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放膽征文的題目設置是從傳統(tǒng)文學中挖掘寫作的內容。征文中有幾個令編輯驚喜的地方:
我們的作者能深度挖掘歷史故事和古詩詞內涵;能深刻解讀古詩詞意境并用自己的語言以文譯詩;能理解并演繹歷史故事;能將自己從歷史故事和詩詞文章的感受融于內心,化解在自己當下的感受和生活中。
歷史是有明確記錄的,它是知識。在這次評稿前,小編正在聽《明朝那些事兒》的音頻。書幾年前看過,閱讀速度很快,有一種酣暢淋漓感。
當年明月說: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候是有背景的。在史書上留下來的只是一個照片,“咔嚓”,但你不知道那一幕之前跟之后發(fā)生了什么,你就不知道當時為什么要做這個選擇。所以,人們總以為能從歷史中得到什么經(jīng)驗教訓,那倒未必。
本次征文有許多寫歷史故事和詩詞人生的文章,比如楊紹鍇的《釵頭鳳》,編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陸游和唐婉的故事的演繹做了較為克制的修改。這讓我想起有一年過年去紹興探親,游覽沈園時的情景:在蠟梅迷人的香中,感受“斷云悲歌”“詩境愛意”“殘壁遺恨”的美景,遙想千年前的一段愛戀。
再如鄧厶菡的《月影劍橫秋》寫辛棄疾的壯志難酬,劉紫伊的《回首向來蕭瑟處》寫給蘇軾當書童,雷鍶琪的《我有一斛春,不知贈何人》寫唐朝女詩人魚玄機的一生,等等。在作者們的寫作視角中,編輯也一次次地重新了解他們眼中的詩人和詩人的故事。
小編喜歡沉浸式的讀書。不論什么樣的書,如果不把自己的情感沉浸進去,便無法得到共鳴。也如當年明月所說,同樣的東西,如果把你的情感投入進去,它就有了一種性質,這個性質叫作靈魂。
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書籍的形式傳承千年。無論身處在多么小的房間里,只要翻開一本書,就是在看大海。它記述了無數(shù)人的一輩子,記述了無數(shù)人的無數(shù)種情感。它們有一個名字,超越溫飽、利益、名望之上,叫智慧。這樣的智慧懂得越來越多,我們對世界有了充分的了解,便不會再孤獨和畏懼。
從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滋養(yǎng)自己。這就是讀書和寫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