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p>
這是一首描寫長江三峽風光的詩。相傳,唐代詩人李白在被流放期間,行至夔州白帝城時,忽然遇赦得釋。李白喜悅萬分,立即乘船東下,順水行舟,一里千里。面對兩岸美麗的風光,又聽到猿啼不絕,詩人詩性大發(fā),揮筆寫成上面這首《早發(fā)白帝城》。
這首詩情景交融,膾炙人口。但是,為什么“兩岸猿聲啼不住”呢?大概詩人作詩時也未必知道其中奧秘吧?前幾年英國科學家波爾·杰丁通過到熱帶叢林實地考察并用儀器測量,終于揭開了猿啼的秘密。
每天清晨,當?shù)谝坏狸柟庹丈涞綐渖疑系臅r候,長臂猿的啼鳴聲劃破了森林的寂靜。雄猿首先領唱,幾分鐘以后,雌猿也加入伴唱,形成黎明前的大合唱,直到太陽升起時才結束。吃過早餐以后,又開始了早晨大合唱。
另外,波爾·杰丁還發(fā)現(xiàn),猿啼還與猿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有關。一般猿每隔兩三年產(chǎn)子猿,子猿長到七八歲時,才開始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已經(jīng)成熟的雄猿為了求偶就要不停地發(fā)出求偶的啼鳴,直到鄰近的雌猿聞聲進入它的地盤與其結成夫妻、建立家庭為止。但是,這個家庭有個規(guī)矩:產(chǎn)了子猿后,未成熟的小雄猿在家中是不許單獨啼鳴的,以免招來異性。當然,“父母”不在家時,小雄猿也會偷偷啼鳴的。
建立家庭后的母猿,仍會不斷地啼鳴,一個原因是,為了保衛(wèi)家庭的地盤和維護一夫一妻制而不許別人侵犯;另一個原因是,向離家的子猿發(fā)出信號。英國“動物聲學專家”切尼博士曾做了個實驗,他在天然動物園中分別給子猿和母猿播放母子啼鳴的錄音,子猿、母猿傾聽后,隨之啼鳴相覓,如果彼此尋覓不到,啼聲則愈來愈凄。我國古代漁者也歌曰:“猿鳴三聲淚沾裳!”為了反證這一發(fā)現(xiàn),切尼博士又給子、母猿播放金絲猴的啼鳴錄音,結果反映木然;放鴿子聲的錄音,猿即帶子猿來看鴿子飛翔;放錦蛇的聲音,母猿聽了就發(fā)出報警的叫聲,而子猿聽到母猿的報警便匆忙逃避。
(趙長敏根據(jù)《解放日報》《武漢青年報》等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