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縣藕塘公社下李大隊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隊伍不斷擴大,各種不同對象的青年都參加了學習,其中有文化低和不識字的青年,有十幾歲的小青年,也有孩子多的青年婦女。怎樣幫助這些人學好毛主席著作呢?團支部堅持了區(qū)別對待,靈活多樣的原則。
下李大隊青年中,高小以下文化程度和不識字的青年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們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性很高,但是困難也很多。有的青年分不清文章的段落,抓不住中心,有的字不認得,名詞弄不懂。團支部為了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從團干部和回鄉(xiāng)知識青年中挑選了七名覺悟高,思想好,積極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青年,建立了一個輔導小組,認真輔導他們學習。輔導員在講課時,多聯(lián)系實際,多講精神實質(zhì),少搬理論名詞,這樣青年也愛聽。在實踐過程中,他們逐步摸索出用講故事,打比方,結(jié)合群眾生活中各種常見的事物和具體事例,講清每一篇文章的基本精神,解釋一些疑難名詞,這種方法很受青年歡迎。一年多來,他們共上了四十多次輔導課,每次都有七八十個青年來聽課。
對一些孩子多、家務(wù)重、有實際困難的女青年,團支部采取“一幫一”、“送書上門”的方法,指定專人當她們的輔導員,包教保學。女青年劉世英有兩個孩子,團支部就把學習小組的活動地點設(shè)在她家里。共青團員徐繼紅的愛人屠傳鳳,因為孩子太小,晚上不能出門,徐繼紅每次學習回家,待愛人把孩子哄睡著后,再和她一道學習。通過個別幫助和輔導,全大隊十三個孩子多、家務(wù)重的女團員,都堅持學完了《為人民服務(wù)》、《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
(團安徽省委、團定遠縣委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