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實錄記:呂公著的胡子

      2024-11-14 00:00:00趙冬梅
      北京文學 2024年10期

      引:永恒的胡子

      南宋人翟伯壽穿衣,喜歡標新立異,“巾服一如唐人,自名‘唐裝’”。他的朋友許彥周好搞怪。有一天,翟伯壽去看許彥周,“彥周髽髻,著犢鼻裈,躡高屐出迎”,頭上梳兩個小鬏鬏、穿著丁字褲、腳踩高底鞋,大搖大擺,迎將出來。翟伯壽一時愕然。許彥周不慌不忙地說:“吾晉裝也,公何怪?!”這個故事,出自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卷八。許彥周的“晉裝”、翟伯壽的“唐裝”,一個是自我作古,一個是有意惡搞,總之,都不是當時通行的“宋裝”。華夏民族的服裝樣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今日你我所著,皆是“洋裝”,或曰“現(xiàn)代服飾”。在整個傳統(tǒng)時期,截至清朝統(tǒng)治者強令剃發(fā)之前,華夏民族服飾唯一不變的,是成年男性之束發(fā)于頂,和中老年男子的蓄須。我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就與胡子有關(guān)。

      一、朝廷詔書,呂公著污蔑韓琦謀反,

      罷御史中丞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呂公著,宋朝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卒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一生經(jīng)歷了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個皇帝,官至宰相。故事開始的時間是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這時候呂公著五十三歲,留著一把漂亮的大胡子。為把故事講得明白些,請允許我大段引用史料原文。不過別擔心,我會一一解釋。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〇記載:

      (熙寧三年四月)戊辰,詔御史中丞呂公著,比大臣之抗章,因便坐之與對,乃誣方鎮(zhèn)有除惡之謀,深駭予聞,乖事理之實,可翰林侍讀學士、知潁州。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是南宋史家李燾所作的北宋編年史,原書980卷,現(xiàn)存520卷,是清朝學者從《永樂大典》里抄出來的。《永樂大典》是明初編修的一部“類書”,將當時所見的八千種古籍打散重組,抄成一部包羅萬有的新書。被抄進去的書后來原書散失,反而要靠著“類書”重新抄錄聚攏。《永樂大典》全書22937卷,清初尚余90%,今所幸存者,僅800余卷。書籍的聚散,令人唏噓。幸賴清初學者的努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得以重現(xiàn),雖非全璧,卻也是我們觀察北宋歷史的主干史料。

      熙寧是北宋第六帝神宗的第一個年號,神宗只有兩個年號,第二個是元豐。熙寧共計十年,熙寧三年是公元1070年。戊辰,干支紀日,熙寧三年四月戊辰是八日。詔書,以皇帝名義發(fā)布的政府文書。連起來,熙寧三年(1070)四月八日,宋朝政府頒布了一則詔書。這則詔書宣布的是一項重大人事變動:御史中丞呂公著免職,調(diào)任潁州知州。御史中丞是宋朝行政監(jiān)察機構(gòu)——御史臺的長官,并由此成為專司輿論的臺諫官群體的領(lǐng)袖。潁州知州只是諸多州長之一。呂公著遭到了貶謫。

      貶謫的原因是他污蔑大臣要發(fā)兵清君側(cè),“比大臣之抗章,因便坐之與對,乃誣方鎮(zhèn)有除惡之謀”。詔書文字高度凝練,置身當時,懂的都懂。今人則需鉤沉索引,拿出大偵探的本事來,一一索解。“大臣”,宰相級別的高官,這里指前任宰相、現(xiàn)任大名知府韓琦?!翱拐隆?,上章反對中央政令。韓琦“抗章”反對青苗法,神宗發(fā)生嚴重動搖,幾乎取消青苗法。王安石“居家待罪”,以示抗議。一番拉扯之后,神宗讓步,將處置反青苗法言論的權(quán)柄交付王安石。王安石組織人員,針對韓琦的“抗章”寫作批判文章,又親自潤色,雕版印刷,發(fā)放全國。韓琦“三世執(zhí)政”,做過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宰相,所遭打擊,可謂慘烈。王安石雕版戰(zhàn)韓琦,在宋朝政壇引發(fā)劇烈的心理震蕩。呂公著為韓琦抱不平,憤然反問神宗,朝廷這樣對待韓琦,就不怕他提兵進京清君側(cè)嗎?不管出于何種理由,方面大員提兵進京,都是十惡不赦之舉。呂公著以起兵之念想加諸韓琦,近乎污蔑,實屬惡劣——如果他真的這樣說了的話。

      那么,呂公著究竟是在何種情境之下出此惡劣之語的呢,現(xiàn)場證人又是誰?相關(guān)信息,詔書也有交代:“因便坐之與對”?!氨阕保钦綀龊??!芭c對”,參與召對,被神宗接見?!氨阕c對”,照理說,除可能的宦官宮女之外,在場人員大概率只有皇帝和呂公著二人。因此,“呂公著污蔑韓琦謀反”的唯一在場人證,只能是神宗皇帝本人。詔書說“深駭予聞”,“予”是皇帝自稱。

      熙寧三年四月戊辰(八日),朝廷頒布詔書,指責呂公著污蔑韓琦謀反,罷其御史中丞,外放潁州。以上皆屬客觀發(fā)生。但是,詔書白紙黑字、言之鑿鑿的罷免理由——呂公著污蔑韓琦謀反——是否為客觀發(fā)生呢?

      二、呂公著喊冤,

      王安石誣我

      物換星移,世事變遷。元豐八年(1085),正當盛年的神宗駕崩,其子哲宗幼年即位,呂公著再度回朝,擔任副宰相,很快升任宰相、監(jiān)修國史,成為《神宗實錄》的主編。唐代開始以宰相監(jiān)修國史,建立了完整的本朝史編修制度,宋承唐制。國史的編修以皇帝統(tǒng)治時期為單位,皇帝在位期間,史官編修《起居注》記日常政務(wù),宰相大臣編修《時政記》記最高決策會議;皇帝駕崩之后,以《起居注》《時政記》為基礎(chǔ),編修《實錄》,又在《實錄》的基礎(chǔ)上編修《正史》,《正史》又稱《國史》,是本朝史的終端產(chǎn)品?!秾嶄洝贰墩贰分?,冠以皇帝廟號,比如《神宗實錄》《神宗正史》。《實錄》單行,一帝一書;《正史》可以合修,比如《三朝國史》記宋初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事。呂公著在哲宗初年監(jiān)修的,就是剛剛駕崩的神宗的《實錄》。神宗朝19年的得失成敗、是非恩怨,將在呂公著的主持下,“一一垂丹青”。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與他本人聲譽攸關(guān)的熙寧三年《呂公著罷御史中丞詔》。元祐二年(1087),呂公著上疏朝廷,高聲喊冤:

      (當年我)被誣遭逐,全不出于圣意,止是王安石怒臣異議,呂惠卿興造事端。日月既久,臣本不欲自明。適以宰職總領(lǐng)史任,今《實錄》若即依安石所誣編錄,既因臣提舉修進,則便為實事,它時直筆之士雖欲辨正,亦不可得。

      大意如下:熙寧三年,我遭到誣陷,被驅(qū)逐出中央,完全不是神宗的意思,而是王安石恨我反對他的新法,他的爪牙呂惠卿捏造事實,構(gòu)陷于我。年深日久,我本不想再辯白??墒侨缃裎乙栽紫啾O(jiān)修國史,如果《實錄》按照王安石的污蔑之詞編錄,修成上進,那么,王安石對我的誣陷就成了實事——將來就算有史家想要秉筆直書,辨正其事,也無從下筆了。

      呂公著鳴冤,太有必要了。按照制度,像《呂公著罷御史中丞詔》這樣涉及重要職位任免的政府文件是一定要修入《實錄》的,而前任宰相王安石所修的《時政記》也是《神宗實錄》的兩大史料來源之一。但是,倘若在呂公著的監(jiān)修之下,就這樣亦步亦趨地按照王安石的《時政記》和《呂公著罷御史中丞詔》寫了,那么,“呂公著曾經(jīng)污蔑韓琦謀反并因此受到免職處分”就真的成了不爭的事實。對于呂公著而言,這是大節(jié),無論如何都要辯白。以下是元祐二年呂公著的情況說明:

      臣先任御史中丞……亦嘗入對面陳,蒙神宗曲賜敦諭,圣意溫厚,初無譴怒之旨……是時王安石方欲主行新法,怒議論不同,遂取舍人已撰詞頭,輒改修,添入數(shù)句,誣臣曾因?qū)φ摷绊n琦以言事不用,將有除君側(cè)小人之謀。緣臣累次奏對,不曾語及韓琦一字,方欲因入辭自辨,時已過正衙,忽有旨放臣朝辭,令便赴任……至元豐中,臣再對朝廷,先帝待臣甚厚,未幾,遂除柄任,及嘗賜臣手詔,大略云:“顧在廷之臣,可以托中外心腹之寄,均皇家休戚之重,無逾卿者?!?/p>

      呂公著的辯白分為四段:第一,我確實反對青苗法,但是神宗皇帝對我的態(tài)度一直是溫和的,從未流露出暴怒譴責的意思。第二,我的免職是事實。但是免職詔書的措辭,卻是王安石的主張。他恨我反對青苗法,因此擅自修改當制舍人(值班秘書)起草的詔書,添加了污蔑我污蔑韓琦的文字。第三,我?guī)状蚊嬉娀实?,從沒有一句話談到韓琦。我領(lǐng)受詔書之后,本來還有一個機會可以見到皇帝,當面辯白,那便是地方大員赴任之前應(yīng)當享有的“朝辭”禮遇。可是,我剛剛過了正衙殿,忽然就來了圣旨,免我朝辭,讓我立即赴任。第四,到了元豐年間,我回朝廷面見皇帝,神宗待我非常仁厚。不久,我被任命為樞密院的副長官。神宗曾經(jīng)賜我手詔,大意是說:“環(huán)顧在朝之臣,不管在朝還是在外,若論值得托付重任,為皇家分憂,沒有誰比得上卿?!?/p>

      到此為止,關(guān)于呂公著罷御史中丞的原因,出現(xiàn)了兩種相互對立的表述。熙寧三年四月八日頒布的《呂公著罷御史中丞詔》指責呂公著污蔑韓琦謀反,言辭嚴重不當,因此罷官。元祐二年呂公著的申辯則聲稱,自己從未提及韓琦,意圖否定《詔書》指其曾經(jīng)污蔑韓琦謀反的說法,認為《詔書》的說法是王安石的挾私報復(fù)。詔書先出,是當時文字,屬于“第一手證據(jù)”。呂公著的申辯后出,是私人表達,利益攸關(guān)。孰是孰非?應(yīng)當怎樣判斷?

      三、眾說紛紜

      這道難題擺在了南宋史家李燾的面前,除了《呂公著罷御史中丞詔》、呂公著在元祐二年的辯白,李燾能看到的材料還包括:兩位在場證人王安石和趙抃的證詞,后者由司馬光記錄;司馬光的推測;以及《呂公著家傳》的說法。

      (一)在場證人王安石的記錄

      首先是王安石的《時政記》。關(guān)于“呂公著罷御史中丞”的因果本末,李燾從《時政記》中讀到如下記載:

      公著數(shù)言事失實,又求見,言“朝廷申明常平法意,失天下心。若韓琦因人心如趙鞅舉甲,以除君側(cè)惡人,不知陛下何以待之?”因涕泣論奏,以為此社稷宗廟安危存亡所系,又屢求罷言職。上察其為奸,故黜。

      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呂公著多次發(fā)表不實言論,又求見皇帝,說“朝廷推行青苗法,失了天下人心。倘若韓琦順應(yīng)人心,效仿春秋時期的趙簡子,起兵清除皇帝身邊惡人,不知陛下將要如何對待”?呂公著哭哭啼啼,說此事關(guān)系社稷宗廟的安危存亡,又多次以離職要挾皇帝。神宗察覺到他的奸邪,因此決定免去他御史中丞的職位。簡單地說,呂公著確有誣陷韓琦的不當言論,這才引發(fā)神宗不滿,決意罷免他的御史中丞。

      接下來,《時政記》記錄了《呂公著罷御史中丞詔》的出臺過程。這中間經(jīng)歷了兩次國務(wù)會議,相關(guān)人物包括首相曾公亮、次相陳升之,副宰相趙抃、王安石,當制舍人宋敏求。第一次國務(wù)會議,神宗決定在詔書中公開呂公著誣陷韓琦的罪狀,命曾公亮將這一決定傳達給當制舍人宋敏求。但是,曾公亮卻指示宋敏求將“引義未安”作為罷免呂公著的理由。所謂“引義未安”,直譯就是所引典故意思不當,試圖以措辭的模糊稀釋詔書的嚴厲程度。王安石當場抗議,說“圣旨命令明言呂公著罪狀,若只說‘引義未安’,那就不是皇帝的意思了”。這話,等于指責曾公亮擅自改動圣旨,乃是大罪。宋敏求按照曾公亮的吩咐起草了詔書。

      第二天,國務(wù)會議再度就呂公著貶謫詔書的措辭展開討論,王安石主張公開說明,曾公亮、陳升之、趙抃反對。神宗說呂公著在官僚中享有巨大影響力,如果不公開表明他的罪狀,大家不知道他被貶的真正原因,必然議論紛紛,要亂。曾公亮說這么寫,天下人一看就知道說的是韓琦,這會讓韓琦不安,不合適。神宗大不以為然,說:“既然呂公著都被處分了,我們明白宣布他是胡說八道、誣陷好人,那韓琦就沒有不安的道理,即便是全天下都知道了,又有什么了不得的!”曾公亮一方據(jù)理力爭,一直爭到天色已晚,神宗還是不答應(yīng)。最終,神宗當面下令,讓陳升之修改詔書,直接下發(fā)。宰相搶了秘書的飯碗。

      (二)在場證人趙抃的回憶

      以上是王安石《時政記》的記錄,王安石是事件的積極參與者和現(xiàn)場證人。當時在場的四位宰相、副宰相當中,還有一位副宰相趙抃也留下了證詞。趙抃的政治立場與王安石不同,但他也記得呂公著應(yīng)該說過污蔑韓琦的話。以下是趙抃的證詞:

      上諭執(zhí)政,以呂公著自貢院出,上殿言,朝廷推沮韓琦太甚,將興晉陽之甲以除君側(cè)之惡。王安石怨公著叛己,因此用為公著罪。及中書呈公著責官誥詞,宋敏求但云“敷陳失實,援據(jù)非宜?!卑彩?,請明著罪狀。陳升之不可,曰:“如此,使琦何以自安。”安石曰:“公著誣琦,于琦何損也!如向日諫官言升之媚內(nèi)臣以求兩府,朝廷豈以此遂廢升之?”皆俛首不敢對。上既從安石所改,且曰:“不爾,則青苗細事豈足以逐中丞?”

      趙抃提供了更多的細節(jié),涉及呂公著污蔑韓琦的具體時間點以及可能的情境。

      熙寧三年的二到四月間,神宗、王安石和反對派進行了第一場激烈較量。二月初一,韓琦批評青苗法的奏疏抵達御覽,引發(fā)神宗劇烈動搖;初五,王安石正式稱病不出,以此抗議排山倒海的批評和神宗的動搖。二月二十一日,神宗屈服,王安石恢復(fù)工作;二十三日,王安石下令,對韓琦批評青苗法的報告展開批判。三月四日,兩份文件同時出臺,宣告新法的勝利,一份是神宗的最高指示“青苗法沒有問題”,另一份則是由王安石親自下場潤色的駁韓琦奏,這篇戰(zhàn)斗的檄文被雕版印刷,發(fā)放全國,韓琦成為批判的對象。四月,這一場由政策討論引發(fā)的政治角力進入收尾階段,反對派紛紛遭貶,離開中央,呂公著罷御史中丞便是其中之一。以上過程,我在《大宋之變,1063-1086》中有詳細描述。

      那么,呂公著究竟是在哪個時間點、怎樣的一種情境之下,才說出有“污蔑韓琦謀反”嫌疑的不倫之詞的呢?按照趙抃的回憶,是“呂公著自貢院出,上殿”的時候。呂公著是這一年省試的副主考。按照宋代制度,科舉考試,考官人選臨時發(fā)布,一旦發(fā)布,隨即鎖院,與外界隔絕,考完放出。熙寧三年的省試鎖院,在正月初九,呂公著“自貢院出”應(yīng)該在二月初。但倘若是二月初,韓琦的奏疏剛剛引發(fā)開封高層的政壇地震,神宗還在努力平衡反對派和王安石,試圖走中間路線。這個時間點不存在“推沮韓琦太甚”的問題。真正的“推沮韓琦太甚”,要到二月二十一日王安石復(fù)出以后;而韓琦所遭受的“推沮”挫辱,在三月四日王安石雕版印刷駁韓琦奏發(fā)放全國之后達到巔峰。呂公著說“推沮太甚”,最合適的時間點應(yīng)當在三月四日駁韓琦奏雕版發(fā)放之后。當此之時,呂公著面見神宗,情急之下,賈禍之言沖口而出——這是我“以情理度之”的后見之明,然而事情的客觀發(fā)生卻常常未必合乎情理。至少,按照趙抃的回憶,呂公著從貢院出來,就發(fā)表了污蔑韓琦謀反的不倫之詞,而這話,是趙抃聽神宗皇帝親口說的。

      順便補充兩點:一、這一年省試錄取的第一名是陸佃,王安石的學生,陸游的祖父。這一點跟本文主題關(guān)系不大,但也非全無關(guān)系。陸佃能夠錄取為省元,雖然要感謝宋朝科舉制度的公平,但也足以證明在當時,官僚集團尚未出現(xiàn)惡性分裂——政策主張、政治立場可以不同,為國取才仍然是共同追求。二、與呂公著同為副主考的,還有一個人,名叫孫覺。這個名字,我們后面會提到。

      趙抃的回憶還補充了第二次國務(wù)會議的一些細節(jié),讓趙抃印象最深刻的,是次相陳升之與王安石之間的沖突?!爱斨粕崛恕彼蚊羟笏鸩莸摹秴喂T御史中丞詔》,用了“敷陳失實,援據(jù)非宜”作為罷免中丞的理由,這是曾公亮所授意的“引義未安”的正式措辭。王安石堅持要改為呂公著污蔑韓琦謀反。陳升之反對,說:“這樣寫,讓韓琦如何能安心!?”王安石反駁道:“是呂公著誣蔑韓琦,于韓琦又有什么損害!比如先前有諫官說你陳升之結(jié)交內(nèi)臣求得宰相之位,朝廷難道會因為這個就罷免你陳升之嗎?”話鋒凌厲,寒氣逼人。一眾宰執(zhí)“俛首不敢對”,討論到此結(jié)束?!秴喂T御史中丞詔》按照王安石的意見,用“污蔑韓琦謀反”做了呂公著罷御史中丞的理由。

      綜上所述,可將趙抃的證詞歸納如下:說呂公著污蔑韓琦謀反的,是神宗本人;堅持把“污蔑韓琦謀反”寫入詔書,作為呂公著罷御史中丞理由的,是王安石;神宗聽從了王安石的意見,并且在塵埃落定之后補了一句:“不這樣寫,就憑反對青苗法這樣的小事,怎么值得罷免御史中丞呢?”這句話,更像是自說自話,自我安慰。

      (三)趙抃證詞的記錄者司馬光的疑問

      將趙抃的回憶記錄下來的,是司馬光。他是呂公著的同道,二人都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并因此在神宗朝遭受程度不同的貶謫;哲宗即位之后,二人重返政壇,出任宰執(zhí),司馬光先為宰相,他死后,呂公著繼任?!顿Y治通鑒》敘事截止于宋朝建立之前,是宋朝人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在完成《通鑒》之后,司馬光有意寫作本朝當代史,并為此搜集資料,忠實記錄資料來源,比如“聞之趙抃”。趙抃的證詞,老實說,對呂公著不利,司馬光做了如實記錄。但是,對于“呂公著污蔑韓琦謀反”作為客觀發(fā)生的真實性,司馬光是深度懷疑的。所以,他還記下了一種未透露來源的說法,那便是“神宗記錯了”,誤把“孫覺”當成了“呂公著”:

      公著素謹,初無此對。或謂孫覺嘗為上言“今藩鎮(zhèn)大臣如此論列而遭挫辱,若唐末、五代之際,必有興晉陽之師以除君側(cè)之惡者矣?!鄙险`記以為公著也。

      “或謂”,有人說。司馬光在內(nèi)心深處是認同于“或謂”的。呂公著是仁宗朝宰相呂夷簡之子,對于高層政治,浸潤極深,一向嚴謹持正,怎么可能說出“韓琦謀反”這樣既違反原則又毫無好處的話呢?司馬光不信。但是,根據(jù)趙抃的回憶,這是神宗親口所言。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是神宗出現(xiàn)了記憶誤植。孫覺說過這話,神宗記成了呂公著?!盎蛑^”所傳孫覺之語的語氣非常有真實感和現(xiàn)場感,我把它譯成現(xiàn)代漢語,讀者可以自行品味:“如今藩鎮(zhèn)大臣(韓琦)這樣盡心盡力地為朝廷進言,卻遭到如此挫辱。這要放在唐末五代的時候,一定會有人提兵進京來清除君側(cè)惡人!”

      (四)《呂公著家傳》重建事實,努力辯白

      《呂公著家傳》的說法與“或謂”相同?!秴喂覀鳌?,顧名思義,是呂氏后人站在家族立場為呂公著所作的傳記?!都覀鳌吩噲D以過程性細節(jié)呈現(xiàn)神宗“誤孫為呂”的原因:

      三月十一日壬寅,諫官孫覺見上論青苗事,且言條例司駁韓琦疏鏤板行下,非陛下所以待勛舊大臣意。賴琦樸忠,固無它慮,設(shè)當唐末、五代藩鎮(zhèn)強盛時,豈不為國生事乎?后二日甲辰,公著見上,復(fù)極論青苗事,然未嘗及琦也。已而,上謂執(zhí)政曰:“呂公著、孫覺皆極言青苗不便,且云駁難韓琦非是?!币蛎嬖懲醢彩?、韓絳不當鏤板,初無罪覺意也。覺既被黜,執(zhí)政遂以覺語加公著。及公著黜,覺猶艤舟城東,未赴廣德,乃謂人曰:“韓琦事獨覺嘗言及耳?!比缓笕酥磭L言琦。

      根據(jù)《家傳》,三月十一日,孫覺面見神宗,批評青苗法,并針對三月四日王安石雕版發(fā)放駁韓琦奏的做法,提出強烈抗議,認為這不是對待勛舊大臣的正確態(tài)度。幸賴韓琦淳樸忠誠,不用擔心其他,同樣的做法要是放在唐末、五代藩鎮(zhèn)強大的時候,豈不是要白白地為國家生出事端嗎?!所謂“為國生事”,即王安石《時政記》之“若韓琦因人心如趙鞅舉甲,以除君側(cè)惡人”、趙抃所記“必有興晉陽之師以除君側(cè)之惡者”,《家傳》不忍直述其詞,足見介意,此事對呂公著的傷害之深,由此可見一斑。三月十一日,孫覺的大放厥詞,必定給神宗留下來深刻印象。兩天之后,三月十三日,呂公著面見神宗,再次激烈批評青苗法,但沒有提到韓琦遭到的推沮,這應(yīng)當是有意避免過度刺激神宗,符合呂公著“素謹”的作風。孫覺、呂公著的接連批評,對神宗造成強烈刺激。他向宰相大臣抱怨說:“呂公著、孫覺都極力反對青苗法,認為它不便于民,而且說駁難韓琦是不對的?!庇谑?,神宗當面責備王安石和韓絳,說他們不該把駁韓琦奏雕版發(fā)放。在這個時候,神宗把同樣反對青苗法的諫官孫覺和臺長呂公著“合并同類項”了,神宗口中“且云駁難韓琦非是”的人,在現(xiàn)場聽眾的耳朵里,可以是孫覺和呂公著。當時,神宗應(yīng)該是感到了懊悔,所以他要責備駁難韓琦的人,也沒想到要貶謫孫覺和呂公著。但是,不久,神宗穩(wěn)定了情緒,決心堅定地站在新法一邊,形勢急轉(zhuǎn)直下。

      三月二十五日,孫覺被貶廣德軍,理由是“奉詔反復(fù)”。四月初,神宗決定罷免御史中丞呂公著,“執(zhí)政遂以覺語加公著”,王安石于是把孫覺說過的話安到了呂公著的頭上。四月八日,《呂公著罷御史中丞詔》頒布,罪名是“污蔑韓琦謀反”。消息傳來,“艤舟城東”,正準備奔赴廣德軍貶所的孫覺跌足失聲,說“韓琦事獨覺嘗言及耳”?!秴喂覀鳌酚涗泴O覺的話,緊接著,寫道“然后人知公著未嘗言琦”,給人的感覺好像當時的人就都知道呂公著是冤枉的了。但這其實只是文字所營造的因果關(guān)系。假定孫覺在當時說過這話,知道的并相信的人應(yīng)該也只是少數(shù),比如司馬光,比如呂公著。既然呂公著沒能獲得“朝辭”的機會,當面向神宗辯白,那么,大多數(shù)人應(yīng)該還是按照《罷御史中丞詔》的說法理解這件事的。

      除了對《罷御史中丞詔》的出臺過程進行細節(jié)還原,正面論證呂公著從未污蔑韓琦?!都覀鳌愤€從兩個側(cè)面進行了補充論證:一、呂公著沒有污蔑韓琦的主觀故意,呂公著的哥哥有兩個女兒嫁給了韓琦的兒子,“公著必不肯誣琦”。二、從三月十三日呂公著面見神宗,到四月八日呂公著被罷免,隔了22天。假定是呂公著污蔑韓琦引發(fā)神宗震怒,決定罷免他的御史中丞,不應(yīng)該隔那么久。

      四、史家的選擇

      材料看完了,總結(jié)一下核心問題與各家態(tài)度:

      第一,神宗是否說過“呂公著污蔑韓琦謀反”?所有材料不管是否存疑,都給出了肯定回答。

      第二,呂公著是否說過類似于“韓琦搞不好要起兵”的話?換言之,“呂公著污蔑韓琦謀反”是否為“客觀發(fā)生”?《呂公著罷御史中丞詔》、王安石《時政記》和趙抃的回憶都主張“是”;呂公著元祐二年的辯詞和《呂公著家傳》堅決主張“沒說過”,司馬光認為“不可能”。

      第三,倘若呂公著不曾說過污蔑韓琦謀反的話,神宗為什么會說“呂公著污蔑韓琦謀反”?司馬光和《呂公著家傳》給出了可能的解釋——孫覺說過,神宗誤認孫覺為呂公著,記錯了。

      在李燾修《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之前,還有三版《神宗實錄》。第一版,就是呂公著曾任監(jiān)修的《元祐神宗實錄》,它抄錄了熙寧三年的《呂公著罷御史中丞詔》、王安石《時政記》的相關(guān)片段,以及呂公著元祐二年的辯詞。哲宗親政,新黨重新得勢,紹圣元年,王安石的女婿蔡卞建議重修《神宗實錄》,“元祐文字并加刪削,全用《安石日錄》”,這是第二版。南渡之后,又出現(xiàn)了第三版,主持實際工作的是司馬光的學生范祖禹的兒子范沖。

      這三版《神宗實錄》,今天都看不到了,李燾比我們幸運,他看得到,因此也便更需要選擇。李燾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所采取的敘述策略,是在正文中沿用《元祐神宗實錄》的記載,“并附司馬光所記”,在考異中備注《呂公著家傳》等周邊的記載。李燾說:“《元祐實錄》載王安石《時政記》及呂公著奏,其書法甚允當?!庇欣?、不利的都要記,這也是呂公著的訴求。元祐二年,呂公著上疏喊冤,力證自己從未誣陷韓琦,最后說“望以臣奏付實錄院,許令紀實,以信后世。”呂公著提出的書寫方案,并非簡單粗暴地利用權(quán)勢,刪掉那些對自己不利的記載,而是如實記錄曾經(jīng)發(fā)生的、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并附上自己的辯白之詞,把判斷的權(quán)柄交給未來。

      相信未來,相信是非自有公斷,相信歷史書寫的力量,是傳統(tǒng)中國之所以“為歷史之國家”的重要表現(xiàn)。李燾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的結(jié)尾記錄這樣一個故事:

      (太祖)嘗彈雀于后苑,或稱有急事請見,上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之,對曰:“臣以為尚亟于彈雀。”上愈怒,舉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汝懷齒,欲訟我乎?”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也。”上悅,賜金帛慰勞之。

      宋太祖在后苑打鳥,有官員宣稱有急事求見,結(jié)果卻并不急,又出言頂撞,太祖在盛怒之下,抄起斧子砸掉了此人的兩顆牙齒。卻沒想到這人不慌不忙地把牙齒撿起來放進懷里,讓太祖以為這家伙是收拾了物證預(yù)備要告自己,沒想到對方說:“我沒辦法告你,但是歷史會記下今天的事?!庇谑翘孓D(zhuǎn)怒為喜。歷史怎么寫,終究是有力的。而那些相信歷史自有公論的人,便不會走得太遠。比如呂公著,盡管把握了修史大權(quán),卻仍然遵循實錄原則。

      亂:胡子,倒霉的胡子

      對于呂公著而言,熙寧三年罷御史中丞的真實原因為何,是一樁關(guān)系出處大節(jié)的要緊之事,所以他本人會在元祐二年監(jiān)修《神宗實錄》時上疏喊冤,而他的《家傳》也會不惜篇幅,以細節(jié)重建事實,試圖說明神宗是如何“誤孫為呂”的。但老實說,《家傳》的敘述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它并沒有從根本上解釋神宗記憶誤植的原因。熙寧三年,神宗只有二十三歲,周歲二十二,正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倘非故意,為什么會孫冠呂戴呢?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給出一個推測:“上已忘其人,但記美髯,誤以為申公也?!鄙旯?,即呂公著。那個沖口而出說韓琦搞不好要起兵清君側(cè)的孫覺,是一個美髯公,呂公著也是,他們又都有著剛從貢院出來的經(jīng)歷、都激烈反對青苗法、都同情韓琦,于是,神宗就搞錯了。熙寧三年,孫覺四十三歲,呂公著五十三,的確都到了留胡子的年紀??赡軉幔靠赡?。

      責任編輯 侯 磊

      中超| 中方县| 青海省| 灵宝市| 榆社县| 安康市| 金昌市| 北碚区| 南部县| 安徽省| 昭苏县| 金寨县| 湟中县| 吉安市| 吉木乃县| 宁化县| 绿春县| 五大连池市| 旬邑县| 乾安县| 茶陵县| 灵台县| 凌海市| 沂源县| 仁寿县| 宁波市| 巴南区| 张家港市| 自治县| 故城县| 安庆市| 宜阳县| 许昌市| 石门县| 河池市| 平江县| 老河口市| 平武县| 潼南县| 伊宁市| 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