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塞指不溶于血液的異常物質(zhì)出現(xiàn)于循環(huán)血液中,并隨血液流動,進而阻塞血管管腔的現(xiàn)象?!安蝗苡谘旱漠惓N镔|(zhì)”在臨床上被稱為栓子,其類型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血栓栓塞。當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如紅細胞、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形成固體塊時,便形成了血栓。這些血栓一旦脫落,就可能隨血液流動到其他部位,造成栓塞。
血栓形成與多種高危因素緊密相關。長期臥床的患者,尤其是因疾病或手術需要長時間臥床的個體,是血栓形成的高風險群體,因為長時間的靜臥會導致血液循環(huán)減緩,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吸煙者同樣面臨較高的血栓風險,因為吸煙會損害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加血液凝固的可能性。遺傳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家族中若有血栓或栓塞病史的成員,其患血栓的概率會顯著升高。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人攜帶了某些遺傳基因,使他們的血液更易于形成凝塊或血管更易受損。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的彈性和功能逐漸下降,血液流速也隨之減慢,因此老年人更容易發(fā)生血栓。老年人還常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等,這些疾病進一步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
除了血栓栓塞,還有脂肪栓塞、氣體栓塞和羊水栓塞等。脂肪栓塞通常發(fā)生在骨折或嚴重創(chuàng)傷后,脂肪滴進入血液循環(huán);氣體栓塞則常見于潛水員或高空飛行員,由于壓力變化導致氣體從溶液中釋放出來;羊水栓塞則是孕婦分娩過程中,羊水進入母體血液循環(huán)所致。
血栓發(fā)生的位置不同,在人體內(nèi)會形成不同的病理狀態(tài)。當血栓發(fā)生在冠狀動脈、下肢動脈、頸動脈,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缺血性腦卒中等急癥。當血栓出現(xiàn)在下肢深靜脈,會引發(fā)兇險的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
心肌梗死:當栓塞物阻塞冠狀動脈時,心臟的血液供應會受到限制,導致心肌缺血,引發(fā)劇烈的心絞痛。如果冠狀動脈的阻塞較嚴重,可能會導致心肌梗死,患者會感到持續(xù)的胸痛,伴隨出冷汗、惡心等癥狀。嚴重情況下,患者可能發(fā)生休克甚至猝死。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是指心臟或動脈壁脫落的血栓、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其他栓子隨血流向遠端移動造成下肢動脈閉塞,從而導致下肢動脈缺血甚至肢體壞死。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蒼白、下肢疼痛、下肢活動功能異常等。
缺血性腦卒中:是指血栓或其他栓塞物阻塞大腦的血管,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足。典型的癥狀包括突然一側(cè)肢體無力、口角歪斜、言語不清等。早期識別這些信號并立即前往醫(yī)院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黃金時間內(nèi)進行溶栓治療可以極大程度上減少腦組織的損傷,預防永久性殘疾。
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TE)兩個階段。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過程中,先是血小板黏附、聚集在血管內(nèi)膜局部,釋放某些活性物質(zhì),同時又使血小板進一步聚集。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血小板堆積逐漸增多,形成許多珊瑚狀血小板小梁,使血流減慢,被激活的凝血因子逐漸增多,纖維蛋白形成及沉積亦隨之增多,并網(wǎng)羅血細胞,最終形成血栓,引發(fā)肢體腫脹、發(fā)硬、疼痛,以及皮膚青紫、皮溫降低等癥狀。血栓在早期是不穩(wěn)定的,尤其是靠近心臟端的髂股靜脈血栓更容易脫落,隨著靜脈血游離至肺部,引發(fā)兇險的肺栓塞。呼吸困難、胸痛、咯血為肺栓塞三聯(lián)征,小動脈栓塞可能出現(xiàn)胸悶、憋氣、頭暈等,嚴重的肺大動脈栓塞會出現(xiàn)意識喪失,甚至導致死亡。
治療血栓栓塞的首要任務是快速開通血管,以恢復血供。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藥物與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溶栓藥物如尿激酶等,能夠有效分解血栓,幫助阻塞的血管恢復血流。但溶栓藥物的使用必須嚴格控制劑量和抓住使用時機,以防止出現(xiàn)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因此,溶栓治療需要在醫(yī)院的嚴密監(jiān)控下進行,醫(yī)生會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如血栓的大小和位置,來決定是否使用溶栓藥物。
手術治療:對于一些嚴重的栓塞病例,尤其是當栓塞物較大或?qū)χ匾鞴俟┭斐蓢乐赝{時,手術清除栓子可能是唯一的有效治療方法。手術通常用于心臟、肺部和下肢的栓塞,能夠直接清除栓子,迅速恢復血流。手術不僅能夠解決急性問題,還可以進行血管修復,降低遠期發(fā)生栓塞的風險。
康復治療:栓塞治療后,患者必須接受長期的康復管理,以降低復發(fā)的風險。內(nèi)容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遵醫(yī)囑使用抗凝藥物、堅持康復訓練和定期復查等。
栓塞雖然是一種高風險的血管疾病,但通過科學的防治方法,完全可以將其風險降到最低。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對于有高危因素者,定期體檢、藥物干預以及必要時的手術治療,都是防止栓塞的重要手段。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栓塞的重要基礎措施。其一,戒煙限酒是至關重要的,煙草中的有害物質(zhì)會損害血管內(nèi)壁,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其二,控制體重有助于減輕血管負擔,降低血壓和血糖,減少血栓的發(fā)生。其三,飲食上要堅持低糖、少鹽、低脂、高纖維的原則,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飲水,少吃動物內(nèi)臟等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以避免血液黏稠度增高。此外,定期運動也是預防栓塞的有效手段,尤其是久坐人群,一定要多站立、走動和做適度的伸展活動,以促進血液流動。
藥物預防:對于有栓塞風險的患者,藥物預防是有效的干預措施。常用的包括抗凝藥物如華法林和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其可通過防止血小板聚集或抑制血液凝固來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但抗凝藥物可能導致出血,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并定期監(jiān)測凝血功能,以確保安全。
手術與介入治療:在某些高風險人群中,預防栓塞的手術與介入治療手段也是一種選擇。比如,下腔靜脈濾器的植入是常見的預防方法,特別適用于靜脈血栓高風險的患者。該裝置能夠有效阻止血栓進入肺部,減少肺栓塞的風險。對于已經(jīng)形成的血栓,介入治療如下肢動脈球囊擴張成形術或下肢靜脈置管溶栓術也是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法能夠迅速清除血管內(nèi)的阻塞物,恢復正常的血液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