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諸多的文化門類中獨樹一幟。從人類歷史中唯一有著近萬年從未斷流的文明長河中孕育而生的中國古樂,可謂博大精深、淵源有自。無論是傳統(tǒng)樂器的“金石之聲”,還是“情動于中,故形于聲”的民歌戲曲,抑或對鄰國音樂文化影響深遠的樂譜、樂律、樂制,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從不同角度展現著浩如煙海、橫無際涯的中國古樂獨有的禮樂精神。中國古樂不僅能夠不斷吐故納新、表現出無比堅韌的生命力,更傳承著許多既符合中華民族歷史實踐又符合當前和未來文化發(fā)展需求的寶貴內涵: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的執(zhí)政觀;天人合一、厚德載物的文化觀;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價值觀。時至今日,以古為鑒,在追溯音樂歷史的發(fā)展脈絡中感受中華文明的精粹和時代表達意義重大。
懷抱著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宗教音樂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與推廣的初心使命,著名音樂學家田青先生撰寫的《中國古代音樂史話》(下文簡稱《史話》)一書于2024年4月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再版。作者將多年來對中國古樂的探索研究與思考感悟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敘述風格淺淺道來,配以珍貴的史料文獻和曲例音響,循著貫穿古今的歷史脈絡,承著以人為本的哲學理念,秉著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的時代精神,帶領讀者考鏡國樂源流,追尋音樂背后的民族文化,聽懂樂聲中賡續(xù)千年的中華文明。正如音樂學家蕭梅所言:“讀懂了中國音樂史,也就讀懂了中國。”
作為一部音樂史學論著,《史話》無疑有著完備宏大的成書體例、豐富全面的史料占有和嚴謹詳實的辨析考證。雖然作者自稱該著作為“小書”,但在20世紀80年代之初,音樂史學界具有標桿性意義的巨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尚未正式出版,其他同類研究尚未成書,《史話》的問世之于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和價值。在歷經40余年沉淀后的再版,依然被學界評為一部“大家”寫的“小書”,能夠令讀者沉浸式體驗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魅力。音樂學家劉再生稱其為“一部有智慧、有深度、長知識,娓娓道來,常讀常新,高度濃縮的音樂史學讀物”。
《史話》以大量詳實的史料作為音樂史撰寫的基礎。這些史料在時間跨度上涵蓋了從遠古、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明清的古代文獻范疇,內容包括以歷代官書正史為主的呂不韋之《呂氏春秋》、趙曄之《吳越春秋》、左丘明之《左傳》、司馬遷之《史記》、房玄齡之《晉書》、李延壽之《南史》、魏徵之《隋書》、劉昫之《舊唐書》、宋祁之《新唐書》等;涉及樂事、樂制、樂律、樂評、樂學、樂歌、樂器、樂舞等古籍主要以荀子之《荀子·樂論》、段安節(jié)之《樂府雜錄》、陳旸之《樂書》、朱載堉之《樂律全書》、虞世南之《北堂書鈔》、歐陽詢等之《藝文類聚》為主,以及以《禮記》《易經》《詩經》《論語》等為主的文學資料。
為了探求樂史貫通,書中不僅注重對上述“有文之史”的挖掘和詮釋,還甄選別具匠心的歷史繪畫、浮雕、出土文物及古譜等“有形之史”為實證,如《文姬歸漢圖》《清明上河圖》、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編磬》《排簫》《建鼓復原圖》、南朝畫像磚《竹林七賢圖》,以及《神奇秘譜》中的《廣陵散》和《敦煌卷子》中的《琵琶譜》,等等。通過運用圖像與文獻資料相結合的方法,將“有形之史”與“有文之史”相互印證,為中國古樂的漸次彰顯奠定鳥瞰的宏觀把握基礎。
如果說《史話》一書中宏富的史料是其給予讀者的突出印象,那么在成書布局和行文邏輯上的從總到分、逐層推衍則是其另一亮點。相較于中國音樂史常見的政治史分期、文化史分期、文化地理分期三種歷史分期,《史話》雖仍以朝代更替作為樂史發(fā)展的線索,但并未局限于學術研究的既定框架,而是將遠古至明清的樂人、樂事、樂器、樂曲、樂舞、樂論等融為一體,通過系統(tǒng)的梳理和考證,從歷史的維度歸納音樂流動的蹤跡、鉤沉歷史發(fā)展的腳步。全書共分八章,即“原始林莽中的歌聲”“飄著白骨的河道”“星空燦爛”“寬闊的河流”“百川入?!薄按罄颂咸稀薄安噬睦嘶ā薄熬蘖魍褶D”,通過每章標題即可清晰一覽以古樂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在歷代傳承和多民族文化交融交織的時間長河中呈現的規(guī)律性。
在微觀的內容闡釋上,《史話》進行了邏輯性和條理性的展開,不僅有對音樂本體的分析,還強調在更寬泛的歷史沉淀、文化語境和社會結構中解讀音樂的發(fā)展及演變。一方面,盡可能地使用優(yōu)美生動、充滿詩意的文字表達,從音樂的形態(tài)特征和感性體驗角度向讀者介紹不同時期音樂的風格特點、表現方式、演繹內容等;另一方面,通過神秘的民間傳說、凄美浪漫的文學作品、振奮人心的歷史事件、情感真實飽滿的人物傳記等,把音樂與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哲學觀念、審美意識、風俗禮儀活動等相聯(lián)系,帶領讀者在歷史與人文交織的時空脈絡中,全方位了解音樂在不同語境下的文化功能和隱喻內涵,通過古樂的時代變遷精微深入地勾勒中華民族萬年文明的流變。
拋棄假象,追求真實,是檢驗史學研究之本質。有學者曾言:“歷史是事實,不是想象;歷史是關于國家、民族以至人類社會發(fā)展大勢及一般規(guī)律的事實與確證,而非碎片化的個人經歷和記憶?!睂σ魳肥穼W研究者來說,其歷史書寫需以“史真”為基本標準,要能夠客觀科學地描述和闡釋音樂的歷史,通過思辨記錄歷史的音樂事象來探尋音樂發(fā)展的歷史真實,揭示音樂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為人類提供中國音樂歷史經驗借鑒。由于人們對歷史認知的不同,史學家的史學觀念和研究理念也受到不同時期史學派別的影響,以求真的態(tài)度、思辨的思維和批判的意識審視已有及新誕生的史料,才能盡量做到反映歷史的本真。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始于葉伯和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受西方科學觀念的影響,20世紀上半葉我國音樂史家開始重視音樂的社會價值和教化功用,以期通過音樂的改進來達到移風易俗的社會目的。新中國成立后唯物史觀成為該時期的治史觀念,在以“音樂為中心”的研究思維觀念體現下,音樂史研究既重視從民間音樂和考古發(fā)現中挖掘新材料,也強調人民群眾的音樂創(chuàng)作在歷史中的地位和影響。進入80年代,田青受到音樂史學多元化思潮的沁潤,一方面綜合音樂史學與哲學、美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經驗和知識,運用“去偽存真”“抽絲剝繭”的方法,對古樂的相關事象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考證和嚴謹辨析;另一方面扎根沃土、深入民間,以求真求實的文化追問挖掘、搜集、整理了大量來自人民、來自土地的民族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遺存,以佐證其對史料的再思辨。
從成書于此時期的《史話》,可管窺作者對學界關于古樂歷史的正本清源。依據我國最早的樂器賈湖骨笛的出土,作者認為可考的中華文明起源可向前推進至八九千年前。被譽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鐘包含著相當于現代以C大調音階為基礎的全部十二音音列,且能奏出“一鐘雙音”,由此證明中國先秦時代已有多聲思維和先進的樂律體系,于是,作者提出“一切貶低、懷疑中國文化的論調……不攻自破”??鬃影选班嵭l(wèi)之音”視為“亡國之音”,書中認為這是一種誤解,“鄭衛(wèi)之音”是鄭國與衛(wèi)國的民間音樂,是在周列國的音樂中藝術性最強、感染力最大的一種。過去,常有人譏諷中國的傳統(tǒng)唱法“沒有理論”,甚至誣為“大本嗓”。面對質疑,田青引唐代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中的“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提出“氤氳”于古詩形容云氣古蕩的自然景色,此處指歌者“自然”“通暢”的氣息,說明祖先早在1000多年前已開始總結科學的發(fā)聲方法。
禮樂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顯現,其內容包含古代宗教、政治、倫理、制度、民俗、藝術等諸多方面,既彰顯著中國人獨有的人生智慧,又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文化理念?!抖Y記·樂記》有云:“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痹诠糯?,行“禮”定用“樂”,舉“樂”必以“禮”;“禮”中有“樂”,“樂”中有“禮”。一部中國古代音樂史實際上是沿著禮樂文化的脈絡,由中國禮制及與其相輔相成的樂制,在不斷演化中形成禮樂和俗樂兩大體系交織融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
雖說發(fā)端于先秦、成熟創(chuàng)立于西周的“禮樂制度”在戰(zhàn)國時期因“禮崩樂壞”而終結,但國家必有禮樂之觀念并未降解,并依附于禮樂和俗樂兩大文化體系延續(xù)千年。周代發(fā)明的“八音分類法”,將由編鐘和編磬組成的“金石之聲”定位最高貴的樂器,漢唐間依然延續(xù)該制度,將金石樂懸領銜的雅樂置于宮廷最高端,以國樂之基因意義而存在;周代將直接與“禮”聯(lián)系在一起的祭祀音樂和儀典音樂奉為雅樂,用于祭天地、祀考妣的雅樂便是誕生于中原的“六樂”或“六舞”,隋文帝依舊視雅樂為國樂,并將定律調譜器均為中原自產的國樂定為“華夏正聲”;清朝,國家禮制儀式用樂因雍正禁除樂籍而“文化下移”,國家禮樂民間為用,之后三百年間漸以“民間態(tài)”呈現于眾,延續(xù)數千載的禮樂觀念在當下則以非遺形態(tài)、小傳統(tǒng)方式活態(tài)存于鄉(xiāng)間。
音樂是人創(chuàng)造的,被賦予多種功能性意義,以至在為用過程中呈現出代表著“國家在場”的禮樂和對應著世俗人情的俗樂之分,并隨著社會變革而相互交融。《史話》一書以人為本,依據作者多年深耕于田野民間的經驗積累和為人民而寫作的時代擔當,從滿足人的審美、娛樂、教育等諸種精神文化需求和實現社會功用、實用功用的角度來解讀如百花園般多姿多彩的中國古樂,詮釋禮樂文化中蘊含的藏于天地萬物之中、人際交往之間、人格修養(yǎng)之內的精神內涵。
被譽為“圣人之器”的古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古琴藝術更是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驕傲與共同保護、傳承的文化遺產。田青曾為古琴藝術申報文本的撰寫和申報片的攝制、編輯工作做出重要的貢獻,對古琴藝術所反映的古人基本的自然觀、天地觀、價值觀有著深刻的理解,書中多處可見在不同朝代以古琴藝術承載的禮樂精神。如,通過描寫春秋戰(zhàn)國時期琴師伯牙與樵夫鐘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傳說和孔子學琴過程中對“道藝”精益求精的追求,刻畫出古代先人從音樂中悟出的敬已、敬人的儒家思想和注重在對音樂“道藝”的學習中修得人生“德行”的教育思想;擷取漢代文學寶庫中琴曲《胡笳十八拍》的第一段,用一位把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與兒子生離死別的悲痛融入音樂的母親形象,描繪音樂寄托的家國情懷;借用魏末亂世嵇康臨刑前彈奏《廣陵散》的悲壯之舉和對阮籍《酒狂》琴曲里跳蕩蹣跚的節(jié)奏、步履維艱的醉態(tài)音樂形象分析,來隱喻3000年來存在、興盛和受寵于中國士大夫階層和文人社會范圍內的古琴藝術所蘊藏的禮樂文化中不畏權貴、舍生赴義的思想觀念和精神氣節(jié)。
音樂是一種能夠超越種族和國家界限的藝術形式,一種跨越時間、空間阻隔而聯(lián)通精神世界的語言,一種傳承民族精神與時代風貌的文化承載物。在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歷史發(fā)展與現實生活中,音樂文化都起著滋養(yǎng)民族情感、培養(yǎng)民族審美情操的重要作用,它是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認同的根基。從延續(xù)數千年的中國古代音樂中汲取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征、精神脈絡,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古老韻律與當代風采,既是堅定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也是增強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在國際文化舞臺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正如田青所言:“多年來,我一直在為弘揚包括中國音樂在內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努力……我始終堅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p>
今天的中國正處于一個崛起騰飛的時代,中華優(yōu)秀民族音樂以其妙不可言的旋律和耐人尋味的意蘊匯成了一條永遠流淌不息、閃閃發(fā)光的藝術長河,對引領和滋潤中國人的精神境界與思想情操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力量。讓我們一起走進田青的《史話》,傾聽激蕩靈魂的華夏樂章,感悟古樂文脈傳承的禮樂精神,讓豐富多彩的中華優(yōu)秀民族音樂匯聚起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奏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凱歌。
(摘自9月16日《光明日報》,本文圖片均選自《中國古代音樂史話》。作者為信陽師范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教師)
■ 本欄編輯 朱湘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