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小說或散文中寫景的文字不算多,卻出手不凡,字字珠璣,可謂大師手筆。
首先,魯迅寫景的色彩感極佳,顯示出他在美術上的造詣,用色很“高級”,搭配如名畫。比如《故鄉(xiāng)》中寫對少年閏土的印象畫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p>
深藍、金黃、碧綠,這些色彩不知怎的讓我想起凡·高的畫,比如《星月夜》《羅納河上的星夜》,帶著詩意的絢爛,恍惚得像童年的夢境。
在美好的回憶中,天是深藍的,而《故鄉(xiāng)》開篇的現(xiàn)實則是“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蒼黃”的底色足以渲染心情,也像一幅古老的名畫。小說《藥》的開篇是烏藍的天——“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華老栓忽然坐起身,擦著火柴,點上遍身油膩的燈盞,茶館的兩間屋子里,便彌滿了青白的光?!睘跛{與青白的顏色,透著一種陰森感,因為接下來要講述的故事也寒冷徹骨。
魯迅的天空,每一幅的色彩都不同,藝術家的眼睛是有特異功能的。
其次,魯迅寫景善于以動寫靜,運用觸覺和嗅覺等多種感官,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社戲》中經典的一段需要背誦:“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這種和童年伙伴一起劃船看戲的心情如此細膩美妙,以至于多年后仍能還原那些景色、氣溫、觸感,我每次讀到都心向往之,也要跟他們一起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中。
魯迅很喜歡寫坐船的體驗,《故鄉(xiāng)》里有一句簡練些的表達:“我們的船向前走,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都裝成了深黛顏色,連著退向船后梢去?!薄逗玫墓适隆防飫t寫得更詳細:“我仿佛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魚,一同蕩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于原形。邊緣都參差如夏云頭,鑲著日光,發(fā)出水銀色焰?!蔽骞馐?,動靜結合,看得人眼花繚亂?,F(xiàn)在很多寫作書教大家使用“五感法”寫景,要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其實就算運用多種感覺表達,文字也有高下之分,需要獨到的觀察力和感受力。
值得一提的是,魯迅寫景物的筆墨往往十分克制,他善于抓住有特色的事物,營造格調與氣氛,常常是寥寥幾筆,就讓場面躍然紙上。
《故鄉(xiāng)》里有句“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枯草的斷莖,又是“抖”的,將蕭瑟寫活了。
小說《風波》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花腳蚊子,開場便是黃昏的畫面:“臨河的土場上,太陽漸漸的收了他通黃的光線了。場邊靠河的烏桕樹葉,干巴巴的才喘過氣來,幾個花腳蚊子在下面哼著飛舞?!?/p>
意象并不多,太陽、烏桕樹葉和花腳蚊子,可這樣的夏日黃昏似曾相識,似乎在生命的某處見過,花腳蚊子的哼唱也一直都在,穿過了歲月,依然有強悍的生命力。
魯迅的環(huán)境描寫中常常出現(xiàn)狗?!端帯分?,華老栓出門的時候,“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燈光照著他的兩腳,一前一后的走。有時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只也沒有叫”。
《狂人日記》對狂人的心理描寫中,有一句“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可謂神來之筆。再比如,《明天》結尾的描寫:“這時的魯鎮(zhèn),便完全落在寂靜里。只有那暗夜為想變成明天,卻仍在這寂靜里奔波;另有幾條狗,也躲在暗地里嗚嗚的叫?!?/p>
狗是鄉(xiāng)村常見的動物,構成環(huán)境的一部分。魯迅筆下的狗有時會看人,有時嗚嗚叫,有時不叫,各有各的氛圍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