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廣西桂林人,桂林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散文、詩詞散見于《三月三》《廣州文學》《珠江環(huán)境報》《廣西民族報》等。
桂北的春天,大地從冬眠中蘇醒。綿綿細雨過后,風和日麗,溪水有聲,泥土潤濕,植被返綠。油茶店、大排檔、美食街……女食客用舌尖精挑細選地感受著春季時令美食,男食客則推杯換盞,開懷暢飲,一切皆富有詩意。
廣西桂林市臨桂區(qū),義江流域內(nèi)諸多支流四季流淌,兩岸綠樹青山,阡陌縱橫,氣候適宜,水草豐茂。每到春季,深山幽谷、河畔田野,盛產(chǎn)各種菌類野蔬、天然植物染料等。勤勞的當?shù)厝松朴诶卯數(shù)厥巢?,制作五色糯米飯、艾葉粑、鼠曲草粑、香椿煎蛋等,諸多美食從田間地頭走上餐桌,以色、香、味全力沖擊、引誘或者刷新食客已遲鈍多日的視覺、嗅覺和味蕾。
桂北諸地水資源豐富,降雨量多,土地肥沃,是水稻盛產(chǎn)地,也適合種植糯稻。收割好了的糯稻,曬干,去殼,制成糯米。糯米加上天然植物染料,可制成五彩斑斕的五色糯米飯。五色糯米飯,俗稱五色飯,又稱烏飯、青精飯或花米飯,一般呈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五色糯米飯以前多是布依族、壯家等用來招待客人的傳統(tǒng)食品?,F(xiàn)在,桂北各民族日常飲食和慶典活動都可見五色糯米飯的身影。
和普通米飯水煮、燜熟不同,五色糯米飯用蒸汽蒸熟,柔和香甜,結成緊湊的團狀,可在掌中揉捏、把玩而不粘手。因此,被賦“抱團結義”之寓意。每年,清明節(jié)、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jié))、端午、七夕、中秋等,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喜歡以此作趕歌圩或祭祖祭神之用。這風味食品融入祭祖風情充滿民族情趣,彰顯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
桂北民間食用五色糯米飯習俗久遠。清代《武緣縣圖經(jīng)》載:“三月三日,取楓葉泡汁染飯為黑色,即青精飯也?!贝鍕D們選優(yōu)質(zhì)糯米,采來紫藍草、黃飯花或黃梔子、楓葉、紅藍草,浸泡出液,得出紫、黃、黑、紅等對人體無害的天然色素,分別與糯米攪拌、浸泡,后合而蒸之,加上本色的糯米飯,就成了五色糯米飯。其不僅色彩斑斕,且各有清香,別有風味。杜甫曾為之寫下“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的佳句。四月初八,插好的早稻剛返青,人們用五色糯米飯揉成小團,黏附在竹枝上,插于祖宗神龕,又從田中取回生長旺盛的禾苗,以南瓜葉包根,放在碗里祭祀祖宗,祈求五谷豐登。因此,五色糯米飯亦有吉祥如意的象征。
小時候,我家里很貧窮,買不起太多零食,五色糯米飯是我們兄妹解饞的奢侈品,只有過節(jié)才可大快朵頤。記得我八歲那年,弟弟一歲多,清明節(jié)母親出門前,交待我中午喂弟弟吃五色糯米飯。到飯點了,我叫弟弟坐在矮板凳上,舀來一碗熱騰騰的五色糯米飯,一勺一勺地喂給他吃。弟弟狼吞虎咽地吃著,搞得我有點舀不過來。吃完一碗,他還“咿咿呀呀”地吵著要吃。
不久,母親從田里干活回來,我用告狀語氣嗔怪:“弟弟是只饞嘴貓,一吃五色糯米飯就剎不了車!”母親無奈地苦笑。
幾十年過去了,生活富足,吃穿不愁,五色糯米飯已不是稀罕物,只要手腳勤快,在春天里可以一日三餐吃。
艾葉青團,又叫艾葉粑。是南方,尤其是桂北傳統(tǒng)的民間風味小吃。清明時節(jié),當?shù)氐教幧L一種叫做“艾”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鞍比~多汁濃稠,散發(fā)誘人的植物香味;艾草藥用歷史悠久,其功效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
春天來了,碧綠、嬌小、柔弱的艾草在微風細雨中翩翩起舞。提著竹籃,邀三五好友到河畔、田野、山坡采摘艾草做青團,是南方人在春天喜歡做的趣事。青團最能體現(xiàn)春天的韻味,桂北人管吃青團叫“嘗春”,吃過青團,才算到了春天。
采艾葉有很多講究,多選粗壯、嫩綠的葉芽;回來后,去除艾草大稈,擇取其上端的嫩葉,在清水中洗凈。隨后煮開一大鍋水,放入艾草,加少許堿煮兩三分鐘,撈出來,放冷水中浸泡約半天,其間換水兩三次,去除苦味。泡好后撈出,擠掉水分,剁碎,倒入盆中。后與糯米粉、小麥淀粉、白糖、食用油混合,反復揉搓至粉團光滑,再搓成長條,最后做成一個個小劑子。依據(jù)各人口味,在小劑子里包入花生碎、芝麻粉、咸蛋、豆沙等餡料。包好餡料的青團,底部抹層食用油,放在一片片葉子上,最后上鍋蒸熟。剛出鍋的艾葉青團,圓鼓鼓的,植物清香飄滿整個屋子,沁人心脾,而它碧玉般的翠綠,讓人仿佛置身茵茵綠地。嘗上一口,軟糯香甜,食客們仿佛已把春天的美味盡收舌尖。
三月,是采摘艾葉的好時節(jié)。為方便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艾葉青團,智慧的桂北人把新鮮艾葉焯水、浸泡、擠掉水分,后搓成一個個團子,放入冰箱冷凍備用,食客們美其名曰“鎖春”。“鎖春”讓大街小巷的早茶店、夜宵攤、大排檔等隨時有艾葉青團,食客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給自己解饞。
小時候,我生活在外婆家。那是桂北大山里的一個瑤寨。春天到來,慈祥的外婆背上背簍,帶上我到山坡上采艾。外婆說艾可和糯米粉做成青團吃,還可曬干做草藥,是瑤族藥浴的一種。我似懂非懂。外婆做艾葉青團的詳細過程,我不大記得了,只記得她把艾葉放在石臼里搗碎,汗水從她白底青花的頭巾里流出來。從那時起,我明白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外婆家住大瑤山,吊腳樓里有個大土灶,土灶連著一根四方柱形的煙囪。蒸青團時,燒起熊熊大火,我便跑到吊腳樓外,看炊煙裊裊婷婷地上升,一會又消失得無影無蹤,覺得很奇怪。
“外婆,外婆,炊煙哪里去了?”
“到天上做客去了?!?/p>
“天上有人住嗎?”
……
二十分鐘過后,青團的香味在木樓里彌漫。我急忙跑上吊腳樓,踩得樓板“咚咚”響。青團一出鍋,我總是第一個吃到,舌尖舔著那叢綠,感受著回味著。在有青團的日子里,每晚臨睡前,忙碌一天的外婆還在四方火塘里為我烤青團。烤熟的青團,外焦里嫩,滿口留香。
十幾年前,八十歲高齡的外婆走了,長眠于我和她采摘艾草的山坡上。一年一度艾草青,歲歲年年人未還……
外婆的艾葉青團啊,是我最美妙的兒時味道!
清明節(jié)前后,桂林市周邊地區(qū)肥沃的耕地或山坡,成片成片地生長著植株矮小,莖和葉子的背部白色且多絨毛,葉子像老鼠耳朵,開著黃色或淡黃色小花的菊科草本植物。這就是鼠曲草,當?shù)厝私兴鞍最^婆”。
鼠曲草在結果實前,莖葉柔嫩多汁,雖附著有綿毛,但有香味,且營養(yǎng)豐富,雞鴨等家禽均喜食。桂北人用鼠曲草與糯米粉混合,做成各類粑粑食用。鼠曲草粑歷史悠久,古時每逢農(nóng)歷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漢族人采集鼠曲草和米粉做成祭品,用來祭祀祖先。
春季里,以田野和山間野菜制作的美食,鼠曲草粑算是相對簡單的。春節(jié)以后,沐浴幾場春雨,走親訪友的人們會不經(jīng)意就看到鼠曲草在路邊田頭冒出。這時年糕、糍粑未吃完,人們不著急做鼠曲草粑。清明節(jié)前后,鼠曲草有些開黃色花兒,有些未開花,這時是采摘的最好時機。有經(jīng)驗的村婦們都知道,欲開還閉的鼠曲草花香味獨特,這時整株采摘,做成粑粑,幾乎人人愛吃。有些食客和商家抓住時機,采摘或收購鼠曲草,曬干后磨粉備用,也有焯水、揉團,冷凍備用的。
陽光明媚的早晨,挎上竹籃,籃里放置一把剪刀,哼著小調(diào),走向遼闊的田野。覓一片長勢良好的鼠曲草,放下竹籃,蹲下,揮動剪刀“咔嚓咔嚓”,不用半個時辰,滿載而歸,喜悅的感覺露在臉上?;丶野咽笄菹磧簦湃腴_水中焯水,使其軟化,取出,擠干水分,搗碎成汁液,隨后放入糯米粉、白糖、食用油,攪拌,反復揉搓糯米團至表面光滑,做成小劑子,包入餡料,蒸、炸、煎均適宜。
五通鎮(zhèn)山貨街有一口歷史悠久的水井,附近是美食一條街。每逢圩日,七八個老婦人架起火爐,排成一行,銷售各類自制的美食。有兩三口平底鍋里各煎著幾個鼠曲草粑。賣美食的老婦人慢悠悠地聊著天,輕輕地揮動手中的鏟子,上下翻動著鼠曲草粑。鼠曲草粑被煎得金黃中透著墨綠,散發(fā)著植物清香,吸引著趕圩的人群。買鼠曲草粑不分男女老少。來者少則買一兩個,多則買一二十個。物美價廉的美食,青睞者會少嗎?
三年前,我遠嫁海南省的閨蜜說她身體有些時日不舒服,胃口不佳,晚上經(jīng)常夢見家鄉(xiāng),特別想吃家鄉(xiāng)的鼠曲草粑。那時已是深秋,早過了吃鼠曲草粑的季節(jié)。我想到這條美食街,直奔而來,買到二十個未曾煎的鼠曲草粑,寄往海南省。過了幾天,閨蜜告知我,她吃了家鄉(xiāng)的鼠曲草粑,身體舒暢了。我想鼠曲草粑不會有那么神奇的療效,也許是家鄉(xiāng)的美食治愈了她的思鄉(xiāng)情結吧。
近年來,鼠曲草在桂北的用途擴大,不僅用來做粑粑,而且用來做饅頭、包子。五通鎮(zhèn)山貨街有家“德皓包子鋪”,一年四季都用鼠曲草粉混合面粉做饅頭和包子,遠近聞名。
桂北的春天,還有種味道頗為怪異清奇的野菜,類似湖湘地區(qū)的“臭豆腐”和孩童們喜歡吃的“怪味豆”,那就是香椿芽。香椿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中便有“成候之山,其山多櫄木”的記載,其櫄木即為香椿;《莊子·逍遙游》中也記載著“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秋”。中國不僅是世界上唯一以香椿嫩芽葉作為食物的國家,而且“食椿”還具有著悠長歷史。蘇武在《春菜》中就曾寫道,“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茁”,相傳早在漢代,民間的食椿習慣就已遍布大江南北,到后世的唐、宋及明清時期,更有很多地方產(chǎn)出的香椿成為了宮中貢品,不難想象,香椿在古時候就深受民間百姓和皇親貴胄的喜愛。
香椿樹多長在河邊、宅院周圍肥沃濕潤的土壤中。香椿芽呈紫紅色,綠葉紅邊,猶如瑪瑙、翡翠。在春日照耀下,香椿樹枝頭頂著兩三撮嬌嫩的紫紅,春風一吹,非花似花,魅力獨特。
明末清初,才子李漁在其《閑情偶寄》中贊道:“菜能芬人齒頰者,香椿頭是也?!边@“芬人齒頰”的味道其實很怪,是植物特有的萜類、倍半萜類化合物揮發(fā)出的,混合著丁香烯、石竹烯、樟腦等氣味,有人避而遠之,有人欲罷不能。
自古至今,美食家們大多為文人騷客,他們不惜筆墨盛贊自己喜歡的美味佳肴,獨特到位和細致入微的感受,流露于筆端。蘇軾贊香椿曰:“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清代康有為也沉醉于香椿,贊譽其“食之竟月香齒頰”。
香椿不僅是美食,且可入藥。《本草綱目》記載:“椿樗,香者為椿,即香椿;臭者為樗,名山樗,又稱臭椿。椿葉苦、溫,可以祛風解毒,煮水洗瘡疥風疽,嫩芽瀹食可生發(fā)。樗根去蛔蟲?!泵耖g有“雨前椿芽嫩無比,雨后椿芽生木體”一說,意思是谷雨前最宜吃香椿,此后因椿芽變老而難以食用。
慣于制作美食的桂北人,怎么會錯過采香椿芽的時機呢?小時候,每逢谷雨,曾是文藝青年的父親哼著當時最流行的朝鮮名曲《春天年年在人間》,拿著一端綁著鐵鉤子的長竹竿,帶著我們兄妹到菜園子里采香椿芽。長在低處的香椿芽,兄妹幾人搶著用手掐。長在高處的香椿芽,弟弟騎在父親的脖子上,用竹竿去鉤。他把竹竿伸到香椿芽枝邊,慢慢用鉤子鉤住細枝,使勁一扭,一撮香椿芽就“淅淅瀝瀝”掉落下來。采香椿芽溫馨有趣,是我心中永不褪色的圖畫。
香椿芽,生吃和熟食皆可。我作為農(nóng)戶家的長女,因照顧弟妹,自幼知曉一些香椿美食的制作。
先說“香椿拌豆腐”。香椿芽用細鹽稍腌,搓揉,切成末,再將豆腐蒸透后切丁,與香椿芽末拌勻,淋入醬油,滴上香油即可食用。然后說“炸香椿”。同樣是腌漬后揉搓,再調(diào)進面糊,放入熱油中炸黃,又酥又香。再說“香椿煎雞蛋”。香椿芽在開水里焯過,切末、瀝干,調(diào)入蛋液,熱油里一走,嫩黃淺綠,香氣四溢,還沒上桌,就讓人垂涎三尺?!跋愦患屣灐笔潜娙讼矚g的點心。香椿芽焯水,瀝干,切末,與糯米粉、面粉或高粱粉等混合,做成甜、咸煎餅等?!皼霭柘愦弧焙唵畏奖?,是最尋常的吃法。香椿焯水,干辣椒切段,將熱油和生抽混合淋上即可,食客一下子食欲大開。
以香椿制作的美食,真的不勝枚舉。
民以食為天。在桂北民間美食的天地里,食客們觥籌交錯,吟詩作對,載歌載舞,不亦樂乎。
(編輯 何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