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冬天來得格外早,剛進入十一月,寺里草色盡褪,寒氣頓生,滿園的側柏搖曳著枝葉,隨風發(fā)出的響聲讓偌大的院落顯得更加蕭索,空曠。
一天,一群遠道而來的臺灣人涌入古寺,打破了死一般的沉寂。多日不見的太陽也露出了臉,為紅磚碧瓦的山門鑲上了一層金邊,好像要特意把古寺裝扮一新,迎接貴客的來臨。古寺對這群人并不陌生,掐指算來,他們千里迢迢飛越海峽,前來拜謁已有20個春秋了。
和往年一樣,人們聽完講解后,滿懷虔誠地叩拜,敬香。
“我們都是河洛郎,每次來到這里,都倍感親切?!闭f這話的老人慈眉善目,謙和儒雅,頗有仙風道骨之氣,他就是臺灣中華周易學會的創(chuàng)辦者——吳秋文教授。吳教授常年致力于易學研究,講學于世界各地,倡導“易經(jīng)生活化,生活易經(jīng)化”,被學員們譽為“人生導師”。自1993年以來,他從未間斷過在大陸尋根問祖的活動,并把這個團隊起名為“大陸尋根朝圣團”。
這一年,中華易經(jīng)學會前來朝圣的人數(shù)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共92人。平日里空落落的寺院一下擠進來了這么多人,顯得少了幾分空靈,多了幾分喧囂。
古寺藏在北邙腹地一個叫雷河的小村莊里,遠遠望去,紅墻綠瓦,巍峨壯觀,頗具古韻。大概是年代久遠的緣故,說起古寺的名稱,不一而足,先后叫過浮圖寺、羲皇廟、河圖寺、龍馬寺、興國寺、負圖寺等等,1998年大規(guī)模修復后,才正式更名為龍馬負圖寺。
龍馬負圖寺建筑形制為三進院落,一進為山門、鐘鼓樓;二進為伏羲殿,是單檐歇山式磚木結構,供奉著伏羲坐像;三進為三皇殿是一座高臺建筑,明七暗五,重檐廡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殿內(nèi)伏羲像居中,炎黃二帝塑像分列左右。
說起寺內(nèi)至今尚存的古建筑,恐怕就只剩下明代嘉靖年間重修的伏羲殿了。不過如今這些建筑雖說是新建的,可基本保持了古代龍馬負圖寺的原貌,這得益于一個偶然的發(fā)現(xiàn)。據(jù)說,當年在整修伏羲殿時,人們發(fā)現(xiàn)其墻體內(nèi)鑲嵌了數(shù)十通石碑,其外用一層泥皮遮掩。
在這些石碑中,有兩通古代重修的碑記。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龍馬負圖寺碑》,記載著該寺建于唐麟德四年。該碑記說,在武則天晚期,該寺大殿已因風雨剝蝕,“幾欲傾廢”,狄仁杰有一座府第在該寺附近,他出資重修,增其舊制,將伏羲殿建造得精巧而華麗,使寺院的香火祭祀更加昌盛。碑上記載,到明代時,該寺“墻垣圮毀,殿宇摧殘”,孟津官員和鄉(xiāng)宦衛(wèi)天祥、陳文山、雷時春等捐出銀兩,使“就湮之故跡,煥然復新”。因“猶不欲后世疑功德自今始也,則踵事增華,理應明其朔”,立下了重修碑。
這次重修十多年后,嘉靖四十年孟津縣令馮嘉乾又在寺后空地增建了伏羲廟。在碑刻《新建伏羲廟記》中,馮嘉乾寫下了增建伏羲廟的緣由,他根據(jù)民間傳說和《洛陽縣志》,再次認定該寺是伏羲氏龍馬負圖出現(xiàn)之地。當時神廟傾頹,馮嘉乾深恐圣跡湮滅,便命該寺住持“重起伏羲廟三楹”,重立伏羲之像,每年春秋“以少牢祀之”,而“仍名其寺為‘龍馬’”。
由此可見,千余年來,雖幾經(jīng)毀建,龍馬負圖寺一直是作為感念并祭祀“人文之祖”伏羲的一個重要場所。
據(jù)《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記載,華胥氏是伏羲和女媧的母親,伏羲和女媧兄妹倆居住在昆侖山上,為了繁衍后代,兩人結為夫妻,締造了人類。
伏羲,是中國古代的第一位王,“繼天而王,為百王先”,是三皇五帝之首;他是上古的一位智者,鑿破鴻蒙,開啟文明,成為“中華人文始祖”。?他有眾多的發(fā)明和貢獻,仿照蜘蛛網(wǎng)的形態(tài),結繩為網(wǎng),用以打魚捕獸,目的是用以祭祀,卻無意間發(fā)明了原始飼養(yǎng)業(yè);他制定婚姻制度,使先民的婚姻脫離血緣家族而走向族外婚;他發(fā)明了瑟,創(chuàng)作了《駕辨》曲子。而他最偉大的發(fā)明,則是創(chuàng)制了八卦,《易·系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謂“一畫開天”,便是伏羲創(chuàng)制八卦,并用以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guī)律和人倫秩序,開啟了上古文明的曙光,對后世文明影響深遠。
如今,在洛陽市孟津區(qū)的龍馬負圖寺附近,仍然流傳著許多神秘的民間故事。
深秋時節(jié),我再次來到了龍馬負圖寺。太陽暖暖地照在頭頂,山門石橋下一條幾近干涸的小河映入眼簾,我不禁懷疑,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圖河河道嗎?
據(jù)記載,圖河發(fā)源于邙山,向東北延伸,在雷河村一帶匯入黃河,總長度不過21.5公里,流域面積63.3平方公里。孟津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相傳上古時期,伏羲氏帶領部落在黃河一帶借河捕撈,漁獵種植,勤勞耕作,繁衍生息,過著茹毛飲血,時序不辨,陰陽不分,結繩記事的生活。一日,一頭龍首馬身的怪獸,從黃河上踏波而來,進入無名小河興風作浪,禍害百姓。伏羲見狀,義無反顧縱身下河與之搏斗,經(jīng)過七天七夜的較量,降服龍馬,后來依據(jù)龍馬脊背上的旋紋,畫出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nèi)容的卦圖,后人稱為伏羲八卦圖。從此,人們才將這條籍籍無名的小河稱為圖河。無獨有偶,龍馬負圖寺山門內(nèi)立有一通唐代古碑,上書“圖河故道”四字,冥冥中成為寺前這條小河來歷的又一佐證。
走進寺內(nèi),只見伏羲大殿前,立有高約三米的龍馬石雕,龍馬足踏濁浪,仰首嘶鳴,桀驁不馴,栩栩如生。明末清初的著名書法家、孟津人王鐸曾對他在石碑上見到的龍馬有這樣的描述:“身龍鱗,首口鼻類龍,喘成云,無角,毛文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冒(覆蓋、涵蓋意)天地鬼神之道,為千古文章鼻祖?!边@和伏羲圣像碑上雕刻的龍馬像頗為相似,而在王鐸的《龍馬記》中,還十分形象地記述了幼時耳聞的關于龍馬負圖的傳說,“余兒童時,戲于河墟,父老曰:‘此河中,下多石子,有聲,曾出龍,相傳以為怪?!嘁嘤犚詾槠?。后數(shù)十年,閱石碣所記載,知為宓羲畫八卦肇端龍馬所負之圖,龍馬所出之河,今孟津西北,河中漩渦倒流者,即其處也?!边b想這個從孟津地走出的風流雅士,在提筆寫下此文時,心中也是滿懷著景仰和朝圣之情的吧。
沿著青石鋪就的臺階拾級而上,只見巍峨肅穆的伏羲殿前香火繚繞。這座大殿紅漆門柱,挑角斗拱,琉璃吻獸,古色古香。殿內(nèi)正中,高大的伏羲圣像身披樹葉,腰系獸皮,手執(zhí)太極八卦圖,目光凝睿,神態(tài)安詳,凝神看去,一股荒蠻神秘的氣息穿越時空撲面而來。環(huán)顧四周,我被墻壁上鑲嵌著大小不一,文字漫漶的二十余通碑碣所吸引。除了歷代重修碑外,多是歷代先賢贊頌伏羲、吟詠易理的詩碑。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顥、程頤、朱熹等理學大家,都在這里留下了不朽的印跡。伏羲殿左右,各有十八間廂房,廂房內(nèi)為三十六宮易學博物館。博物館內(nèi),陳列有《周易》全文碑刻。古往今來,眾多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都運用周易的理論來認識世界,探究自然和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面對這高深莫測的人文之作,你不能不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所深深嘆服。
伏羲殿后,就是三皇殿,黃瓦青墻,丹柱金文,殿內(nèi)伏羲、炎帝、黃帝三皇并坐,抬眼看去,三人蒼顏散發(fā),粗獷睿智。大殿殿頂藻井是根據(jù)《易經(jīng)》“仰觀象于天”語繪制,中有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圓圖,卦象黑白相間,中為金色北斗七星圖,斗柄回轉,指寓四季。置身殿內(nèi),不可知的自然宇宙令人心生敬畏。
匆匆而來,驀然離去。當隨著稀落的人流離開龍馬負圖寺時,我的內(nèi)心深處竟多了些許遠離俗世喧囂的純凈?;仡^望去,這座千年古寺儼然像一位老人佇立在秋日陽光下,默默細數(shù)著歲月的滄桑。在漫漫歷史長河里,它迎來送往著不絕于縷的尋根朝圣者,我想,若那個遠古時代的智者天上有知,也會為后人的堅守感到欣慰吧。
責任編輯 高 瑞
劉艷濤,現(xiàn)居洛陽,河南省作協(xié)會員、洛陽市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見于《牡丹》《洛陽日報》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