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出生于青島,土生土長的青島人,對于中山公園后門的小西湖,應(yīng)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
小西湖的美是長在記憶里的。從我記事第一次見到她,直到今日,就一直都在我心里,每每提起都是親切美好的。在兒時的記憶中,小西湖很大很大,湖水清澈美麗,荷花碧水出芙蓉,游人亭閣倚朱欄,木棧悠閑信步,很受國內(nèi)外游人喜愛。它的水是碧綠的,水面上的荷花是連成片的,有紅色、粉色、白色,純潔而美麗。深綠色的荷葉,像極了過去的銅錢,一片疊著一片。
透過水面仔細往深處看,有很多草魚、金魚和小蝌蚪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在兒時的我看來,魚兒的世界很大很大,可以盡情無憂無慮地撒歡,想去哪就去哪。六角飛檐涼亭和木棧道點綴在湖心,別致而有韻味,給小西湖增添了立體的美感,配上湖邊迎風(fēng)擺動的垂柳,好一副絕美的風(fēng)景畫!
人到中年,再去看小西湖,它似乎安靜了很多,感覺也沒有先前那么大了。但水還是清澈碧綠的。夏日,荷花照樣開著,五顏六色,有獨個挺立的,有聚集成一簇的,千姿百態(tài),婀娜多姿。水下魚兒還是不少,游過之處,泛著漣漪,一圈圈暈開,由小變大,很有韻味。木棧橋上有不少游人在悠閑踱步、納涼、賞景,遠遠看過去,也是一道愜意而閑適的風(fēng)景。
去年秋天和朋友去中山公園賞菊 ,順道又去觀賞小西湖。秋天的湖水似乎不同于夏季,她寧靜、清秀,沒有了夏的熱烈和喧鬧。荷花一半尚開,一半已經(jīng)凋零。開著的荷花也仿佛失去了先前怒放的艷麗和熱情。衰敗的荷花耷拉著枯黃的葉子,瘦骨嶙峋卻依然挺立。不由想起唐代詩人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的悲壯與凄美;但凝視眼前這一盛一衰,倒也是一幅景象,盛是熱情的綻放,衰有衰的風(fēng)骨,恰似唐代詩人羅隱《牡丹花》“若教解語應(yīng)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詩句。
凋零的意境讓我們看到了荷花順應(yīng)自然而堅強、隱忍和不卑不亢,雖衰敗但依然站立,這何嘗不令人為之動容?朱自清在他的《殘荷·余韻》中寫道:“或許是秋天里的陽光,給了殘荷最后一抹悲壯的美麗……在盛開與衰敗之間,在繁榮與落寞之中,我看見了生命在不同時間、不同形態(tài)展現(xiàn)出的一種別樣的風(fēng)韻。”如此看來,我們不僅要為盛開的荷花贊美,更要為衰敗荷花的堅強堅持而喝彩。
無論是兒時、中年還是現(xiàn)在,每次看湖賞荷都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變化中的風(fēng)景會給我們很多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