著黑色綢衣上綴雜色小塊補丁,這種衣服反名為“富貴衣”,寓意一旦時來運轉必定富貴。
(四)幾何型類
幾何紋樣是人類最原始的紋樣之一,也是惠山泥人中最常見的紋樣。惠山泥人中的幾何紋樣包括萬字紋、回紋、曲折紋、菱形紋等,也有來自自然界,通過概括和提煉形成的以點、線、面為基礎的幾何紋樣,如斜紋、團花紋等。幾何紋樣以扁平化的形式呈現(xiàn),不追求層次變化,與其他紋樣相比,顯得有點單一。但是這些幾何紋樣并不是孤立地使用,而是組合運用,將不同的幾何紋樣運用重復構成的形式進行有秩序的排列,并以二方或四方連續(xù)的形式出現(xiàn),形成了結構嚴謹、簡潔而不簡單且變化豐富的惠山泥人紋樣,不僅具有強烈的裝飾意味,而且具有強烈的形式感[3]。
惠山泥人的紋樣不僅裝飾了作品,還寄托了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和理念,通過高度意象化的形態(tài)、色彩和紋飾來象征或喻示人生理想和倫理道德觀念。手工藝人善于運用色彩的變化來豐富泥人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使作品更加生動逼真?;萆侥嗳说募y樣設計深受江南水鄉(xiāng)地域文化的影響。江南溫潤的特質促成了泥人造型的流暢感和圓潤性,而水鄉(xiāng)青磚黛瓦的清麗也賦予惠山泥人明快鮮艷的色彩。在紋樣設計上,手工藝人巧妙地融入了江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元素和民間審美趣味,使惠山泥人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所以,惠山泥人紋樣的藝術特點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包括模式語言的運用、裝飾性與傳統(tǒng)性、細膩精致與情感寄托以及角色化與個性化等。這些特點共同構成了惠山泥人獨特的藝術風貌和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之一。
參考文獻:
[1]黃珂穎,姚惠.非遺惠山泥人彩塑藝術特征研究[J].天工,2024(16):27-29.
[2]張文珺.戲泥呈巧兒—江南民間泥玩具研究[D].蘇州大學,2017.
[3]沈大授.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惠山泥人卷[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背景下無錫惠山泥人紋樣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研究 ”(項目編號:2021SJA0953)。
作者簡介:李珊姍(1983-),女,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民間藝術與平面設計研究;江偉(1970-),男,江蘇無錫人,副教授,從事視覺傳達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