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炳靈寺圣地圖》的文本與圖像研究

      2024-12-24 00:00:00那尕才讓
      敦煌研究 2024年6期

      內(nèi)容摘要:《炳靈寺圣地圖》為藏傳佛教圣跡圖的典型代表,圖像下方的26行藏文題跋對探究炳靈寺早期建筑形制以及彌勒信仰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進一步探究此題跋,認為題跋中的“絨臥夏仲”(Rongpozhabsdrung)是16—17世紀藏傳佛教著名的上師,即第三世格爾德·丹巴繞杰(Kirtiskuphrenggsum pa bstan pa rabrgyas),并基于此分析了“貢嘎名氏”(Kun dga’iming can)的身份、活動以及他對炳靈寺彌勒大佛的修復(fù)狀況。

      關(guān)鍵詞:炳靈寺圣地圖;格爾德·丹巴繞杰;彌勒大佛;圣地信仰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6-0105-09

      A Textual and Iconographical Study on the Map of Sacred Sites

      at the Binglingsi Grottoes

      NAMKHA Tsering

      (Art College of Xizang University, Lhasa 850000, Tibet)

      Abstract:The 26-line Tibetan inscription below an image in the Map of Sacred Sites at the Binglingsi Grottoes, which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Tibetan Buddhist maps of sacred sites, is of great academic value for exploring the early architectural forms of the Binglingsi cave temples, as well as Buddhist worship of Maitreya. Based on previous academic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tscript of the map document, and concludes that the name“Rong bozhabsdrung” that appears in the text refers to the famous Tibetan Buddhist master Kirti scuphrenggsum pa bstan pa rabrgyas who was active in the 16th-17th centuries. In addition, the paper conduct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identity and activities of the“Kun dga” and his restoration of the large Maitreya Buddha statue at the Binglingsi Grottoes.

      Keywords:Map of Sacred Sites at the Binglingsi Grottoes; Kirti bstan pa rabrgyas; large statue of Maitreya Buddha; faith in sacred sites

      一 《炳靈寺圣地圖》及其藏文題跋

      1953年,《文物參考資料》第1期刊發(fā)了炳靈寺石窟勘察團第一次勘察報告《炳錄寺石窟勘察團工作日記》,首次披露了炳靈寺所藏布畫《炳靈寺圣地圖》,遺憾的是,圖像現(xiàn)狀及內(nèi)容不詳。1988年,《甘肅文史》刊出三篇與此圣地圖有關(guān)的文章{1}。其中藏學(xué)家王沂暖先生將《炳靈寺圣地圖》中前人所輯錄的藏文題跋翻譯為漢文{2},隨后發(fā)表了《彌勒炳靈寺圣地圖》[1]。另兩篇文章分別對該圖像內(nèi)容展開了辨識與解讀[1]55-56,57-59,前者除強調(diào)藏文題跋的重要性外{3},并未過多涉及藏文題跋所反映的重要歷史線索。

      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對該圣地圖下方藏文題跋所涉歷史人物身份以及炳靈寺彌勒大佛的修復(fù)歷史等問題,再作進一步探究。

      《炳靈寺圣地圖》現(xiàn)藏于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畫面以淡墨山水畫描繪出炳靈寺圣地狀貌(圖1)??v觀全幅,諸多建筑繪于山水之中,其建筑形制多樣,有佛殿、樓閣、棧道等。畫面左側(cè)有漢文落款:“歲次庚午年,自我云游以來,立于西邊,季秋月內(nèi),玄門二人衛(wèi)余,此是貧道金山姓泒寫意。”落款處蓋印章二方,分別為朱印“道統(tǒng)上真”和墨印“臣徐振術(shù)”(圖2)。

      圣地圖正上方為藏文標題“Byamspa 'bum glinggigansbkod”,可譯作“炳靈寺圣地圖”,點明畫面主旨。更為重要的是在畫面右下方用藏文烏堅(dbu can){4}手寫體題有26行題跋,其字跡、文法、縮略法等皆為藏文傳統(tǒng)文本的書寫特征。題跋分正文和跋文兩部分,兩者書寫格式及字體大小略有差異,正文字體端正,書寫格式整體呈傳統(tǒng)的格律詩形式,而跋文內(nèi)容較為隨意,且字體相比正文較小。

      正文的第一部分為炳靈寺圣地志(末尾提到作者法名及撰寫年代),第二部分記載了名為“貢嘎”的僧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曾對炳靈寺彌勒大佛進行修復(fù),第三部分詳述了彌勒凈土以及功德回向等內(nèi)容。以下?lián)皲浥c本研究主題相關(guān)的題跋作為探究對象。

      二 藏文題跋所涉歷史人物

      (一)題跋者身份

      《炳靈寺圣地圖》左下方藏文題跋中涉及題跋者和炳靈寺彌勒大佛修葺者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如下:

      zhes 'di ni nag tsho lo tsatshba'iskyesm-

      tha'sharbtsun pa 'gromgonsngasrgyasgnyis pa rongpozhabsdrunggisbyams pa 'bum glinggig-

      ansbshadmdorbsdus pa 'di ni'grobasemscan th-

      amscad kyisbsodnamsbsagsp'izhinggimchogtu-

      dge'dun pa rnamskyis yang yangbskulba'ingo-

      rbsklbarta'i lo nag pa zlaba'idmarngo'itshes 3 glangginyi ma//bur bu tar ba//skarma mag//

      13 'char ba'inyinrnamrgyalglingdu sbyarba'o//{1}

      譯文:

      此乃納措譯師的轉(zhuǎn)世者夏尊——第二救主佛絨臥夏仲,以炳靈寺圣地志略為一切眾生福田,在眾僧屢次勸導(dǎo)下于劫數(shù)馬年三月十八日完成于南杰林。

      題跋中“此乃納措譯師的轉(zhuǎn)世者夏尊——第二救主佛絨臥夏仲”(圖3)之“夏仲”(Zhabsdrung),多見于藏傳佛教的高僧法名,意為長居于上師門下的親傳弟子。而“絨臥”(Rongpo)指一世格爾德絨臥·加那巴(Rongpoljags nag pa)的出生地,即四川“嘉絨”(rGyalrong)地區(qū),故歷代格爾德活佛俗有“絨臥·加那巴”之稱[2]。從所處時代與活動地域來看,此處的“絨臥夏仲”,一般是指活躍于16—17世紀安多地區(qū)的著名高僧三世格爾德·丹巴繞杰(Kirtiskuphrenggsum pa bstan pa rab rgyas,1564—1643),這與題跋中“東方嘉姆絨”[3]之轉(zhuǎn)世源流關(guān)系的“夏尊者”相呼應(yīng)。

      除 “絨臥夏仲”(Rongpozhabsdrung)這一法名之外,文中還明確提到他為“納措譯師的轉(zhuǎn)世者”。據(jù)八世格爾德·洛桑臣勒丹巴加措(Kirtiskuphrengbrgyad pa blobzang 'phrinlasbstanpa

      rgyamtsho,1849—1905)所著《絨臥大智者源流祈?!ぐ咨徝铘N》記載,歷代格爾德源流系統(tǒng)中的納措譯師均被追認為最重要的轉(zhuǎn)世之尊,并將納措譯師歸為52位格爾德源流大師中的第35位上師[2]13。值得一提的是,五世格爾德·洛桑丹白堅參(Kirtiskuphrenglngapa blobzangbstanpa'irgylmts-

      han,1712—1771)據(jù)三世格爾德的相關(guān)遺著,于18世紀中葉撰寫的《明法成就者洛桑丹巴饒杰密傳·日輪之王》[2]196-197,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格爾德·丹巴繞杰最為翔實的傳記之一。傳記在探討其轉(zhuǎn)世源流時提道:“納措譯師與他(格爾德·丹巴饒杰)如同父子一般,其事跡甚深亦隨和。”[2]233此為目前所見最早論及格爾德·丹巴饒杰為“納措譯師轉(zhuǎn)世者”的文獻。除這一密傳之外,該作者于1742年完成的《亂世解脫眾生者絨臥大智者傳·如意藤》{2}更確切地記載了三世格爾德曾于1602年到訪過炳靈寺[2]172。書中另載:“他通過神通登上了隱居空行及唯有飛禽穿越的峰頂,在此插經(jīng)幡并踏下足印,將萬物鬼神制服并進行禳解。在炳靈寺指認了不空■索觀音之法門,由此經(jīng)漢地前往塔爾寺。”[2]173這一事跡竟與《炳靈寺圣地圖》中的部分藏文題跋相互對應(yīng)。

      圍繞圣地志作者身份的探究,成書于19世紀的《安多政教史》指出:“圣地之贊頌由格爾德·丹巴饒杰于馬年在南杰林所撰寫等,得見目錄(志)三章節(jié)?!保?]書中提到的“圣地之贊頌”,從撰寫時間、地點到章節(jié)的劃分,都與《炳靈寺圣地圖》中的部分藏文題跋如出一轍。那么,此處的“圣地贊頌”應(yīng)為前文所探討的“炳靈寺圣地志”,作者為格爾德·丹巴饒杰。其次,據(jù)現(xiàn)存五世格爾德文集目錄發(fā)現(xiàn),他亦著有《炳靈寺圣地志·如意樹》一文{1},其跋文的參考文獻涉及三世格爾德的炳靈寺圣地志{2}。

      通過對以上文獻的梳理,可以認定跋文中的“夏尊者絨臥夏仲”即明代活躍于甘、青、川地區(qū)且聲名遠揚的絨欽·加那巴格爾德·丹巴饒杰。而關(guān)于格爾德·丹巴饒杰的記載,藏文史書中普遍認為他三次遠赴衛(wèi)藏并拜見了五世達賴喇嘛和四世班禪,但目前除《五世達賴喇嘛自傳》中曾提到三世格爾德于1630年前來拜見五世達賴喇嘛{3}以及格爾德圓寂后的第三年五世達賴喇嘛為其撰寫祝壽詞外{4},并未找到可靠的史料證明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5}。此外,藏文文獻記載明崇禎皇帝(1611—1644)為三世格爾德封賜名號及印章[4]717,但在《明史》中除“烏斯藏入貢”[7]等外,尚未找到更加確切的史料佐證。

      (二)彌勒大佛修復(fù)者身份

      藏文文獻中對炳靈寺及其彌勒大佛的歷史記載,一般會提到兩位人物及相關(guān)貢獻,第一位為貢孜楚杰或貢孜神匠[6],目前學(xué)界對其身份眾說紛紜[7],本文在此不予詳論;另一位則是該圣跡圖題跋后方所提到的“貢嘎名氏”(Kun dga'iming can),此人與炳靈寺彌勒大佛的修復(fù)歷史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具體內(nèi)容如下:

      mgonde'iskugzugsngomtsharrmadbyung

      'di//sprulba'ibzoboslegs par bsgrubspa'i 'phro//

      lhag ma lusrnams rang gisskal nus byas//gtsug tor 'od ldanmthongba don ldan dang//bgrasyasdbuskra bungbaltar nag sogs//rang gisgribgnyis bag chags bag phyir dang//skalbzangthar 'dodgzhan la phan don du//kun dga'iming can 15 lhagbsam dag pas bsgrubs//{6}

      譯文:

      救主稀世之佛像,乃化身工匠所造,剩未竣處我竭力。頂髻之光見即益,黑發(fā)猶如紋瓦石,為凈自身二障習(xí),為利良緣系他者,貢嘎名氏衷所為。

      此處“貢嘎名氏”為彌勒大佛裝飾頂髻之事,不但與藏文文獻《安多政教史》的記載如出一轍,且與大佛考古調(diào)查所獲信息有著驚人的相似性{7}。所以,有必要細致梳理“貢嘎名氏”的身份信息,進而找出他在炳靈寺活動的大致年代。

      據(jù)松巴益西班覺(Sum pa ye shesdpal'byor,

      1704—1788)的自傳記載,名為貢嘎南瑟(Kundg-

      a'rnamsras)的僧人曾受班禪曲堅(Pan chenchosrgyan)的旨意前來炳靈寺并供奉擦擦30萬堆于彌勒大佛之首[8]。可見此人與班禪曲堅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這不僅能大致確定貢嘎南瑟的生活年代,還印證了他修復(fù)彌勒大佛頂髻的事跡。另外,土觀·洛桑曲吉尼瑪(Thu'ubkwanblobzangchoskyinyima,1737—1802)所撰《佑寧寺志》亦有相關(guān)記載:

      mkhanponyergsum pa blobzangbstan pa choskyinyi ma ni/sku'iskyebasnga ma panchen ye shesrtsemo'iskye bar grags pa gtsangrta nag pa kun dga' rnamsraszhesbyaba/ bkrashislhunpormkhas par sbyangsshingthams cad mkhyen pa blobzangchoskyirgyalmtshangyidngos slob tugyur/panchenrinpoche'i lung bstanltarmdosmad du byon/byams pa 'bum glinggibyamss-

      kuchenmo 'di sngamokongtse'idusbzhengspa'i

      bonlha yin 'dug pa la/bla ma 'dis gtsug tor sogsbsnannasbyamspa'isku'irnam par bsgyurt-

      egserchabgsol/[9]

      譯文:

      第二十三任堪布洛桑丹巴曲吉尼瑪被認為是由班禪益西澤莫轉(zhuǎn)世的藏達那巴·貢嘎南瑟。[他]在扎什倫布寺博學(xué)成才并成為一切智者洛桑曲吉堅參的徒弟,由班禪仁波切授記后[他]來到了朵美地區(qū)。炳靈寺彌勒大佛原為貢孜時期塑造的苯教像,由該喇嘛修飾頂髻等,并加持為彌勒佛。

      該文更詳細地記載了“貢嘎名氏”原為佑寧寺第二十三任堪布,法名為洛桑旦巴曲吉堅參(bLobzangbstanpa choskyirgyanmtshan)?!柏暩隆笔撬柏暩履仙钡暮喎Q。他曾在札什倫布寺師從四世班禪·洛桑曲堅(bLobzangchos rgyan,1570—1662),并遵從四世班禪的旨意來到炳靈寺弘傳佛法。

      由此可知,題記中的“貢嘎名氏”即17世紀之后活躍于后藏的達那巴·貢嘎南瑟(gTsangrta nag pa kun dga'rnamsras)。他在炳靈寺的活動時間正處在明代藏傳佛教格魯派在河西走廊的發(fā)展階段,這也與題跋中所記彌勒大佛修建史年代“明萬歷皇帝四十八年(1620)”{1}基本吻合。而且,因四世班禪在衛(wèi)藏地區(qū)的崇高地位,而其弟子貢嘎南瑟修復(fù)彌勒大佛的事跡,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故此,以下通過圖像與文本的互證,對炳靈寺彌勒大佛及其相關(guān)問題予以探討。

      三 《炳靈寺圣地圖》中的彌勒大佛

      及其相關(guān)問題

      炳靈寺為河湟地區(qū)的重要佛教圣地,自吐蕃贊普熱巴巾時期(815—838)已被納入吐蕃重要的佛寺之一{2},其后藏傳佛教噶舉派和薩迦派也活躍于此,現(xiàn)存石窟壁畫亦證實了該歷史[10]。尤其在后期的格魯派上師傳記中,多次提到炳靈寺為其朝圣的必經(jīng)之地,如三世達賴喇嘛(rGyaldbangskup-

      hrenggsumpa,1543—1588)[11]、三世格爾德(1564—

      1643)[2]172、夏·噶丹加措(Sharskalldanrgya mtsho,1607—1677){3}、松巴·益西班覺(1704—1788)[8]381、五世格爾德(1712—1771)[2]258-256、二世嘉央久美旺波(Kun mkyen'jigs med dbangpo,1728—1791)[12]、貢唐丹貝卓梅(Gung thangbstanpa'isgron me,

      1762—1823)[13]、智觀巴·貢卻乎丹巴饒吉(Brgdgon-

      pa dkonmchogbstan parab rgyas,1801—1866)[14]、才旦夏茸(Tshebrtanzhabs drung,1910—1984)[7]178-179等格魯派高僧大德均到訪過炳靈寺并頂禮彌勒大佛。同時,該藏文題跋中也將此地比擬為菩提迦耶道場{1}。故而,藏傳佛教對炳靈寺圣地信仰根深蒂固,尤其格魯派鼻祖宗喀巴大師往生于彌勒兜率天宮的信仰,更是深入此地[15],與炳靈寺唐代所造彌勒大佛的供養(yǎng)產(chǎn)生了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

      其次,《炳靈寺圣地圖》中部分藏文題跋述及《彌勒大佛史》(byams pa chenpo'i lo rgyus),有炳靈寺彌勒大佛修葺、裝藏圣物、《造像量度經(jīng)》、功德信仰等內(nèi)容,其中《造像量度經(jīng)》對彌勒大佛的圖像研究尤為關(guān)鍵:

      bcomldan 'das 'di'iskukhrubrgyad cu rtsab-

      rgyadkyisrid dang//zhabsmthilnas pus mo'i bar khrunyishurtsagnyis so//pus monaslteba'i bar khrunyishurtsagnyis so//ltebanasmgrinpa'i bar khrunyishurtsagnyis so//mgul dang dbu'ibrikhrunyergnyis so//dpungbagnyiskyi bar la khrunyerlnga'o//sgrogrus re rela'ngkhrulngalnga'o//snyanshalgnyis la khrubcubdun no//spy-

      an re re'idkyus la khrulngalnga'o//sminma'i bar khrulngalnga'o//sminphragla'ngkhrulngalnga'o//

      shingskyidkyus la khrubdun no//mchugnyis la khrubcu'o//ljagskyiskor la khrulnga'o//gtsug tor la khrulnga'o//zhalgyisgorgsergyi me long ltabu

      la khrunyerlnga'o//mgrinpa'ngkhrulnga'o//ph-

      yaggnyiskyidkyus la khrubzhibcuzhebzhi'o//{2}

      譯文:

      薄伽梵(世尊)彌勒佛像身高八十八肘,自足心至膝二十二肘,膝至肚臍間二十二肘,自臍至頸二十二肘,頸至首二十二肘。兩臂間寬二十五肘,兩鎖骨各間距五肘,雙耳間距七肘,兩眼各長五肘,兩眉各長五肘,兩眉間長五肘,鼻長有七肘,上下兩唇為十肘,舌周長五肘,頂髺高五肘,如金鏡之臉長二十五肘,頸周長五肘,兩臂各長四十四肘。

      西藏傳統(tǒng)造像量度因佛、菩薩、度母等不同尊格規(guī)定了其相應(yīng)的度量體系{3},在這種度量體系中分別以不同的度量術(shù)語來代表指定的度量單位。由此可知,該彌勒佛像度量比例以“肘長”為基本單位,22肘長為一個大單位,4個大單位構(gòu)成88肘高的彌勒佛像。1肘長等于24指寬,基本遵循西藏雕塑度量傳統(tǒng)中的比例規(guī)則。

      與此同時,堅貝卻吉旦增赤列(Chosrjebstan'dzin'phrinlas)于1830年撰寫的《世界廣說:大曕部洲廣說情器普明鏡》提到炳靈寺彌勒大佛高40丈[16],而松巴堪布則認為“上身摩崖鑿刻,下身砌石而成的大佛高有二十一丈”[17]。相比兩者的造像量度,后者更為客觀地描述了該大佛的基本面貌{4},亦側(cè)面反映了其在炳靈寺石窟中的顯著地位?!敦曁玫ぐ鬃棵纻鳌穭t記為:“膜拜炳靈寺施觸地、禪定印,倚座姿勢的彌勒大佛。其佛身上下對稱富有線條結(jié)構(gòu),可謂是神奇而雅致的。”[13]237該傳精確地描述了彌勒大佛的手印與坐姿,尤其對造像量度及其風(fēng)格做了高度的評價。

      此之,該藏文題跋指出名為“平措”(Phuntshogs)的信徒在彌勒大佛手上塑了珍寶缽{5},而這一事亦見載于松巴堪布的《教法史如意藤》。其中雖未提及“平措”之名,但對彌勒大佛手持佛缽及其供物等略有記述[17]670,另在五世格爾德傳記中亦提到佛缽內(nèi)供有法輪[2]258-256。遺憾的是,現(xiàn)存彌勒大佛右手已殘,無法確知早期持缽圖像(圖4),但該文獻從側(cè)面印證了藏文題跋的可信性。

      炳靈寺彌勒大佛左手結(jié)禪定印的圖像特征與文本中左手托缽的記載相對應(yīng)?,F(xiàn)存彌勒大佛手中持缽的造像極為罕見,目前僅見青?,敔柌厮拢╠margtsangbrag,白馬寺){1}所藏石雕佛像與炳靈寺彌勒大佛有共同之處,其倚座樣式及左手托缽等特征均具異曲同工之處(圖5)?,敔柌厮率穹鹣耠m下身殘損,難以準確判斷其造像年代與風(fēng)格[18],但整體呈漢地普遍流行的倚座下生彌勒佛無疑[19]。由此可見炳靈寺彌勒大佛所具有的獨特性與普遍性,其圖像形式甚至影響到河湟地區(qū)的藏傳佛教藝術(shù)。

      《炳靈寺圣地圖》中彌勒大佛及建筑基本位于畫面中央位置,大佛外建有九層樓閣,且在樓閣頂部左右設(shè)棧道可通往大佛兩側(cè)洞窟,今兩側(cè)洞窟分別編號為第169窟和第172窟(圖6)。與此相關(guān)的圖像也記錄了這一歷史面貌,如漢文題名為《冰(炳)靈勝景圖》的唐卡作品{2},將彌勒大佛及其雄偉而壯觀的九層樓閣置于畫面核心地位,周圍環(huán)繞佛殿建筑群,其繪畫形制與西藏傳統(tǒng)藝術(shù)中的圣跡圖基本一致。解讀勝景圖下方的藏文題跋可知,其內(nèi)容是節(jié)選《炳靈寺圣地圖》藏文題跋的{3},可見兩幅圖像在形式與內(nèi)容上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圖7)。實際上,炳靈寺樓閣面貌不僅見于以上圖像,早期相關(guān)文獻也有涉及。如北宋李遠所撰《青唐錄》載:“寺有大閣,附山七重,中有像,刻山為之,百余尺?!保?0]北宋時期炳靈寺大佛所建樓閣為七層,后來重修時將其改建為九層,并在圖像中得到證實。

      炳靈寺圣地志將樓閣稱為“宮殿”(pho br-

      ang){1},并圍繞中心宮殿描述炳靈寺的建筑布局。第司·桑杰加措(sdesridsangsrgyasrgya mtsho,1653—1705)《格魯派教法史·黃琉璃》提到“在炳靈寺塑有巨大彌勒像的佛殿前逐漸形成僧團,但不知為何人所建”[21]。若這番記載屬實,可推測炳靈寺彌勒大佛及其樓閣于17世紀尚未毀滅。遺憾的是,如今大佛周圍已不見《炳靈寺圣地圖》中所呈現(xiàn)的九層樓閣,僅存崖壁上千瘡百孔的樓閣殘留栿孔及修復(fù)痕跡(圖8)。炳靈寺彌勒大佛為唐代彌勒信仰的歷史產(chǎn)物,其造像樣式基本遵循漢地模式。隨著藏傳佛教在河西走廊的深入傳播,藏傳佛教格魯派對此大佛注入了彌勒凈土信仰內(nèi)核,促進了明代漢藏佛教藝術(shù)的進一步交流與交融。

      四 結(jié) 語

      通過文本與圖像的研究表明,《炳靈寺圣地圖》與藏傳佛教普遍流行的圣跡圖功能一致,其表現(xiàn)形式明顯受漢地山水畫的影響,呈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圣地圖像樣式。該圣地圖不僅是河西地區(qū)藏傳佛教對傳統(tǒng)圣跡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也是漢藏藝術(shù)相互借鑒與融合的重要體現(xiàn)。

      《炳靈寺圣地志》中的藏文跋文與三世格爾德·丹巴繞杰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其題跋中所記達那巴·貢嘎南瑟對彌勒大佛的修復(fù)歷史,不僅印證了明代格魯派在河西走廊的傳播與發(fā)展,并對藏傳佛教彌勒信仰與漢地彌勒大佛圖像之間的相互融合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附記:筆者在浙江大學(xué)訪學(xué)期間,漢藏佛教藝術(shù)研究中心王瑞雷研究員對本文寫作提供了寶貴意見并給予斧正,謹此致以謝忱。同時還要特別感謝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曹學(xué)文、劉虎林、王玲秀等前輩在筆者調(diào)查采集圖像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以及摯友英杰才讓對此次考察的贊助。

      參考文獻:

      [1]王沂暖. 彌勒炳靈寺圣地圖[J]. 甘肅文史,1988(3):59-

      61.

      [2]格爾德·洛桑丹白堅參. 歷世絨欽甲那巴格爾德傳:上冊(藏文)[M]. 拉薩: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07:145.

      [3]才讓太. “嘉絨”地名考釋[J]. 中國藏學(xué),2022(2):45.

      [4]智貢巴·貢去乎丹巴布饒杰. 安多政教史:(藏文)[M].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2:228.

      [5]顧祖成,王觀容. 明實錄藏族史料:第2集[M].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1261.

      [6]喀納譯師班覺加措. 喀納宗教源流(藏文)[M]. 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3:187.

      [7]才旦夏茸.才旦夏茸文集:第1冊(藏文)[M]. 北京:中國藏文化出版社,2007:381.

      [8]松巴益西班覺. 班智達松巴益西班覺的行為闡述耳聞之諦(藏文)[M]. 北京:中國藏文化出版社,2007:381.

      [9]土觀·洛桑曲吉尼瑪. 佑寧寺志(藏文)[M]. 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2:622.

      [10]那尕才讓. 炳靈寺藏傳佛教繪畫遺存探析[J]. 青海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藏文版),2021(2):91-105.

      [11]五世達賴喇嘛. 歷代達賴喇嘛傳記:一至四世達賴傳(藏文)[M]. 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2:622.

      [12]貢唐丹白卓美. 二世嘉央活佛傳(藏文)[M].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7:237.

      [13]阿芒·班智達. 貢堂丹白卓美傳(藏文)[M].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7:237.

      [14]智觀巴·貢卻乎丹巴饒吉. 安多政教史(上冊)[M]. 吳均,毛繼祖,馬世林,譯.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351-353.

      [15]趙媛:炳靈寺第70窟南壁所見番僧身份考[J]. 中國藏學(xué),2022(6):45-50.

      [16]堅貝卻吉旦增赤列.世界廣說:大曕部洲廣說情器普明鏡(藏文)[M]. 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2:207.

      [17]松巴益西班覺. 教法史如意藤(藏文)[M].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2:670.

      [18]許新國. 西陲之地與東西方文化[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12-118.

      [19]宮治昭. 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xué)[M]. 李萍,張清濤,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333-334.

      [20]青海省民委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規(guī)劃辦公室. 青海地方舊志五種[M].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9.

      [21]底司·桑潔加措. 格魯派教法史·黃琉璃(藏文)[M]. 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3:396-397.

      {1} 這三篇文章分別為王萬青《炳靈寺彌勒圣地圖釋析》、張玉如《〈炳靈寺圣地圖〉及其藏文題記》和王沂暖《彌勒炳靈寺圣地圖》,均刊載于1988年《甘肅文史》第3期。其后,1998年炳靈寺文物保管所編《炳靈寺石窟研究論文集》也收錄了這三篇文章。

      {2} 據(jù)傳《炳靈寺圣地圖》中的藏文早在1982年已由陳慶英先生對其前五行內(nèi)容有過翻譯,并經(jīng)王堯先生校對,題名為《炳靈寺大佛頌》。同年,炳靈寺僧人王紹德也對該題記做過全文翻譯,并將之題名為《炳靈寺圣地布局》。遺憾的是以上兩篇譯文筆者目前均未見到。其后,王紹德將抄錄的藏文題記提供給王沂暖先生,并由王沂暖先生譯為漢文。

      {3} 張玉如在《〈炳靈寺圣地圖〉及其藏文題記》中,根據(jù)其漢文落款內(nèi)容,判斷此畫由金山道人臨摹于民國十九年(1930)庚午年。

      {4} 目前藏文書體基本可分為烏堅和烏梅兩種,烏堅體在漢文語境中類似楷體,而烏梅體類似于漢文的行書。

      {1} 《炳靈寺圣地圖》藏文題記第12行文末至第13行原文轉(zhuǎn)寫。

      {2} 該傳記為五世格爾德·洛桑丹白堅參撰寫,內(nèi)容以歷世格爾德源流為對象,將《亂世解脫眾生者絨臥大智者傳·如意藤》之枝葉比作各轉(zhuǎn)世活佛的簡傳,其中三世格爾德·丹巴繞杰亦在此內(nèi)。

      {1} 參見五世格爾德·洛桑丹白堅參著《炳靈寺圣地志·如意樹》,《格爾德·洛桑丹白堅參文集》第1冊(藏文),格爾德圖書館(內(nèi)部資料),2012年,第310—316頁。

      {2} 格爾德寺編、五世格爾德·洛桑丹白堅參著《格爾德·洛桑丹白堅參文集》第1冊,格爾德寺圖書館(內(nèi)部資料),2012年,第361頁。

      {3} 參見五世達賴·阿旺洛桑加措《五世達賴喇嘛自傳·云裳》(第1冊,藏文木刻版),葉57a。

      {4} 參見五世達賴·阿旺洛桑加措《五世達賴文集》(藏文木刻版:Zha卷)發(fā)愿類(Ka),葉6a。

      {5} 據(jù)絨欽·加那巴傳記載,他先后三次遠赴衛(wèi)藏拜見五世達賴與四世班禪,但目前在《四世班禪自傳》中未找到有關(guān)線索,而且他第一次赴藏時(1590年)五世達賴尚未出生。故對此傳記內(nèi)容存疑。

      {6} 《炳靈寺圣地圖》藏文題記第14行文末至第15行原文。

      {7} 炳靈寺大佛頂髻嚴寶內(nèi)的裝藏依經(jīng)典儀軌,所裝物為法舍利藏。螺髻下面發(fā)現(xiàn)的麥粒與殘香亦應(yīng)為所裝五香和五谷寶藏中的殘余物。又此嚴寶為明代常見的尖頂造型,據(jù)此判斷明弘治重修大佛時還進行了隆重的裝藏儀式。參見石勁松、王鈴秀《炳靈寺第171窟唐代大佛史事鉤沉》,《敦煌研究》,2012年,第55—60頁。

      {1} 《炳靈寺圣地圖》藏文題記第13行原文為:“a sashashadangha//wan li rgyalpobzhibcurtsabrgyaddus//zlabal-

      ngaba'iyarngostsheslnga la//byams pa chenpo'i lo rgyusbrjod pa ni //”,可譯為:“阿薩薩哈薩哈達第(梵文持咒經(jīng)文),萬歷皇帝四十八年,五月初五之時,講述彌勒大佛史?!?/p>

      {2} 據(jù)《第吳教法史》載,炳靈寺為吐蕃贊普赤·熱巴巾時期的問修十二座寺院之一,詳見才讓《“炳靈寺”寺名來源考》,《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第三輯》,商務(wù)印書館,2019年,第29—35頁。

      {3} 參見久美·丹曲加措《手持蓮花噶丹加措上師源流之脈三密明燭》,藏文木刻版,葉89b。

      {1} 該藏文題記第11行文末原文轉(zhuǎn)寫:“gnaschenbyms pa 'baumglingzhes by ba//rdorjegdan dang mtshungs pa 'di la ni//?!?/p>

      {2} 該藏文題記第20—21行原文轉(zhuǎn)寫。

      {3} 如以佛為尊格的量度經(jīng)一般是以勝樂派主張的120指寬和時輪派為主張的125指寬為度量體系,這兩種量度體系所依據(jù)的文本是《吉祥勝樂根本續(xù)》與《時輪攝略經(jīng)》,前者記載佛像量度為120指寬,而后則為125指寬。兩種文本均收錄于藏文大藏經(jīng)《甘珠爾》中,第一部經(jīng)版本不同其經(jīng)目有所不同。詳見當(dāng)增扎西《佛像“縱廣相稱”的淵源及兩種造像量度探析——以藏文古籍為基礎(chǔ)》,《中國藏學(xué)》2020年第1期,第187—198頁。

      {4} 炳靈寺彌勒大佛科學(xué)測量數(shù)據(jù)為高27米,參考閻文儒、王萬青《炳靈寺石窟》,甘肅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17頁。

      {5} 該藏文題記第22行原文為:“drenmchogmnyam

      med maphammgonpo la//rinchenlas grub rmadbyungsnodmchog 'adi//phuntshogsming can lhagbsamsgrubspa'imthus// kun mkhyenrgyalba'ibstan pa rgyas par shog//?!毕嚓P(guān)文獻并未提到此人,有待進一步考究。

      {1} 瑪爾藏寺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的湟水北岸崖壁上,據(jù)《安多政教史》記載,瑪爾藏寺最初由拉欽貢巴饒塞修建。此像為泥塑像,像內(nèi)藏有拉欽貢巴饒塞的靈骨,詳見智貢巴·貢去乎丹巴饒布杰《安多政教史》(藏文),甘肅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54頁。

      {2} 據(jù)了解此幅唐卡于1999年發(fā)現(xiàn),現(xiàn)為炳靈寺附近私人收藏。

      {3} 該唐卡下方的5行藏文題記均節(jié)選自《炳靈寺圣地圖》的藏文題記,內(nèi)容完全一致。2021年炳靈寺文物保護與研究所副所長曹學(xué)文教授提供手抄題記,并告知此圖來源,謹致謝忱!

      {1} 該藏文題記第一部分內(nèi)容以“宮殿”為中心,闡釋了炳靈寺所有的歷史建筑及其宗教功能。

      收稿日期:2022-12-3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環(huán)喜馬拉雅藝術(shù)圖譜繪制”(19ZDA045)

      作者簡介:那尕才讓(1992—" ),男,甘肅省卓尼縣人,西藏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助教,主要從事西藏美術(shù)史、藏傳佛教圖像學(xué)、絲綢之路藝術(shù)等研究。

      兰州市| 全南县| 山西省| 合川市| 喜德县| 海兴县| 金塔县| 项城市| 威宁| 吉安市| 肥乡县| 曲阳县| 邯郸县| 广灵县| 新营市| 方正县| 诏安县| 东安县| 怀宁县| 龙门县| 漯河市| 永康市| 蒲江县| 稻城县| 陆良县| 林西县| 札达县| 儋州市| 寿宁县| 建宁县| 高安市| 繁昌县| 兴安盟| 富顺县| 元谋县| 鸡泽县| 石楼县| 桂东县| 襄垣县| 七台河市| 奎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