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能一次性閱讀整本書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了。準確地說,是很久很久沒有好好讀書了。保持了數(shù)十年的枕邊書閱讀習慣,也被手機擠沒了蹤影,我的視力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差了。
但,少看紙質書,不等于從此以后就不讀書。視力可以越來越差,視野絕不可任其越變越窄。
我始終堅信,紙質書的閱讀體驗更具儀式感。翻閱時,手指觸摸書頁的質感,掩卷時,折角標記閱讀的進度,新書的油墨清香、舊書特有的陳年氣息,都已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記憶深處。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數(shù)字化閱讀以其便捷性和互動性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閱讀和學習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從以Kindle為代表的電子墨水屏模擬紙質書的“仿真”閱讀體驗,到如今手機里種類繁多的多媒體閱讀應用,數(shù)字化閱讀的資源更加豐富,信息也更加多元,讓我們有了更為廣泛的選擇。從紙質書到數(shù)字化閱讀的轉變,不僅僅是閱讀介質的變化,更是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的革新。
互聯(lián)時代的信息海量且瑣碎,剝離了事實和細節(jié)的信息碎片弱化了其內在邏輯,容易使人在形成觀點和結論時缺乏深入思考,僅僅停留在對信息的表層理解上,且把這種表面的認知誤判為全面的了解,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注意的。
我的數(shù)字化閱讀和學習,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內容來自朋友圈。因此,也很容易沾染上各種碎片化學習的陋習。于是,我給自己的互聯(lián)網學習提出了三點要求:
第一,是“不輕信”,始終用審慎和批判的態(tài)度看問題,避免自己成為膚淺的信息“搬運工”。
第二,是“不否定”,對獲取信息保持適當?shù)淖鹬?,尊重其出處,亦尊重其立場,但更尊重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p>
第三,是“不放過”,不輕易放棄自己感興趣的任何信息,要在反復的追問和關聯(lián)中獲取自己所需的結果。
以當年阿爾法狗第一次戰(zhàn)勝李世石的新聞信息為例。當圍棋界一片哀嚎時,我問自己:人類制造這只“狗”難道僅僅是為了戰(zhàn)勝人類自己?(繁復的思考過程略)事實上,在隨后一段時間里,也常有棋類競賽(游戲)作弊的新聞上熱搜。我又問自己:為什么有人用AI提高自己的棋藝,有人卻用AI為自己謀利?我在和自己的反復對話中得出結論:能用技術防范解決的問題,是無需用道德去約束的。一萬次不著邊際的道德譴責,遠比不上防作弊系統(tǒng)的一次有效升級。
再后來,有人說既然機器的戰(zhàn)力已遠超人類,人機大戰(zhàn)的勝負已毫無懸念,一邊倒的比賽也便沒有了任何價值。所以,阿爾法狗也就很快淡出了大家的視線。但我覺得,雖然人機對抗沒了懸念,人機協(xié)同仍然是大有可為的。你看,二郎神每次出戰(zhàn)都帶著他的外掛“狗”,卻從未有人說他不講武德,江南七怪臨陣對敵總是七個一起上,哪管對手是一個還是一百個,也從未有損于他們的俠義之名。
是啊,就以下棋為例,我今天帶著自己的“狗”出來和你“單挑”,只要對手同意就行啦,管那么多干嘛。
人工智能時代,再不弄幾個外掛傍身,那哪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