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悅己”之后,又一消費趨勢成為熱門話題——“娛己”。
不同于“悅己”的內(nèi)在感受追求,“娛己”更側重于外在活動和行為,它指通過各種方式來實現(xiàn)娛樂自我的目的,比如“報復性消費”“沖動購物”“暴飲暴食”……盡管二者都強調個人幸福感的重要性,但從字面不難辨其區(qū)別:“娛己”關注行為方式,“悅己”關注精神狀態(tài)。
在消費領域,“悅己經(jīng)濟”通常與美麗的服飾、時尚的搭配、精致的彩妝等有關,也包含瑜伽、徒步、旅行等能調整個人狀態(tài)、提供情感價值的活動。這些消費行為類似于一個復利效應顯著的“儲蓄賬戶”,隨著時間推移,收益也會逐漸增加。
相對而言,“娛己經(jīng)濟”更多關注宣泄壓力的即時性滿足,換言之,更多是一次性的消費行為。例如,從不做飯的小美跟風入手空氣炸鍋,用兩次后便將其束之高閣;初識騎行的小王受朋友的“裝備鄙視鏈”影響,選配了并不適合自己的高端改裝車;壓力很大的莉莉怒點七份甜品外送,卻因食量有限而未能享用;等等。
或許你還沒意識到,“娛己消費”正在我們生活中高頻發(fā)生。回想一下,自從擁有了一定的消費自主權,你便已在心中設置好了預算分配方案,你將可支配資金劃分到不同項目里,并據(jù)此做出消費決策。衣食住行等基本支出沒什么波動空間,但你通常為省幾元錢、幾角錢而深思熟慮。對于“娛己”類的非必要開銷,你卻時常表現(xiàn)得過于慷慨,比如跟朋友小聚時昂貴的下午茶、出門在外臨時租借的充電寶。
一段時間過去后,你翻看自己的賬單,突然發(fā)現(xiàn)腦海中那些“靈光乍現(xiàn)”與“不假思索”的瞬間,往往是你敲定大多數(shù)消費決策的關鍵時刻。例如,疑似某明星同款的古董CCD相機(采用電荷耦合器件作為圖像傳感器的相機)、某冷門動漫角色的“粉絲”自制周邊(動漫、游戲等亞文化的相關產(chǎn)品)、短視頻刷到小說推文后跳轉支付的“某平臺訂閱會員”。
與此同時,你不加控制的“小額非必要開銷”,最終導致了巨大的財務問題?!案顿M會員30元每月自動續(xù)費”“充電寶忘記歸還,99元買下”,你突然意識到自己余額告急,但已分不清到底誰才是那“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將生活中的這些“娛己碎片”串聯(lián)起來,你驟然意識到這都是消費主義陷阱的一部分。你的預算分配方案在行為經(jīng)濟學中被稱為“心理賬戶”,商家正是利用它來誘導你做出非理性的消費決策。你的“靈光乍現(xiàn)”與“不假思索”在經(jīng)濟學中與“帕累托法則”相聯(lián)系,大約20%的消費決策指向了你日常消費中80%的開銷,這是很難被打破的“二八定律”。而那些為“破產(chǎn)危機”埋下隱患的“小額非必要開銷”,則是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你的消費習慣。
研究這些現(xiàn)象并不是要杜絕“娛己消費”,而是要認識到,恰恰是那些非理性決策瞬間構成了我們多元化的生活。在經(jīng)濟學中,“經(jīng)濟人假設”是研究的最基本假設,在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人”的前提下,我們得以推開認識世界的“大門”。但你要知道,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推開這扇“大門”后,“理性”與“非理性”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選擇權始終在我們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