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廟堂碑》書法是虞世南楷書代表作,是他69歲時所書。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封號永興縣公,人稱“虞永興”,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他一生歷經(jīng)南朝的陳、隋和唐3個朝代,隋大業(yè)時為秘書郎,唐初為弘文館學士,官至秘書監(jiān)。虞世南能文辭、擅書法,書法師承王羲之七代孫智永,書風含蓄雅正、圓融遒麗、外柔內(nèi)剛,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他以德行、忠直、博學、文辭和書翰五絕著稱,被唐太宗李世民評價為“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
《孔子廟堂碑》書法用筆俊朗圓潤,橫平豎直,筆勢舒展,一片平和靜穆之象,既有唐人楷書之法度,又不失個人風貌意趣,是一件初唐時期的碑版楷書佳作,也是唐楷的典范作品之一。
《孔子廟堂碑》原碑立于大唐貞觀年間,共35行,每行64字。碑文記載了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繕孔廟之事,刻于唐武德年間。據(jù)清楊賓《大瓢偶筆》記載:“廟堂碑刻于貞觀間,僅拓數(shù)十紙賜近臣,未幾火燼。”宋黃庭堅詩評此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原刻拓本之珍貴,其在北宋時已不多見。
《孔子廟堂碑》原碑石已毀,傳世拓本多為重刻、翻刻版,現(xiàn)存刻石兩塊:《西廟堂》《東廟堂》。《西廟堂》為宋刻,現(xiàn)存西安碑林博物館,也稱“陜本”,流傳較多。此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中斷為三截。《東廟堂》為元刻,在山東成武縣。前者筆畫厚重,后者筆畫清瘦,風格有所不同。
《孔子廟堂碑》書法完美地融入了典雅的“二王”書風,充分體現(xiàn)了圓厚溫潤、沖和典雅的藝術風格。虞世南在用筆上極其簡約清健。露鋒起筆、回鋒收筆看似簡單,仔細觀察其線條卻如清水芙蓉不事雕飾,運筆從容舒緩,不激不厲,精神內(nèi)守、骨力精健,俊朗遒勁。尤其是一些主筆畫,如長撇、長捺,清爽而勁??;橫折處用轉(zhuǎn)筆法,線條厚實,外柔內(nèi)剛。結體則中正平和。
與虞世南并稱“初唐四大家”的另外三人,不是以“曲”求新,就是以“險峻”取勝,極盡欹側之能事。虞世南的書法卻是橫平豎直,初看沒有特點,細看則沖淡平和,筋骨內(nèi)斂。字內(nèi)筆畫之間搭接少、留白多,凸顯空靈、通氣,通過筆畫的伸縮變形,調(diào)整筆畫的疏密對比,造成留白。結實潤澤的線條與留白產(chǎn)生一種對比關系,整體看起來空靈又瀟灑。
《孔子廟堂碑》書法通篇行距較大,疏朗從容,淡雅靜穆,舒卷自如,似閑庭信步,一派秀雅中和、莊重肅穆之氣象,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中庸之美。對于虞世南的書法,歷代以來都評價極高。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道:“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此惟褚河南、虞永興行書得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