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武漢失守。
挺著肚子,獨自一人留守小金龍巷住處的蕭紅,面對日機的狂轟亂炸,只好拖著行李投宿位于漢口三教街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機關所在地。這棟房子此時也是搖搖欲墜、人滿為患,蕭紅只能打地鋪休息。就是在這樣局促不堪的環(huán)境中,蕭紅分別于1938年8月6日和8月20日,以她在陜西和山西的經(jīng)歷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短篇小說《黃河》《汾河的圓月》。
《黃河》是蕭紅途經(jīng)潼關、風陵渡兩個渡口時,對沿岸百姓在戰(zhàn)時生存狀態(tài)的一次深情關注。在對黃河氣勢恢宏的描寫中,蕭紅截取的仍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片段?!斗诤拥膱A月》在創(chuàng)作完成6天后就發(fā)表在了《大公報》副刊《戰(zhàn)線》第177期,以山西臨汾作為故事背景。這兩篇小說都具有非常顯著的蕭紅式特點,尤其是《汾河的圓月》,表現(xiàn)革命題材時,關注的依舊是小人物的命運遭際,并試圖從人性更深處挖掘出戰(zhàn)爭對個體的深刻影響。
統(tǒng)觀蕭紅的文學作品,革命題材并不少見。《王阿嫂的死》《看風箏》等早期作品及成名作《生死場》都是試圖呈現(xiàn)階級斗爭或戰(zhàn)爭背景下,普通老百姓的苦難人生。在《汾河的圓月》中,蕭紅把故事發(fā)生地從呼蘭河畔的東北黑土地,搬到了汾河岸邊的中原黃土地。其故事內(nèi)核及構思仍是蕭紅式的寫法,很短的篇幅里,就交代出三代人的悲慘命運。小玉的祖母如同祥林嫂一般,不停地追問小玉,她爹什么時候回來。事實上,小玉的父親在離家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就已經(jīng)病死在軍中。宿命一般,眼盲的祖母一次次摸索著走向汾河邊,小玉自父親去世,母親離家后,也形容枯槁地一次次出現(xiàn)在井邊,機械地打著水,附和鄉(xiāng)親們的詰問。
這是蕭紅勾勒出的發(fā)生在秋日月圓之夜,汾河岸邊的一幅世態(tài)生相圖,只簡單幾筆,就通過黃葉、圓月、河流等意象,將戰(zhàn)爭、生死與孤獨描摹得“力透紙背”。在蕭紅的同類題材小說中,戰(zhàn)爭從來都如同命運背后的操控,很少正面出現(xiàn)。各類小人物,在它的控制下,過著身不由己的人生。更加令人絕望的是,即便同是天涯淪落人,卻沒有同病相憐般的感同身受,相反,是無盡的隔膜與隔絕。看客一般的汾河邊上的人們,逐漸地只把小玉的祖母視作瘋子,并越來越厭倦甚至反感,繼而冷淡。圓月象征團聚,河流意寓永遠,但小玉一家注定無法團圓了,即便“一個救亡的小團體的話劇在村中開演了”,然而,小玉祖母的寂寞早已刻印在了汾河邊,只留下月光下的深黑色影子,落在地上。透過對小玉和其祖母命運的關照,蕭紅把戰(zhàn)爭對百姓的戕害與人生在世的透徹孤獨完美地結合了一起。
寫作《汾河的圓月》時,蕭紅已人在武漢。是什么樣的動機促使她創(chuàng)作了這樣一篇以臨汾為背景的小說?要知道,在她的作品中,更多出現(xiàn)的仍是東北大地上的人群。由此可見,臨汾雖只是其人生中一段小小的旅程,卻在她的心中留下過不可磨滅的印記。
1938年春初,開往臨汾的兵車上。
車窗外,風沙肆虐,寒氣逼人。車廂內(nèi)聶紺弩、艾青、蕭軍、蕭紅、端木蕻良、孔羅蓀、田間等一群文藝青年正討論得熱火朝天。蕭紅與其中的一位,面對面坐著,就分別喜歡的青年詩人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以至面紅耳赤,聲調高昂。
此行,他們是受山西民族革命大學之邀,到校任文藝指導。
1938年2月5日,經(jīng)過十天的長途跋涉,他們終于抵達了臨汾。這是一座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北方古城,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又名平陽,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這里“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太原淪陷后,臨汾成為抗日前線,具有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在此成立,由著名的“愛國七君子”之一、民主抗戰(zhàn)戰(zhàn)士李公樸擔任教授和顧問。蕭紅與蕭軍等人,便是應李公樸之邀,離開武漢,來到這里。此時的蕭紅,尚且不知,在她短暫的人生旅程中,這座古城對她的非凡意義。
春節(jié)剛過,加之山西民族革命大學還在初創(chuàng)階段,房無一間,校無一舍,只掛有一塊牌子,讓整個臨汾都成了校園。此時的臨汾,充滿著戰(zhàn)斗的熱情,每天清晨,都能聽到嘹亮的軍號聲。蕭紅和其他同伴被安置在民房里居住,沒有具體的工作安排,大家就在一起談文藝,聊時局,這其中就包括著名作家丁玲。
自1927年發(fā)表《莎菲女士的日記》后,丁玲一舉成名?!白蛱煳男〗?,今日武將軍。”1936年,丁玲奔赴陜北,投入到了革命的廣闊天地中,在戰(zhàn)斗中淬煉意志,吸取紅色養(yǎng)分?!捌咂呤伦儭焙螅×峤M織成立“戰(zhàn)地記者團”,赴前線采訪報道,隨后按照中央宣傳部的指示,改名為“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1937年9月,“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共計三十多人進駐臨汾,開展了近半年的抗日宣傳。丁玲與蕭紅,這兩位杰出的女作家,就這樣在戰(zhàn)火中的臨汾結識。此時,她們都已是蜚聲文壇的知名作家。在同行伙伴田間看來,蕭紅雖身體羸弱,但性格卻十分豪爽。丁玲則戴著八角帽,披著從敵人那里繳獲的大衣,雙腿裹著灰布綁腿,更顯樂觀,充滿朝氣且平易近人。丁玲自己也認為倆人“在感情上,在性格上都不是沒有差異,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會因為不同意見或不同嗜好而爭吵,而揶揄?!?/p>
蕭紅還在臨汾文藝氛圍濃厚的場域里,留下了她對于創(chuàng)作、對于文藝思想的看法,這源自于她與聶紺弩的一次長談。蕭紅的創(chuàng)作生涯很短,不足十年。在文章中,她也很少提及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聶紺弩的這次對談因此而顯得尤為珍貴,讓后人得以了解蕭紅的文學觀念。在蕭紅看來,她并非像外界所說,寫作主要依賴于天賦,也就此進一步闡明了文學創(chuàng)作并非只靠所謂天資。對于小說的寫法,蕭紅也自有其觀點,“有各式各樣的作者,有各式各樣的小說”。更為難得的是,蕭紅還表達了她對于魯迅作品的理解,認為其小說的調子是低沉的,而在雜文中,氣質就完全變了,是以戰(zhàn)士和勇者的姿態(tài)立于天地之間。
1938年2月28日,日軍占領臨汾。
臨汾失守的前幾天,山西民族革命大學與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都做出了撤退的決定。前者欲退到晉西南的鄉(xiāng)寧一帶,后者打算經(jīng)運城轉投西安。民大聘請的文藝指導們則可自行做出選擇,田間此時已經(jīng)加入了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聶紺弩、艾青和端木蕻良準備與丁玲一起,先到運城的民族革命大學第三分校,而蕭紅與蕭軍卻產(chǎn)生了巨大分歧。蕭軍想留下來與學校一起游擊作戰(zhàn),蕭紅則希望能尋求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繼續(xù)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離開臨汾的前夜,兩蕭發(fā)生了一次激烈的爭吵。蕭紅認為蕭軍在游擊戰(zhàn)場上缺乏經(jīng)驗,并不能給戰(zhàn)斗帶來積極影響,反倒是文學上的才華和經(jīng)驗能讓他發(fā)揮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任憑蕭紅如何勸阻,蕭軍仍執(zhí)意為之,并且明確了態(tài)度,“如果再見面,樂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不樂意在一起就永遠分開”。翌日,蕭紅一行便坐上了去往運城的火車,蕭軍則留在了臨汾。可事實上,蕭軍最后接受了丁玲的勸告,并沒有去打游擊。他與蕭紅的分手,絕不僅僅源于人生方向的抉擇,他們的感情其實早就出現(xiàn)了裂痕。
對于蕭紅來說,蕭軍是以拯救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是她在危難之際,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他們在歐羅巴旅館里的草褥上熱烈地擁吻,用面包蘸著鹽巴吃;他們在哈爾濱商市街25號住處相濡以沫,一同忍受貧寒交迫的生活;他們也在“牽牛坊”里度過了幾個歡快的日子。然而,熱戀期總是短暫的,一個南方姑娘的出現(xiàn),率先在這段患難與共的感情中砸開了一道縫隙。在上海期間,蕭紅繼續(xù)承受著感情上的折磨,經(jīng)朋友建議東渡日本休養(yǎng)身心期間,卻再次遭遇背叛?;蛟S在蕭紅的心里,她認為這段感情由不得她主動放棄,因為從一開始,她就處在被拯救的位置上,蕭軍是她的愛人,亦是恩人。解救于水火的恩情、相濡以沫的愛情、患難與共的革命友情,讓蕭紅即便面對不忠,也難以痛下分手的決心。然而,當失望已攢得足夠,即便是一件芝麻綠豆大的事,都能成為導火索,引爆分手這枚定時炸彈。
蕭紅是在蕭軍的引薦下,在哈爾濱結識了白朗、羅烽、舒群、金劍嘯等文學青年,在他們的鼓勵之下,才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了處女作。當兩蕭在魯迅先生的幫助之下,相繼出版《生死場》和《八月的鄉(xiāng)村》后,蕭紅開始名聲大噪,《生死場》持續(xù)再版。尤其是到了臨汾時,蕭紅已不僅僅是《生死場》的作者,她還是散文集《商市街》、散文小說集《橋》和小說集《牛車上》的作者。身邊的朋友也都更認可蕭紅的文學天賦和才華。胡風曾這樣對蕭軍說:“在創(chuàng)作上蕭紅比你高,……你完全是憑著自己的勤奮來達到藝術高度,蕭紅是靠自己的感受還有天才在創(chuàng)作?!痹S廣平也曾在回憶蕭紅的文章中這樣寫道:“《生死場》似乎比《八月的鄉(xiāng)村》更覺得成熟些。每逢和朋友談起,總聽到魯迅先生的推薦,認為在寫作前途上看起來,蕭紅先生是更有希望的。”
可在蕭軍的視角里,蕭紅卻是在他的幫助下歷練成長的。事實上,蕭紅早已在思想、經(jīng)濟等各方面成熟且獨立,已不再是依賴于他、仰慕于他的弱者。于是,在臨汾戰(zhàn)斗氣氛的感召下,行伍出身的蕭軍希望通過換一個賽道,重新贏得尊重,做一個作家并非是他終生的目的,他覺得自己也并不適合做這類工作。而在感情上,他需要的是一個柔情似水的女人,而不是一個志同道合的文友。他甚至認為,蕭紅是一個沒有妻性的人,“她單純、淳厚、倔強,有才能,我愛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蕭紅也曾直言,“做他的妻子卻太痛苦了!我不知道你們男子為什么那么大的脾氣,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氣包,為什么要對自己的妻子不忠實!忍受屈辱已經(jīng)太久了?!?/p>
在臨汾離別的車站,盡管兩蕭仍掛念著彼此,但他們心里都知道,已到了分道揚鑣的時候。及至西安,兩蕭正式分手,此后便毫無瓜葛,再未相見。
一次對話,蕭紅的文藝思想得以留存;一場邂逅,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兩位杰出女作家產(chǎn)生了難得的交集;一次轉身,二蕭從此一別兩寬。蕭紅的一生已足夠短暫,即便如此,臨汾的20個日夜也只不過是匆匆一瞥,卻不想生發(fā)出這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
1938年2月14日,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佳節(jié)。
那晚的圓月,高懸在汾河上空,月下的兩蕭還沒有走到分別的時刻。半年后,蕭紅在戰(zhàn)亂的武漢仰望同一輪圓月時,人間早已物是人非,于是,她提筆寫下《汾河的圓月》,“汾河永久是那么寂寞”,亦如她的人生。
【作者簡介】任詩桐,畢業(yè)于吉林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文學碩士,主任記者,黑龍江文學館館員,散文、評論作品散見于《文藝報》《作家文摘》《中國文化報》《中篇小說選刊》《散文選刊·原創(chuàng)版》《北方文學》《小說林》等報刊。
責任編輯: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