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金湖吳運鐸實驗學校毗鄰金湖縣城東南堯帝古城,學校命名源于“中國保爾”吳運鐸。2017年,學校修建吳運鐸紀念館,館內以時間為序,分為“機械啟蒙、思想覺醒、運鐸入黨、研制武器、身殘志堅、無私奉獻”六個篇章,以圖文展板、視頻播放、實物展示、場景還原為主進行布展,輔以現代化多媒體等形式,全景展示了兵工專家吳運鐸光輝傳奇的一生和“把一切獻給黨”的崇高精神。吳運鐸紀念館已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打卡地”。
吳運鐸,出生于1917年,祖籍湖北。童年的吳運鐸跟隨家人流落江西萍鄉(xiāng)煤礦,讀了幾年小學,后來為了生計,被迫輟學。他從小就喜歡礦山上的各種機械,立志做一名造機器、管機械的工人。在安源煤礦生活期間,吳運鐸有機會聆聽了煤炭大罷工的斗爭情況,特別是共產黨人張明同志對他進行的黨的知識的啟蒙教育,為他今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38年,21歲的吳運鐸毅然離開煤礦,到南昌參加新四軍。在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和戰(zhàn)友們一起創(chuàng)建、開拓新四軍的兵工事業(yè),不怕犧牲,百折不撓,設計研制出多種武器和彈藥,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線。1939年5月18日,吳運鐸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7月18日,他們來到今天金湖縣金南鎮(zhèn)建立了“茅屋兵工廠”。1947年,在一次檢查啞火炮彈的過程中,炮彈突然爆炸,吳運鐸左手腕被炸斷,右膝蓋以下被炮彈炸斷一半,腳趾也被炸掉一半。
1952年,吳運鐸撰寫了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其忠貞不渝的事業(yè)情懷和奉獻精神成為永恒的豐碑。金湖吳運鐸實驗學校以革命傳統(tǒng)為底色,形成了“守正致遠”的文化理念,提出了“明志而力,有容乃大”的校訓。吳運鐸不怕犧牲、甘于奉獻、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實干精神始終激勵全校師生奮勇向前。
青春運鐸綻芳華,擔當使命譜新篇。衷心祝愿每一位運鐸學子牢記“明志而力,有容乃大”的校訓,傳承吳運鐸“胸懷家國,自強不息”的精神,做一名有信仰、有情趣、有擔當、有愛心的新時代好少年。
——江蘇省金湖吳運鐸實驗學校總校長
朱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