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底船是一定要坐的
人活著的過程,說穿了,便是象征意義或隱喻意義上的“取經”的過程。而要取到真經,除了櫛風沐雨、除妖降魔等,“無底船”也是一定要坐的?;蛘哒f,只有坐上了“無底船”,才會脫胎換骨。
“無底船”一說,是南宋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守將張貴的獨創(chuàng),是作為戰(zhàn)船來使用的。無底船的主要特征是,戰(zhàn)船當中無底、兩舷有站板。據(jù)說襄陽之戰(zhàn),張貴便是憑借百余艘“無底船”,中豎旗幟,軍士立于兩舷,誘敵接舷登舟,溺死許多元兵,最終打敗敵人。后來“無底船”這個獨特的說法,便被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西游記》中加以改造,成了一種接引的象征。
唐僧師徒歷盡艱辛,終于來到了凌云渡。此時靈山在望,但有一條幾里寬的大河橫亙眼前,擋住了去路。四望茫茫,只有一座光禿禿并且滑溜溜的獨木橋。要想從獨木橋上過去,怕是只有悟空才能做到了。正當大家都在嗟嘆之際,一艘無底船突然遠遠駛來,掌舵的正是接引佛。唐僧詫異,不敢移近半步,問:“你這無底的破船,如何渡人?”接引佛道:“我這船,鴻蒙初判有聲名,幸我撐來不變更。有浪有風還自穩(wěn),無終無始樂升平。六塵不染能歸一,萬劫安然自在行。無底船兒難過海,今來古往渡群生。”孫悟空合掌稱謝:“承蒙盛意!——師父,上船去。他這船雖無底,卻也穩(wěn)當,縱然風浪再大也不會翻。”于是悟空一推,唐僧便上了船。剛剛上船,唐僧的尸首便順江而去,因此唐僧完成了從凡體到佛體的轉化。隨后接引佛便對唐僧說:“你已經脫胎換骨了?!庇谑歉杪暠氵m時地響了起來:“莫看滔滔碧波,有船就能渡河。莫看船兒無底,有心就能渡河……”
世上的無底船,何止張貴的無底船和接引佛的無底船呢?細細想想,難道一本又一本的好書,不也是一艘又一艘的無底船嗎?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拒絕坐在那艘叫作“西游記”的無底船上,我們怎么可能會有關于“無底船”的更多領悟呢?“沒有底,能裝的東西就多了。”這確確實實是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船沒有底可以普度眾生,書沒有底可以引渡心靈??傊疀]有底,想裝進多少,就能裝進多少,比如我們的熱血,我們的遐想……
有人喜歡走捷徑,可是世界上真的有捷徑可走嗎?如有的話,會騰云駕霧、翻一個筋斗便是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早就背著唐僧去取經,也就省下了十四年的千難萬險、九九八十一難。就算是有捷徑,那么人世間唯一的捷徑,也是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也是必須坐上無底船的。否則,肉體凡胎是永遠也抵達不了佛境的。要想脫去凡胎化為佛身,要想在擁有了自己的法身和靈體之后進而修成正果,俗物、俗事、俗套等,是一定要拋棄的。
不妨簡單地回憶一下——通天河面前,三藏道:“你三個計較,著哪個馱我過去罷?!毙姓叩溃骸鞍私漶W得。”八戒道:“不好馱。若是馱著騰云,三尺也不能離地。常言道,背凡人重若丘山。若是馱著負水,轉連我墜下水去了?!痹谶@里,八戒已說得非常明白了:不是不想背著唐僧過河,而是根本就背不動。大凡騰云之人,必須是脫了凡胎才行,才能浮在云上。否則,就不僅不會浮在云端,還會拖累自己。悟空呢?則是更加明白。自古道:“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笨梢娝资罉I(yè)力的牽連與羈絆,是何等地要人的命了。說到這里,也許你就應該明白了:無底船的“無底”,說穿了便是無俗。至少是包含這樣的一個意思在里邊的。擺脫了世俗之后,生命才會輕盈而且輕靈啊。說白了,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之路,實際上就是修行之路,“修行”的意義就是既要“修”也要“行”,兩者始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與讀書人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同樣的道理。
隨俗浮沉的人,即使是硬生生被推上了無底船,也是極有可能會在驚慌失措中被溺死的。是的,有時候即使你不想坐上無底船,也必須像孫悟空那樣沒有商量地把你推上無底船。你看:“長老還自驚疑,行者叉著膊子,往上一推。那師父踏不住腳,轱轆地跌在水里,早被撐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睂O悟空的動作,可以說是相當魯莽的??扇羰菦]有這個看似魯莽實則果斷的動作,唐僧也就只好在凌云渡這邊永遠地待著了,取經的事兒也便功虧一簣、化為泡影了。
有推的,有扯的,你才會完成你的蟬蛻蝶化、圓轉入神的過程,才會最終喝到佛祖賜給的佛子茶。因此人這一生,無論如何也是要感謝那些在關鍵時刻推了我們一把、扯了我們一把的人的。他們的動作,也許我們很不喜歡,可畢竟他們是為了我們最終能夠坐上無底船。
毫無疑問無底船是世界上最可信的船,是我們最可靠的憑借。只要你登上了它,你的“舊我”自然也便脫去了,你的“新我”自然也便誕生了。這時候佛子茶獨特的芬芳也便開始在你的世界里大面積地彌漫了,這時候你也便有了佛姿佛容、佛步佛行了。
書捧在手上,來接引我們的無底船就已經準備好了。好,上去吧。上去了,彼岸也便頻頻地向我們招手了。接連不斷的時間之河上的濤聲,便是最動人的歌聲了。
每一本好書都是我們的貴人
無論怎樣都是要熱愛讀書的。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山河,任何時候都是需要一些文化的、藝術的、思想的、精神的、隱形的、神奇的巨手,來整頓、來調理、來布置、來裝扮。拒絕整頓、拒絕調理、拒絕布置、拒絕裝扮,只會日益紊亂、日益無序、日益荒蕪、日益破敗、日益不堪。
讀書和不讀書之人確確實實是有著本質區(qū)別的。讀書的人渾身都是信心、熱情、睿智和力量,不讀書的人就未必了。究竟是讀什么樣的書,自然也是大有講究的。事實一再地證明只有那些經典閱讀、深度閱讀、有質量的閱讀,才會讓我們汲取更多的養(yǎng)分。究竟拿什么來滋養(yǎng)我們的心靈,養(yǎng)育我們的生命,肥沃我們的歲月?毫無疑問,最稱心、最放心、最理想、最有效的,便是一本又一本的好書。好書既是我們的貴人,也是我們的恩人。它們的好意都是無私的,它們的祝福都是永恒的。要讀就要讀好書,否則便是在浪費生命。沒有比浪費生命更為可悲的了。有的人覺得不可悲、無所謂,那是已經麻木了。麻木的生命和木頭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
讀書可以讓一個人的心氣不斷上升。隨著心氣的不斷上升,讓自己得以不斷超越。這時候一切的繁雜,自是不在話下了。不讀書無論怎么說,其人文素質和思想境界等,是很難能跟得上讀書之人的。即使貌似跟得上或勉強跟得上,也會累得氣喘吁吁,這便是有些人總是活得疲憊不堪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游刃有余,悠游自在,揮灑自如,是不可能發(fā)生在他們的生命中的。不讀書的人,即使是游遍了整個世界,也不可能會有寰球眼光和世界視野。極有可能一輩子都是井底之蛙。其生命自是捉襟見肘,不能周全的;其世界自是這里缺了一塊,那里也缺了一塊的;其人生自是破敗不堪,甚至滿目瘡痍的。
是的,要讀書,而且要苦讀。沒有過苦讀經歷的人,是絕對不可能成就一番絢麗的事業(yè)的。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那無依無靠的母親不得不帶著幼小的他改嫁到山東的一戶朱氏人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后,便開始在應天府的南都學舍發(fā)奮讀書,不舍晝夜。據(jù)說五年期間,除了洗澡他竟然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過一次覺。除了吃飯就是苦讀。一次次的苦讀使得他和常人拉開了越來越大的距離。他的生命的超越性,他的文學的卓越性,很顯然就是這么熬煉出來的。
讀書的人,必然愛書。在讀書人的眼中,書勝過萬擔黃金。說到這兒,我不禁想起蘇聯(lián)作家高爾基。四歲喪父的高爾基,因為孤獨,從小就跟書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他的房間不知怎么突然就失火了,他抱起書就開始往外跑……抱出了一些,然后再沖進去繼續(xù)抱。除了書別的任何東西他都不去考慮。為了搶救眾多的書,他險些被燒死。后來他對人很認真地說:“是書幫助我從一片爛泥塘里站了起來的,如果沒有書,我早就沉沒在一片爛泥塘里,被愚蠢和下流給徹底地淹死了?!睈蹠鴦龠^愛自己的生命,高爾基做到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在文學的舞臺上成了一個非常高大的人。
那些自然、鮮活、靈動、高貴、優(yōu)雅、閃亮的生命個體,哪一個不是在好書的世界里浸潤了再浸潤,浸潤經年的一個結果?讀書就要埋下頭來,入佛以靜思,入魔以癡癡。因為也只有這樣,才會事半功倍。否則心總是不在狀態(tài),或總是缺乏飽滿的狀態(tài),也就只能事倍功半。
人這一生,要練就一些內在的功夫,否則就是無論如何也搬不動本屬于自己的幸福的,甚至就連一兩斤歡喜也很難拿得動。更不用說是不斷地掃清眼前的障礙,摧毀時間里的蒼茫了。內在的功夫究竟從哪兒來?讀好書!唯有讀好書??!
不讀書的人,體力再好也心力不足。心力不足就難免會搖搖晃晃,甚至是盲人瞎馬。那樣的活法絕對是屬于活一天算一天的活法。他們的心靈既沒有自己的堅定不移的方向,也沒有堅不可摧的生命理念,是不可能活得比一般意義的人更像一個人的。
自始至終和好書在一起,便是有一位貴人或恩人始終都在自己的身邊。它們既是自己的參謀,也是自己的保鏢。
讀書是最好的補血方式
缺什么就應該補什么,缺而不補便是永遠的缺失。生命系統(tǒng)一旦有了缺失特別是嚴重的缺失之后,自然也便殘缺不全、稀里嘩啦、噪聲不斷了。此刻,一聲聲,在呼喚著我們的,是補血!補血?。⊙a血?。?!我們的生命是萬萬不能氣血不足的。
這個“補血”,自然是與我們的精神氣血中的“讀書”密切相關的。最好的“補血”方式,永遠都是讀書。之所以一定要讀書,是因為書的世界里應有盡有。那里的白蓮花,大如盤,鮮凈可愛,而且可以當仙藥來使用。
愛讀書的人氣血充盈,生機勃勃。清代著名學者陳夢雷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陳夢雷的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正因陳夢雷酷愛讀書并且讀書破萬卷,康熙皇帝才專門賞給他一套房子,供他存放萬卷藏書;也正因他熱愛讀書,康熙皇帝才賞識他信任他,讓他給三皇子胤祉做老師,并賜給了他一副楹聯(lián)“松高枝葉茂,鶴老羽毛新”;還正是因他一向喜歡以讀書的方式來“補血”,他才得以美意延年而活了九十一歲。眾所周知的《古今圖書集成》便是他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對一萬五千多卷圖書進行分類編撰而成的。如果陳夢雷不是愛讀書的人,像《古今圖書集成》這樣浩大的工程就不可能獨立完成,世界上自然也便少了一部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大型類書了。
拒絕讀書的人,是“失血”嚴重,是十分蒼白的人。你聽,讀書的人說“閣下何不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不讀書的人卻說“你咋不上天呢”;你聽,讀書的人說“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不讀書的人卻說“你睡啥呀起來嗨”;你聽,讀書的人說“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夏蟲不可以語于冰,曲士不可以語于道”,不讀書的人卻說“和你聊不到一塊兒去”;你聽,讀書的人說“勿聒噪亂視聽”,不讀書的人卻說“不要瞎嚷嚷”;你聽,讀書的人說“君額上似可跑馬”,不讀書的人卻說“你臉大”;你聽,讀書的人說“執(zhí)子之手,子執(zhí)資斧”,不讀書的人卻說“我?guī)е?,你帶著錢”。這能一樣嗎?談吐不同,境界也不同,正是讀書和不讀書之人的巨大分野。當然還有命運的分野。用讀書的方式不斷地給自己的生命“補血”的人,其命運都是不會差到哪里去的。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哪一個不是通過讀書的方式先“補血”,然后成為文化疆場上的血性兒女的?
讀書是大補,既補腦也補心,更補血。因此說書是世界上最好的補品,怕是沒有一個人會否定。也只有那些堅信不疑的人,才會從書的世界里領受一份份上好的補助,或直接地補入自己的骨血,或直接地補入自己的思想。補入之后,自己的生命世界里的白蓮花,也便大如盤,并且鮮凈可愛了。
為什么一定要讀書
任何一本好書都是一個特殊意義上的魔盒,只要我們誠心誠意地打開它,里邊就會源源不斷地跑出一些鮮為人知的意味、意蘊和意境。而這樣的一些意味、意蘊和意境,總會搖身一變,變成我們心靈的營養(yǎng)品和人格的養(yǎng)料,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我們所知有限,而書所知無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古今……書中的無限,自然是可以貼補、救濟、改變我們的有限,進而不斷地去拓展我們的生命視域以及精神空間的,甚至還會引領或推動我們向精神貴族的方向一步一步邁進。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從一眼又一眼的井里爬出來或跳出來,不再是可憐的井底之蛙,不再繼續(xù)坐井觀天。不然就淪為孔子所說的“三季人”,并且總是自以為是、振振有詞。以有限之身,行無限之事,便是蟬蛻蝶化之后的我們了。
讀書會讓我們的眼睛長出眼光來,會讓我們的耳朵長出聽覺來,會讓我們的鼻子長出嗅覺來,會讓我們的唇舌長出味覺來,會讓我們的腦袋長出腦子來,會讓我們的心臟長出心靈來,會讓我們的雙手長出力量來,會讓我們的知識長出判斷來。不讀書,一輩子很容易停留在這樣的一種層面上:只有眼睛卻沒有眼光,只有耳朵卻沒有聽覺,只有鼻子卻沒有嗅覺,只有唇舌卻沒有味覺,只有腦袋卻沒有腦子,只有心臟卻沒有心靈,只有雙手卻沒有力量,只有知識卻沒有重估一切價值的能力。也很容易與亦步亦趨、邯鄲學步、人云亦云、人否亦否、拾人牙慧、撿人涕唾、盲人瞎馬、隨俗浮沉等的一族混為一談。甚至,以終生都在咀嚼眾人的觀念的唾液為樂、為豪。
我們的心需要火紅、明亮、溫暖的顏色,需要最起碼的鮮活、生動和溫度,需要蓬勃、活力和熱情。讀書能夠讓我們的心長出火紅、明亮和溫暖的顏色,至少是會悄悄地鍍上一些火紅、明亮和溫暖的顏色,以避免我們的心靈總是黯淡無光。心靈是內心世界里的燈,只有書有資格來點燃,進而助燃或撥燈續(xù)焰。
有時候我們的心會感到很寒冷,即使是在火熱的夏天里也會凍得瑟瑟發(fā)抖。這時候書便是我們的暖陽,或者說是另一種形式的爐火,不斷地驅散我們內心的料峭,直到我們的心慢慢地蘇醒過來,不再繼續(xù)感到寒冷。心暖了,歲月自然也暖了,暖融融的了。這時候我們便會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一旦出現(xiàn)在了某個特殊的擂臺上,我們便會拒絕妥協(xié),拒絕倒下。這個時候的我們才是渾身是膽、渾身是勁的我們。舞動生命,移動群山,轉動乾坤,推動世界,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有時候我們的心會感到孤獨、落寞和寂寥。如果有書自始至終都在陪伴著我們、體貼著我們、撫慰著我們,我們的孤獨、落寞和寂寥就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稀釋和緩解。至少,我們的生活是不會那么無聊的。要知道,無聊,從來都是一個隱形的殺手。非常多的人都不是病死的,也不是老死的,而是無聊死的。無聊,掏空一個人,擊敗一個人,太容易了。好書,是可以幫助我們不斷地去擊碎那些突然而至的蒼茫和混沌的。無論怎么說,好書都是我們“充實而且有光輝”的保障或保鏢。
有時候我們的心會感到無奈、無助和無望。每當這時候,若是有書在握,書便會變成我們手中的一樣武器,并且迅速地展開它的攻勢,大有不把無奈、無助和無望徹底地掃地出門就絕不罷休之勢。任何時候,書都是仁愛、智慧而且勇敢的,如何幫我們、渡我們,它最懂。何況,它也確確實實是有種種的改天換地的能力,甚至神力。它的綜合能力,是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的。信任它,沒有商量。對它總是半信半疑,甚至根本就不相信,肯定是要吃虧的。吃盡了苦頭,再掉轉頭來,就不會再有多少精神了。
有時候我們的心會很困頓、很疲憊,甚至是在昏睡。這時候任何一本好書,都是能夠及時地叫醒我們,并且給我們的生命灌注無窮的力量的,直至看到,我們的世界里終于呈現(xiàn)出了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好局面。書是不忍心看著我們受苦受難的。它溫暖的手,隨時都會伸向我們。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北彼挝膶W家、書畫家蘇軾在其《記黃魯直語》一文中也曾這樣說過:“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逼湟庵敝溉诵?,直入肺腑,直徹心源。
我反反復復地和我的學生這樣說,書香比花香更重要,可以沒有花香,但不能沒有書香……書可以當燈來使,既照亮我們的內在宇宙,也照亮我們的生活和春秋,不至于讓我們的內在乾坤總是黑燈瞎火……好書都是氣功師,能夠給我們默默地發(fā)功,因此促使我們的內在陰陽趨于平衡、趨于諧美……好書都是“無底船”,也只有坐上了好書這樣的“無底船”,我們才會脫胎換骨……任何一本好書都是我們的貴人。這樣的貴人只會讓我們活得越來越高貴、優(yōu)雅、浪漫、美好和有詩意……如果每天都是“讀書日”,那么我們的生命也便每天都是節(jié)日。這“一個人的節(jié)日”,即使不是張燈結彩,也會是燈火通明。
好書有佛心,有神通,這不必去置疑。也只有在好書的世界里才會有云蒸霞蔚、姹紫嫣紅的大乘氣象。如此之氣象任何時候都是用來養(yǎng)育生命、滋養(yǎng)心靈的。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帶光行走,與書有關,而且是密切相關。于是我便匆匆寫下了這樣的一些長短句:
好書
我熱愛你,信賴你
自始至終,永永遠遠,也不會變
暖風變成了冷風,晴天變成了雨天……
即使一切都改變了,我對你的熱愛和信賴
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損壞和改變
只有你,還保持著你的確確實實的美好
不誆人,不欺人,有多少光
就捧出多少光;有多少熱
就貢獻多少熱,毫無保留
你,最最不缺的,就是光和熱
并且,一概都是優(yōu)質的,一萬年也不會變的
人世間的學問,被你一網打盡
人世間的情意,被你一一收藏
只有當我像一只蜜蜂一樣貼近你的時候
我的世界,才是一個真正的
有花有香、有聲有色、有情有調、有滋有味
的世界
也只有當我切實地走近你之后
我才會獲得一個又一個明亮的空間
并且,與那么多的奇異的故事
以及神話和傳說,猝然相遇
好書,懂得的最多
以好書為師或以好書為友,一個人
就不可能會是蒼白的
更不可能會是空洞和乏味的
肺腑里,一旦打上了“好書”的烙印
就沒有一個是黯淡的
五臟六腑皆錦繡也,便是這時候的一種逼
真的描述
當我說出“好書”二字的時候
我就總是無限心醉,并且神往
我就沒有理由不去走近一本又一本的好書
并與好書和睦相處,相互映照
讀
用目光,做優(yōu)質的吸管
吸……把書里的經過了磁化并帶有電荷
的一切
全部吸進心懷。要知道
它們,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的
也只有那樣的營養(yǎng),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
日益發(fā)揮它們的不可思議的酵化作用
倦了,就暫時先放下
讓書里的香氣,任意氤氳,任意潤蒸
書在,錦繡的一切,就都在
暴風,是無論如何也奪不走的,只因
任何一本好書,都是魔盒,有著無邊的風月
用目光做吸管,把書里的那些高級飲料
或高級營養(yǎng)液,吸進自己的骨髓
自己的骨頭,就是硬的,拒絕彎曲的
即使是一本薄薄的書,只要它是好的
就是值得去親近的
親近它,就是親近自己的新生活
讀書的人,心,生活,就永遠都是嶄新的
沒有理由不讀書
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這一天是世界讀書日,是不是少了點兒?只有這一天的時間是因為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和外在氛圍的托舉而想起了書,挨近了書,甚至只是想起卻堅決地就是不挨近,怎么行?又怎么可能不會經年累月地去重復著自己的單調、枯燥、乏味、蒼白的生活?又怎么可能不會盲人瞎馬,搖搖晃晃?又怎么可能不在一種模式化、定式化、套版化、公式化、習慣化的生活中沉浮,且無力自拔?
對真正的愛書人和讀書人來說,應該每天都是讀書日,每天都在讀書的渴望和行動之中。否則書該是何等寂寥甚至孤苦??!人類該是何等困頓甚至無助??!書的救贖,書的拯救,我們怎么可以視而不見?也難怪,那么多的人都在無邊的苦海里哀嘆聲聲。是書無情,還是人類無情?不用細想,也是會見分曉、知真相的。普遍來說,現(xiàn)代人在書上所投入的精力和熱情,都是遠遠不夠的。也難怪人類總是迷茫,甚至焦慮。心靈的補品和補藥,好像集體商量好了似的拒絕了,心力不衰退才怪。
我們要經??纯磿蜁嗷フ找⑾嗷嘏?。如此書才會美,我們也美,并且都是從里到外的美。也唯有這樣的美,才會讓我們遠離華而不實的生活,一步步,步入繁花似錦的境地。這樣的境地才是我們所真正憧憬、切實渴望的。否則我們也難免犯這樣的一個錯誤:錯勘賢愚,且自以為是;活在慌亂之中,卻自以為活得很幸福。淪為一臺賺錢的機器,每天都被某種慣性推動著,會幸福嗎?真正的幸福是那樣的嗎?為什么玻璃大王曹德旺采訪了一百個家庭,竟然沒有一個家庭是幸福的?這樣的警鐘,難道敲得還不夠響嗎?要敲得多響亮,昏睡的人們才會聽到?很多人自以為自己很幸福,豈不知他們的生活一直都是殘缺的:除了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既沒有像樣的物質生活,也沒有像樣的精神生活,更不用說是有品位的詩意生活了。因為不讀書、不覺悟,也就一輩子都只能生活在自我欺騙之中了。騙得了自己是騙不過別人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好騙的。
讀書之人若是能像清代咸豐年間的名臣、嵩武軍將領張曜那樣,有一顆切切之心和敬畏之心就好了(《同光風云錄》里記載)。你看,這故事,也是我讀書讀來的,若是我不讀書,也便不可能知道這事兒——張曜出生在浙江錢塘,即現(xiàn)在的杭州,因在錢塘殺了人而不得不逃到了河南固始。在固始,他憑借自己的悍勇,被當?shù)厝送茷槭最I。一次,捻軍攻打固始,固始縣令見城池將陷,便發(fā)榜稱:誰能夠守住城池,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眾人見榜,便紛紛說,這事兒,非張曜不可。果然張曜奮勇退敵,因其功勛卓著被任命為固始縣令,原任固始縣令自然是如其承諾,將女兒蒯氏嫁給了他。蒯氏既美麗又嫻靜,而且擅長文辭,是典型的大家閨秀。相比之下,張曜則自幼失學,胸無點墨。于是以目不識丁為恥的張曜便拜夫人為師,并且自始至終都對夫人執(zhí)弟子禮,行三拜九叩之禮。畢竟張曜是武夫,學起來有點兒慢,每當這時蒯氏便用教鞭敲他。張曜則畢恭畢敬,任其責罰。一想到因為他沒文化,經常受到朝臣們的歧視,御史劉毓楠在背后議論他的時候曾說他“空空如也”,因此無論夫人怎樣責罰他都是能夠忍受的,并且一再地囑咐自己:跟著夫人,好好讀書,因此使自己成為一個能文能武之人。他每次學習,都會穿起朝服,躬身聽訓,不敢稍有不敬。與此同時,他還專門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常帶在自己的身上,以此自警。后來張曜果然躍升為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并創(chuàng)作了《河聲岳色樓集》。不僅如此,他還奉讀書為上,在寧夏期間專門修筑了河聲岳色樓,并且經常登樓吟詠;在新疆期間興辦了義塾,因此當?shù)氐姆菨h族人群也能“頗聞弦誦聲”;在山東期間既在青州設立了海岱書院,也修復了曲阜的洙泗書院,并且參與編撰二十二卷本的《山東軍興紀略》,發(fā)起重編《山東通志》。因為張曜特別愛讀書,并因此而愛上了寫作,因此就連做夢都在想舍棄武將,而從事文職。有一次左宗棠想調張曜赴西北平回,張曜因不愿再做武將,故不應命。他的夫人便責備他說:“你抗命,你以為朝廷不會殺了你嗎?”張曜聞言,想想也是,便立馬改變了主意。但他還是一心想著:文!文!魂牽夢繞的文!……后來,在左宗棠的奏請下,張曜便如愿地于一八八一年由武將改為文職了。據(jù)說,這是他一生中最為高興的一件事兒。因為張曜對讀書這事兒充滿了敬畏,因此,他對他的擅長文辭的夫人充滿了別樣的愛戀,簡直是愛到了骨頭里。晚年,張曜在山東任巡撫期間,經常對他的屬下說起他夫人的才識,一說起便會喋喋不休,還半開玩笑地問他的屬下:“你們怕老婆嗎?”有人就說:“不怕?!睆堦拙鸵槐菊浀卣f他:“你膽子好大,老婆你都不怕?!边€曾對人這樣說,把夫人當自己的老師,白天對夫人執(zhí)弟子禮,其中的樂趣,確實是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地方??!因為張曜特別愛讀書,死后皇帝便給了他一個謚號“勤果”。張曜以妻為師,以及“懼內”之事,流傳甚廣。一九五二年,毛澤東在濟南游大明湖時,見有張曜祠,還對陪同者說起張曜怕婆子的故事呢。像張曜那樣文武雙全,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現(xiàn)代人每天都在忙碌中,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忙著糊口,甚至忙著游戲,忙著娛樂……豈不知,如果總是不讀書或讀書甚少,再忙碌也是很難過上有花有香、有燈有光、有火有焰、有滋有味、有情有調的生活的。問題的癥結在于你是不是忙得不對頭。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忙得不對頭的。他們壓根兒不知,要想活得有質量,就必須有眼光。而眼光,是在讀書的過程中慢慢地培育出來的。沒有眼光,無論你多么勤勞,也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本。實踐早就已經反復地證明了“磨刀不誤砍柴工”之說。很顯然讀書的過程,便是磨刀的過程。也許你也已經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讀書人,沒有一個是活得很差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是備足了能量的。只要把他們的能量一一釋放出來,他們就會不斷地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傊x書人的生活是不可能會幾十年不變的,而不讀書的人,幾十年不變的卻大有人在。
書中的蘊含不能不知。而要悉知就必須走近它、靠近它、貼近它,讓它把它的神韻不斷地傳遞給我們,貫穿我們的生命中、一生中。如此我們便是有貴人、有靠山、有庇護、有保障的人了。我們的心,也便不再荒涼不再饑荒了。
每天都是讀書日,每天都在校正中或調整中,便會避免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人這一生,只有三萬來天,彎路是走不起的。即使走得起,走多了也會疲憊不堪,最終對未來徹底地失去了信心。
如果你想遠離窮困、告別平庸的話,就沒有理由不讀書。書讀得越多人就越是有涵養(yǎng)、有素質、有品位、有境界、有指望。不讀書,基本上是沒有什么指望的。
清代藏書家童銓的“靈魂欲化莊周蝶,只愛書香不愛花”,我是非常喜歡的。喜歡的原因,自然是它進一步地突顯了我的沒有理由不愛書,沒有理由不讀書的生命理念。這個理念,任何時候都是一個黃金理念。
【作者簡介】譚延桐,山東淄博人,畢業(yè)于山東大學中文系,著名學者、作家、音樂家、書畫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的著作共十九部,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法、德、意、俄等多種文字。曾獲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等頒發(fā)的文學獎和音樂獎二百余項,曾被評選為中國桂冠詩人、中國當代散文十家等。
責任編輯""練彩利
特邀編輯""張""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