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周光召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粒子物理學家。20世紀60年代初,周光召開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領導并參與了爆炸物理、輻射流體力學、高溫高壓物理、二維流體力學、中子物理等多個領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1961年,周光召仔細檢查了原子彈研制過程中的9次計算結果,認為計算沒有問題,并開始著手推翻蘇聯(lián)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最后,他巧用“最大功原理”,從理論上證明了蘇聯(lián)專家提供的數(shù)據(jù)有誤,從而支持了我們自己的計算結果,取得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的重大進展。
在太空中,有一顆編號為3462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周光召星”。
1929年,一個秋風蕭瑟的夜晚,周光召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頗有名氣的橋梁和公路工程師家里。自幼,他便生長在國家風雨飄搖、抗戰(zhàn)烽火連天的艱難時期,但這份時代的磨礪反而鑄就了他不屈不撓的精神。10多歲時,他便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外出求學,尋找一條求生與奮發(fā)之路。他堅信:只要向前邁步,總會闖出一條路來。他要用知識報效祖國。
抗戰(zhàn)時期的山城重慶有一所南開中學,周光召就在這里就讀。南開中學是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創(chuàng)辦的一所中學,那里有優(yōu)秀的教師和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在同學的切磋幫助下,周光召逐漸成熟了。
1947年,周光召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進了清華大學。他宛如一只辛勤的蜜蜂,在清華園這片知識的花叢中不停地飛舞,不知疲倦。每天,天剛蒙蒙亮,他只身在校園里大聲地朗讀著外文。星期天,他更是圖書館的??停蛔褪且徽?。1951年,周光召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后,又成為北京大學的研究生。他堅信:在知識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的景色就越壯闊。
以優(yōu)秀的成績順利通過研究生論文答辯后,周光召留校任教。兩年之后,他被國家派往莫斯科郊區(qū)的杜布納聯(lián)合核子研究所做研究工作。
在杜布納聯(lián)合核子研究所里,中國、蘇聯(lián)、越南、朝鮮以及東歐國家的核物理學家們借助這里的一臺大型加速器,從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周光召帶著年輕共和國的重托,帶著對妻子和不滿周歲女兒的眷戀之情,踏進了這個神秘的地方。
“代表中國去的,要努力工作,不能給國家丟臉!”周光召暗暗地勉勵自己。在異國的土地上,周光召加倍刻苦勤奮。他腦中盤旋著理論物理中各種各樣的公式、假設、推算,他謙虛和藹地與同行研討、爭論。他夤夜秉燈,奮筆疾書,迎來了一次又一次五彩繽紛的朝霞。
周光召憑著他的敏銳思維、科學判斷、嚴格論證和扎實功底,4年里在國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33篇論文,歸國前后,又在國內(nèi)雜志上發(fā)表了17篇論文,不少論文受到國際上的好評。一系列的卓越成就,為中國人贏得了榮譽,周光召也聲名遠揚,成為蜚聲國際科學界的青年學者。在周光召離開蘇聯(lián)近10年之后,當有人提到他的名字時,蘇聯(lián)科學院的一位院士還大加贊揚:“呵,周光召,曾經(jīng)威震杜布納!”
“光自己有名,國家不行,到頭來還是沒有用處!”周光召并沒有陶醉在個人的成功和國際物理學界的贊美聲中。不久,一件大事猛烈地牽動了他那顆赤子之心,使他在遠離祖國的杜布納再也待不下去了。
1959年6月,赫魯曉夫撤走蘇聯(lián)專家,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工作陷入了困境。當杜布納的中國專家組聽到這個消息時,民族志氣、愛國激情把他們的心同祖國人民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了。
周光召滿懷激情地起草了一封聯(lián)名信,寄往北京。信中寫道:“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科學家,我愿意放棄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礎理論研究,改行從事國家急需的工作任務。我們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备叨葷饪s的話語,蘊含著報效祖國的一腔熱忱。
1961年5月,剛剛回到祖國的周光召甚至沒有來得及和久別的妻子、女兒敘離別之情,就義無反顧地只身一人住到了二機部九院的單身宿舍里。從此以后,這位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青年物理學家便銷聲匿跡了。
周光召奉命來到二機部九院,擔任了理論部第一副主任,負責原子彈的理論設計。如果把原子彈比作一條龍,那么,原子彈理論設計就是“龍頭”。這項先行工作的好壞,關系到原子彈各項工程設計的成敗。
在周光召回國前,彭桓武和鄧稼先等人帶領一些年輕人,就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計算做了大量工作,在爆炸力學、中子輸運、核反應、中子物理、高溫高壓下物質的性質等一系列關鍵問題上取得了大量數(shù)據(jù)。當時,我國還沒有大型計算機,他們用4臺手搖計算機,反復計算了9次,仍不放心,有些數(shù)據(jù)判斷不了。正當鄧稼先等人急切地盼望技術上的援兵時,周光召突然從千里之外趕來,和大家并肩攻克難關。鄧稼先等人對于他的到來喜出望外。
“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段時間,有幸和我國最優(yōu)秀的青年科學家在一起工作,在那些難以忘懷的歲月,大家的確是一心為國家的事業(yè)?!痹S多年以后,周光召回憶說。
作為我國最優(yōu)秀的青年隊伍中的一員,周光召沒有任何個人的考慮,他和鄧稼先等人帶領著一批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夜以繼日地對核武器理論的各個領域全面展開了研究。他們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不分晝夜,也不分節(jié)假日。在他們的工作計劃中,只有“星期七”,沒有“星期天”。就是除夕晚上,大家也在一片爆竹聲中加班加點地工作。
在短短的一兩年時間里,周光召他們就齊心協(xié)力地取得了許多具有應用價值的重要理論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為弄清核武器內(nèi)部的運動規(guī)律、為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成功,為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成功,為中國戰(zhàn)略核武器的設計、定型以及核武器的預制研究和其他一系列科學實驗,從理論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
1964年秋天,千軍萬馬在試驗場上嚴陣以待,等待著那個莊嚴時刻的到來。試爆的前一天,忽然從前方傳來提問:“空中如果突然來了中子射線怎么辦?”
守在后方的周光召等人,根據(jù)提問又再次進行了計算。
“一定要一次爆炸成功,要把一切可能發(fā)生的意外情況都估計進去?!庇嬎憬Y果又一次證明,成功的把握在99.9%以上。所有可能遇到的意外,他們都盡可能設想到了。最后,他們以十分有把握的語氣向前方報告:“我們認為,我們的設計把握性是很高的,出現(xiàn)意外的可能性小于0.1%,建議按時爆炸。”
第二天,中國西部轟然一聲巨響,冉冉升起了蘑菇狀煙云。從此以后,中國進入了世界核先進國家的行列。
談起那些難以忘懷的歲月,周光召講過這樣一番話。他說:“制造原子彈,好比寫一篇驚心動魄的文章。這文章是工人、解放軍戰(zhàn)士、工程和科學技術人員不下十萬人譜寫出來的,我只不過是十萬分之一而已?!?/p>
周光召謙遜的比喻,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
(責任編輯: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