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專欄里寫過一位英國朋友由父母贊助了房子的首付,30多歲就有了自己的住宅,引來同事的一片艷羨,朋友對此卻感到尷尬。他說:“我們曾經(jīng)是‘叛逆’的青少年,對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感興趣,想環(huán)游世界,想去冒險,對物質(zhì)主義嗤之以鼻,當然也沒想過貸款買房子。但是,我們壓根兒沒想到,我們最終都接受了那種令人窒息的、平庸的生活方式,更無法想象的是,如今想要成家立業(yè)時,還要向父母伸手求助,真是莫大的諷刺?!?/p>
英國作家伍爾夫說:“女人應該有一間自己的房?!必M止是女人,每個人,包括孩子都該有屬于自己的房間。只是這一間房來之不易,特別是這10年?,F(xiàn)在的英國年輕人買房有多難呢?英國的平均房價為28.5萬英鎊,是平均工資的10倍,達到了150年來的最高點,那么,缺口找誰補?找“爸爸媽媽銀行”咯。
英國社會把資助兒女生活的父母,稱為“爸爸媽媽銀行”。都被稱作銀行了,可見爸媽對子女的支持力度相當大。有統(tǒng)計說,得到“爸爸媽媽銀行”贊助的年輕人首付款是沒有幫助的人的2.5倍,貸款金額少30%,他們杠桿較低,也就敢買更貴的房子。能從“爸爸媽媽銀行”里取出錢的購房者平均26歲就買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產(chǎn),白手起家的人要多等10年,直到37歲,才能用相同金額買到房。
不能給子女提供真金白銀的父母,則會收留兒女住在家里,讓他們省幾年房租,好攢出一筆首付。為了盡力幫助兒女過上更好的生活,父母們或多或少作出了犧牲。
小報上關于兄弟姐妹間爭“爸爸媽媽銀行”之寵的新聞很多。我看到一位專門代理高價值家庭財產(chǎn)糾紛的律師說,她向客戶提的第一個問題總是,你在家里排行第幾?你和兄弟姐妹的關系好不好?一般來說,老大更容易從“爸爸媽媽銀行”中取到錢。在報紙的讀者來信版面,我看到一位33歲的單身母親的苦惱。她說,她爸媽給她姐出了房子的首付,到她準備買房時,他們卻說希望在陽光下度過退休生活,所以錢都拿去在西班牙買房了。
我們有句形容父母不偏心的俗話:手心手背都是肉。問題是,手心手背的肉厚薄可不一樣。有的父母會把錢和感情給予更符合自己期待的孩子。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總想補償弱勢的子女。一位排行老大的女讀者寫信說,她的父母把房子給了她妹妹,因為大女兒事業(yè)成功,不需要這房。她回憶起幾十年的姐妹關系,想到妹妹總是那個要東西的人,便越想越委屈。
這個沒有從“爸爸媽媽銀行”中受益的女兒陷入了兩難境地:錢是父母辛苦賺來的,他們想給誰就給誰,可心里卻涌起苦澀,感覺被虧待被忽視,同時為自己的獨立、正義感到驕傲,而這種復雜、沉重的情感竟無法對父母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