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正祥
在山東棲霞縣松山公社漢橋大隊,最近傳揚著一個“七十四斤高梁”的故事:
一天早晨,第十一生產隊貧農、下中農代表王裕民從山里刨地回家,剛要吃早飯,一轉身看到院子里有幾只鴨子在搶啄一堆高梁穰,他順手拿起一把,仔細一看,各個高梁穰上都有高梁粒子沒有打凈,有些帶著的粒子還相當多。王裕民正吆喝著往外趕鴨子,他愛人又背著一網(wǎng)包高梁穰回來了?!坝众s鴨子,怎么不讓它們吃?”他愛人一邊嘟噥著,一邊把網(wǎng)包倒在院子里。王裕民起初還以為是自留地的高梁沒打完,經過一間,才知道是生產隊分的。“帶著這么多糧食就分給社員當草燒!”王裕民越想越覺得不對頭。他飯也沒顧得吃,抓起一把高梁穰就去找隊長。隊長正好坐在炕上吃飯。他把高梁穰湊到隊長眼前,氣乎乎地說:“糧食多了也得有個數(shù),高梁穰帶這么多糧食就分呵!”說著,兩個人往場上走去。
高梁穰上帶著糧食就當草分,是人們沒有看見嗎?不是。原來這個生產隊,今年又是一個大豐收年。據(jù)估產預算,糧食、花生都比上年增產二、三成。進入秋收以后,到場里看看:又是高梁又是谷,堆得像小山一樣,金黃的玉米棒子,垛得如城墻,挺大的場園顯得小了。在場干活的社員,又要打場,又要曬糧食。糧多,活多,干起來就有點大手大腳,對一星半點的糧食就不怎么在乎了。眼下分著的高梁穰,就是昨天下午急急忙忙到漆黑天才打完的。
王裕民來到場上,一把拉著一個隊干部手里的秤桿說:“你是分草,還是分糧?”一句話問得他目瞪口呆。待他懂了王裕民的意思后,不服氣地說:“這是昨天漆黑天才打完的,也沒有幾個糧食粒子了?!贝驁龅娜艘灿械恼J為,豐收嘛,丟幾顆糧食算個啥!“豐收了,更要顆粒歸倉。如果全國的生產隊都不把幾顆糧食放在眼里,合計起來,那損失太大了。好,不分了。曬一曬再打一遍?!标犻L開腔了。王裕民第一個跑回家把分到的兩網(wǎng)包高梁穰,如數(shù)送回場上,其他幾戶也自動送回來了。他們把送回來的高梁穰曬了一上午,下午又打了一遍,結果一稱,七十四斤。社員們看看復打的半麻袋高梁,都贊揚王裕民愛護集體,為集體做了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