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jīng)常光臨的那家報刊亭今年30歲了。它的主人叫祥子,因幼時患小兒麻痹癥導致走路一瘸一拐,加之家境貧寒,祥子還沒讀完高中就輟學打工了。他糊過紙盒,挑過醬菜,賣過冰棍……直到1994年在朋友的幫助下,于師大附近支撐起了這個小小的報刊亭。
那時的報刊業(yè)十分繁榮,哈爾濱大街小巷的報刊亭有二百多家。祥子的報刊亭位置好,人又勤快能干、待人熱情,每天忙忙碌碌,收入也不錯,臉上整日漾著掩不住的笑容。
初次見到祥子時,我見他正拄著單拐,取刊、收款、解答顧客咨詢的問題,忙得汗津津的,于是打趣說:“你生意這么好,得趕緊找個幫工了?!?/p>
他呵呵地笑答:“我能忙過來。這么多人喜歡讀書看報,忙點累點心里也美著呢。”
知道他賣的雜志里有我寫的文章后,祥子滿是崇拜,說自己非常喜歡讀這些文章,想著有朝一日也能發(fā)表一篇,希望我給他提些指導意見。
一個月后再去祥子的報刊亭,他果真拿出一篇剛寫的文章給我看。我真誠地鼓勵他:“希望有一天,在你的報刊亭里看到有你文章的報刊?!蔽铱吹较樽友劬镩W動著歡喜的光。
轉年,祥子的報刊亭里多了一個文靜的女孩,是他的女朋友。祥子告訴我,女孩的家境也不好,他倆是因為喜歡讀書和寫作走到一起的。還說,他們守著小小的報刊亭,就像守著一個溫馨的小家。
不久祥子和那女孩就結了婚,并有了一個乖巧的女兒。他的文章和妻子的詩歌也發(fā)表了,并真的出現(xiàn)在了他們相守的小報刊亭里。那幾年,一有空閑我就會去祥子的報刊亭看看、翻翻,挑選些報刊帶回家。有時路過,也不買什么,只跟祥子聊聊天:時代的潮起潮落,生活的苦辣酸甜……話題散亂而隨意,常有來買報刊的顧客插話參聊。
后來,報刊市場漸漸蕭條下來,當年暢銷的一些紙媒也停辦了,街上許多報刊亭陸續(xù)關停。想靠著報刊亭給女兒提供好點的生活條件已經(jīng)辦不到,祥子的妻子便出去打零工,留下祥子獨守著報刊亭。顧客寥寥無幾,所賣的報刊品種也越來越少,一個月的銷量還趕不上當年半天的。于是祥子動了腦筋,搞起了“多種經(jīng)營”,小小的亭子里也賣起了烤腸、飲料、餐巾紙、雨傘甚至兒童玩具……但生意仍然慘淡。
有一次他跟我感嘆:“人們現(xiàn)在都用手機閱讀,留戀紙質(zhì)讀物的讀者越來越少,報刊營銷的黃金季節(jié)過去了?!蔽也恢涝撛鯓影参肯樽樱驗槲伊私馑麑罂つ欠萏厥獾母星椤藢崒嵲谠诘慕?jīng)濟支持,它還給了他一個幸福的家庭,幫他圓了發(fā)表文章的夢,熏陶了女兒從小愛讀書的好習慣。
一個秋日,祥子的報刊亭來了一位老記者,送了他幾張老照片。祥子從照片上那簇擁在報刊亭前的眾人里認出了當年的我,趕緊打電話叫我過去。
那天,我們兩個見證了報刊亭榮衰、已不再年輕的男人,仔細辨認著照片上那些色彩繽紛的雜志封面,就像端詳一個個不知何時已遠去的老友……往事不邀而至,眼角陡然一熱———那些回不去的時光,只能深藏心中了。
周末出來散步,我在四周林立的高樓街角,看見了一個貼著轉讓啟事的報刊亭,一邊慨嘆它生不逢時,一邊猜想它曾經(jīng)的故事,不知不覺又走到了祥子的那個小報刊亭前。令人欣慰的是,祥子告訴我,他的女兒剛剛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的博士生。我們兩個人坐在他的報刊亭前,開始爭搶著憶往昔———那些與報刊亭有關的人和事,連同一些瑣碎的細節(jié),都清晰地再現(xiàn)眼前……我倆不約而同地感嘆:必須感謝報刊亭,它讓我們相識、相知,而且不管世事如何變遷,都有美好值得銘記。
(源自“半月談”)
責編:彭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