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61歲的人販子余華英再次站在被告席上,接受宣判。
這一天,貴州省貴陽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貴陽市中院”)對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貴州省高院”)發(fā)回重審的余華英犯拐賣兒童罪一案一審公開宣判:被告人余華英犯拐賣兒童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quán)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chǎn)。
從電視畫面上看,聽到判決后,這名頭發(fā)灰白、臉型消瘦的人販子并無悔意,她未向被拐家庭道歉,只是強調(diào)自己“不想死,要上訴”。
事實上,在大約一年前,余華英就被判處過死刑。2023年9月18日,貴陽市中院一審時,判處余華英死刑。同年11月28日,該案在貴州省高院二審開庭。2024年1月8日,貴州省高院對該案作出二審裁定,發(fā)回重審。法院認為,原判遺漏了原審被告人余華英其他拐賣兒童的犯罪事實,部分事實不清楚,為查清上訴人余華英全部犯罪事實,應(yīng)予重審。
2024年10月11日,余華英案重審一審,公訴機關(guān)指控余華英涉嫌拐賣的兒童從11人增加到17人。這17人來自12個家庭,其中有5個家庭均被余華英一次拐走2個孩子,有的孩子被拐走后中途遺棄。
《刑法》規(guī)定,拐賣婦女、兒童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甚至死刑。
目前,拐賣兒童罪仍是一項最高刑為死刑的罪名,數(shù)位專家94PRUlC3ne8HnmuwcAg71Q==指出,這無疑體現(xiàn)著法律對這類犯罪的嚴懲決心。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蔡元培說,余華英伙同他人長期多次拐賣兒童共計17名。她的行為造成多個家庭骨肉分離,親情斷裂,有的父母抑郁而終,有的家庭妻離子散,很多孩子終生都無法再與自己的親生父母相認,造成的后果嚴重,且社會影響惡劣,符合《刑法》中拐賣兒童罪可判處死刑的情形。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wù)所主任付建稱,余華英再次被判處死刑,對犯罪分子具有極大威懾作用,有助于加強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讓公眾更加關(guān)注拐賣兒童犯罪問題,推動全社會共同打擊和防范此類犯罪。律師裴瑞彤則認為,余華英案的判決結(jié)果在指導司法實踐方面,為法官在量刑時提供了具體參考案例,有助于統(tǒng)一裁判標準。此外,也會促使執(zhí)法機關(guān)更加重視該類犯罪行為的偵查與預(yù)防工作,加強對兒童的保護措施,從立法、執(zhí)法和社會服務(wù)等多方面完善兒童保護機制。
余華英之所以能夠受到法律嚴懲與楊妞花關(guān)系密切。作為被拐的17人之一,楊妞花在5歲時被余華英從貴州拐賣到河北,被拐時就記住余華英樣貌的她,長大后堅持尋親,警方最終根據(jù)其提供的線索抓獲余華英。
“一個人稱之為孤勇,一群人稱之為群英,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就是群英,所以我們明天見證的就是法治中國?!睏铈せㄔ诮邮懿稍L時,喜歡重復這句話。
她說,希望通過熱點案件的影響力,讓那些不敢站出來的孩子看到,找到家并不會影響現(xiàn)在的生活。“我們只是收獲了更多愛我們的家人,要相信父母是愛你們的,也希望他們能夠在我的故事里面看到,每個人都是可以一次次在困難中站起來,重點不是以前有多苦,而是現(xiàn)在站起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