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人民軍隊的上將;從目不識丁的文盲,到中共中央副主席,譜寫了波瀾壯闊的傳奇人生。李德生的長子李和平說:“父親經(jīng)常對我們講要‘嚴于律己,與民同樣,不能搞特殊化’。他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對國家、對人民有用之才,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作為將門之后,李德生的六個子女承繼了“敬業(yè)篤學,樸實敦厚”的家風。
“跟著共產(chǎn)黨走”
1916年,李德生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柴山堡一個叫李家洼的小山村(今屬新縣)。祖父李定祥,祖母郭氏。父輩兄弟四人:李家寬、李家裕、李家直、李家信。“寬”“?!薄爸薄薄靶拧睘榕判许樞颍畹律母赣H李家裕排行第二。成年后,分家自謀生計,李家裕就在山腳林邊開荒地,種雜糧,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在母親崔氏的操辦下,7歲的李德生開始跟著一個裁縫師傅學手藝。年幼的李德生并不能體會母親的苦心,他總覺得天天悶在屋里,給師傅干家務活,什么也學不到。于是,他對母親說不想當裁縫,要去放牛。
母親一直病魔纏身,無錢醫(yī)治,李德生剛9歲,她就離開了人世,那時她才30多歲。父親因為沒有上過學,大字不識,吃了很多虧,所以他想方設(shè)法地讓李德生讀點書。李德生邊放牛邊讀書,斷斷續(xù)續(xù)念了半年,學了《百家姓》《三字經(jīng)》等。后來,由于家里生活實在困難,就停了學,
1928年6月,紅軍解放了柴山堡地區(qū),建立了蘇維埃政府。次年,李家洼成立了兒童團,李德生被推舉為兒童團團長。兒童團聽蘇維埃的指揮,主要是站崗放哨、盤查行人、搞游行。兒童團的活動在群眾中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蘇維埃的領(lǐng)導經(jīng)常表揚他們。從那時起,李德生就堅定了一個信念:“跟著共產(chǎn)黨走,跟著紅軍干革命?!?/p>
李德生積極報名參加紅軍。一位紅軍營長很是喜歡他,但見他年紀小,又有些猶豫,便指著自己的通信員對李德生說:“你跟他賽跑,要是贏了他,我就帶你走?!崩畹律宦犨@話,馬上拉著通信員去賽跑。因為從小放牛,爬山跑路對李德生來說是小菜一碟,但通信員背著彈藥帶跑不大方便。果然,李德生先跑了回來,營長看李德生認真的模樣,哈哈大笑起來。就這樣,14歲的李德生圓了自己的紅軍夢。
兩年后的一天,李德生所在部隊轉(zhuǎn)移到了離他家不遠的地方。父親聽說后,特意跑來看李德生。李德生沒有想到,這竟是他與父親見的最后一面。據(jù)李德生回憶:
不久,紅四方面軍向西轉(zhuǎn)移,撤出了鄂豫皖,敵人占領(lǐng)了我的家鄉(xiāng),我家剛剛蓋起來的草房又讓敵人燒了。父親孤身一人,無地無家,靠打工糊口,日子更艱難。他因為是紅軍家屬,受到了牽連,國民黨抓“紅屬”,他只好離開我們村子,東躲西藏,四處游蕩,成了無家可歸的人,弄得他貧病交加。1933年春,他被國民黨抓去,關(guān)進了監(jiān)牢,捆綁吊打,不給飯吃,受盡了折磨和凌辱,等放出來時,已奄奄一息,肺氣腫惡化。家里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什么東西也沒有,為了活命,他不得不掙扎著打短工,沿門乞討,最后慘死他鄉(xiāng)。那時他還不到50歲。父親的死訊,是1947年部隊回到大別山,我回家探望時鄰里告訴我的(李德生時任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6縱隊第17旅旅長)。我這個當兒子的沒盡到孝道,沒有報答他的養(yǎng)育之恩。
據(jù)解放初期統(tǒng)計,新縣不足10萬人口,在歷次革命戰(zhàn)爭中就犧牲5.5萬余人,家家戶戶有紅軍烈士,我家也犧牲了3位親屬,大別山的人民,真是英雄的人民!
(責編/劉靜怡 責校/陳小婷 來源/《李德生印象》,王文仲/文,《黨史博覽》2013年第10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