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曾經(jīng)和朋友開玩笑說,當手機上的拍攝功能越來越強時,我出門帶相機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一開始是不用帶廣角,因為手機的主攝越來越強,特別是夜景成像;后來拍風景的超廣角也不帶了,因為手機也有了超廣角;再往后85-200mm的中長焦也不怎么帶了,因為手機也有長焦了……而如今,輪到了更加專業(yè)的一類鏡頭——微距鏡頭。雖然在畫質(zhì)方面尚有差距,但往下看你就會發(fā)現(xiàn),對多數(shù)人來說,如今手機的微距效果,那是真的“能打”。
如今,多數(shù)手機的主攝最近對焦距離在5—10cm,而且是23或24mm的廣角視角。即使使用較大尺寸的傳感器進行2×變焦后,畫面的放大倍率也并不高,更別說表現(xiàn)微觀細節(jié)了,畫面看上去也缺少沖擊力。隨著微距功能的加入,特別是從小米13Pro、vivoX100Pro等機型開始,長焦微距的加入(關(guān)于長焦后面還會細說),令如今手機上的微距功能越來越強大。這種功能的拓展,不僅讓專業(yè)攝影師可以創(chuàng)作過去只能用相機專用微距鏡頭才能完成的作品,也讓更多普通人大呼過癮。這種從不微距到微距的演變,也體現(xiàn)了手機攝影的進化從完善畫質(zhì)邁向了拓展功能。
在手機最初搭載微距功能的時候,大多采用的是在超廣角攝像頭上加上微距模式的思路(如iPhone)。這是最簡單的手機實現(xiàn)微距功能的方式,但也是妥協(xié)的結(jié)果,效果并不好。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超廣角攝像頭的視角本身很大,并非常規(guī)意義上的微距鏡頭焦段(相機上的微距鏡頭焦距多為50mm、70mm、100mm或180mm等),這導致畫面中容納的背景過于繁多,并且畫面的景深很大,無法實現(xiàn)微距鏡頭拍攝的淺景深效果。另一方面,超廣角攝像頭往往傳感器較小,其畫質(zhì)表現(xiàn)也不夠出色,在微距模式下往往還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裁切,畫面表現(xiàn)力就更加捉襟見肘了。
與之相比,近幾年開始逐漸普及的長焦微距,如小米手機上的等效約75mm微距,以及vivo手機上的等效約85mm微距,還有雖然不算專用微距,但近攝能力也很不俗的OPPO手機上的等效135mm長焦鏡頭,均有更好的表現(xiàn)。因為它們的焦距無一例外都落在了上面提到的經(jīng)典微距鏡頭焦距范圍之內(nèi),合理的視角,更淺的景深,再加上針對微距的優(yōu)化算法(防抖、清晰度等方面),令手機上的長焦微距的效果直逼相機攝影。
在拍攝微距作品時,光線更加重要。要想獲得清晰而銳利的成像,無論是相機還是手機,都最好在晴天或有充足輔助照明的情況下進行拍攝。在這方面,長焦微距也同樣更有優(yōu)勢,因為在拍攝時手機距離被攝主體更遠,不會像廣角微距那樣過于貼近物體而遮擋光源。總之,如果你喜歡微距攝影,又不想花太多錢采購相機和微距鏡頭,那么挑選一款擁有長焦微距功能的手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認為微距只適合拍攝花花草草和昆蟲,那么就有點過于小看微距攝影的魅力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可以通過微距拍攝來表現(xiàn)的對象。比如人物睫毛的特寫畫面,這甚至是相機上大光圈鏡頭都無法做到的(除非狠下心去裁切)。此外,一些小尺寸的模型和布景也很有趣,你可以通過它們打造一個微縮景觀的小情節(jié)、小故事。這是過去只有相機微距鏡頭才能探索的領(lǐng)域,而如今手機也能實現(xiàn)了。
除此之外,美食也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微距攝影題材。其實當你面對一道佳肴,有微距功能的手機不僅可以讓你擺脫對焦距離的限制,還能去探索更加微觀的展現(xiàn)形式。比如聚焦某幾個食材、造型,或是強化食材的光澤、色彩與質(zhì)感,又或者是通過微距的淺景深效果,來增強畫面的夢幻感。
說了這么多,似乎手機上的微距功能已經(jīng)十分強大,但仔細想想,似乎還差了點什么。特別是當我回想專業(yè)生態(tài)微距和產(chǎn)品攝影時,總會想到剛剛也提到過的一個詞——景深。對微距攝影來說,淺景深固然夢幻,但很多時候我們也需要更大的景深范圍來表現(xiàn)昆蟲身上的更多細節(jié),或是讓整個產(chǎn)品都清晰可見。
在使用相機拍攝時,我們可以通過三腳架固定相機,再使用焦點包圍拍攝并在后期進行多張照片的景深堆棧合成。而在手機上,目前除了小米14Ultra擁有景深擴展功能外,似乎尚無其他機型擁有類似能力。而小米機型的景深擴展作用也比較有限,并且不可調(diào)整擴展的范圍。所以,如果說手機上的微距功能有什么是可以提高的,那么關(guān)于景深的控制應該算是一個重要方向。更進一步的話,甚至可以考慮指定AB點清晰范圍,然后手機自動拍攝自動合成,這樣才符合手機簡單易用的精神,也更豐富了微距拍攝的表現(xiàn)手法與適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