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fā)現(xiàn),小紅書、豆瓣等社交平臺有很多評論者都叫“momo”,而且大多使用同樣的粉色恐龍頭像。這是怎么回事呢?
微信曾推出包括“么么龍”“momo”在內(nèi)的一系列表情包,當用戶使用微信授權登錄豆瓣、小紅書等平臺并跳過昵稱和頭像設置步驟時,微信會為用戶提供“momo”昵稱及粉色恐龍頭像作為默認選項,導致大量用戶以此形象出現(xiàn)。
“momo”們隱匿于相同的ID和頭像之中,玩著內(nèi)部梗,吸引帶動了很多原來不是“momo”的網(wǎng)友改名換頭像加入其中,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網(wǎng)絡文化現(xiàn)象和社交娛樂方式,進一步促使“momo”群體不斷壯大。
小紅書、豆瓣等平臺允許用戶名重復,為“momo”們的大量出現(xiàn)提供了基礎條件,且這些平臺的社交屬性強,用戶之間互動頻繁,“momo”大軍的活躍更容易形成聚集效應,引發(fā)更多關注和模仿。
舞 柳 |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