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有時需要經過生命經驗的處理,才能真正被理解。
在細讀《喧嘩與騷動》時,作家提到,兒子在父親的墓地邊“突然覺得好玩,便決心在附近逛一會兒”。我的一位學生表示不能理解這種心情,哪怕父子感情再不好,在那個嚴肅的時刻,他也應該全神貫注于生死大事,除非作者就是要表現(xiàn)兒子毫無心肝。直到后來,她跟我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她與室友養(yǎng)了好幾年的貓突然得了貓瘟,被抱到寵物醫(yī)院時已經奄奄一息。兩個姑娘在醫(yī)院里哭到沒有力氣,只好把貓抱回。整夜,貓一直在哀號,可能是因為“眼淚都哭干了”,姑娘們無法徹底沉浸在悲傷里,時不時竟還聊起了最近發(fā)生的一些愉快的事情。有時候,因為貓的叫聲太煩人,她們還會抱怨兩句,覺得睡眠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聊天閑扯和抱怨就像忍不住開的小差,溜進了這個死亡之夜。第二天,貓終于身子一挺,排出一些糞便后死了,糞便溫熱,身體僵硬,粉紅色的肉墊全都變成了黃色的。
在她不可自抑的分心時刻,她突然理解了那個兒子的態(tài)度:沒有人能持續(xù)不斷地沉浸在一種高強度的痛苦之中。文學說的是真的。
(青 江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與達洛維夫人共度一天》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