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一群英國旅行者在尼羅河邊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個子歐洲人的尸體。路人把他葬于黃沙之中。這位死者不是別人,正是當時世界上大名鼎鼎的長跑家、挪威人門森·恩斯特。
1799年,門森·恩斯特生于挪威的卑爾根。八歲時,他被送入哥本哈根的海軍學校。從13歲起,他就終生漂泊海外。1819年,因為厭倦了海上生活,恩斯特在倫敦留居下來。從此開始了他的長跑生涯。當時,英國的有錢人家都有男仆充任信使,有時主人出行,信使就跟在車子旁邊跑。這些跟車信使之間也舉行比賽。恩斯特20歲時,曾用9個小時的時間跑完了從倫敦到樸茨茅斯72英里(1英里=1.609公里)的路程。這位矮墩墩的挪威人,第一次在長跑比賽中嶄露頭角。此后的二十余年中,他到過歐、亞兩洲七十多個城市參加長跑比賽。
但是,真正使他以一位偉大的長跑家、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冒險家而聞名于世的是三次跨越國界的長途賽跑,這種賽跑綜合了各種距離賽、越野賽、障礙賽、識圖越野賽、馬拉松賽跑的特點;而又為任何一種賽跑所無法比擬,它超出了常人耐力范圍。
恩斯特賽跑的對手是時間。第一次賽跑,要求他在15天內(nèi)從巴黎跑到莫斯科,全程1,600英里。1832年6月11日凌晨4時10分,恩斯特從巴黎的旺多姆廣場出發(fā),途經(jīng)法、德、波、俄四國,用14天5小時50分的時間跑到了克里姆林宮的大門底下。
第二年,巴伐利亞的國王和王后,讓恩斯特在一個月之內(nèi),把他們的一封私人信件交給他們在希臘納夫普利翁的兒子。這段路程估計有1,250英里。1833年6月6日下午1時5分,恩斯特從慕尼黑城外紐芬堡的城堡出發(fā)。走出不遠就遇到了陡峭的高山,接著是無邊無際的森林,一條又一條的河流。他一路上被強盜攔劫過;有時還得繞道;兩次被人抓起來,第二次被當作間諜,關押了好幾天。但是在7月1日上午9時48分,恩斯特已在向納夫普利翁的衛(wèi)兵通報姓名了。
三年以后,君士坦丁堡的英國商人讓恩斯特把一些重要的信件送交加爾各答的客戶,然后再回到君士坦丁堡。這段路程估計超過5,000英里,要求在兩個月內(nèi)返回。1836年7月28日早上5時,恩斯特出發(fā)了。他用30天4小時的時間趕到了加爾各答。休息了4天之后,于9月28日回到君士坦丁堡。
這三次史無前例的長途跋涉轟動了世界,門森·恩斯特也成了眾所矚目的新聞人物。歐洲人稱他是“神行的挪威人”,士耳其和阿拉伯人管他叫“沙漠之鷹”,巴伐利亞的王后戲稱他是“個子最矮但是腿最長的人”。當然,也有人對這種超卓的能力表示懷疑。其實懷疑是沒有根據(jù)的。因為只有準備充分的驛馬接力才能趕上恩斯特的腿。后來,恩斯特再次證明了自己的真功夫。那是在1840年,他為德國的帕克勒-馬斯考親王往柏林送信,這段路程郵政馬車要24個小時,而恩斯特只用14個小時。
恩斯特的奇跡也引起了醫(yī)學界的興趣,他們想找到答案,但是白費了力氣。跑步對于恩斯特,就好象吃飯、睡覺一樣普通,一樣需要。他一般一天要跑100英里以上,不僅是一天接著一天地跑,而且能一周接著一周地跑。他那肌肉發(fā)達而又勻稱的身體得之于一種堅忍的、斯巴達式的生活方式。在從巴黎到莫斯科的那次長跑中,他只吃了4磅濃縮在面包上的冷肉。他一般是露宿在地上,如果不得不到屋里,那也不睡床,而是睡光光的木板凳。
恩斯特四十歲時,由于長年的風吹日曬,再加上嚴重的體力消耗,使他看上去年老體衰。他的頭發(fā)已開始變白,臉就象揉皺了的羊皮紙。這時的恩斯特已不僅僅是在追求速度,還追求更為崇高的目標,參加為慈善事業(yè)募捐的義賽,遇到窮人也常解囊相助。
1843年,恩斯特開始了他橫穿非洲大陸的長跑,從亞歷山大到開普敦。正確地說,這不是一次長跑,而是一次探險。在帕克勒一馬斯考親王的支持下,恩斯特還打算尋找尼羅河的源頭。不幸他離開尼羅河上第一個大瀑布不遠就病倒了,患的可能是痢疾。這一病終至不起,恩斯特兩條不知疲倦的腿永遠地休息了。
后來,在恩斯特的墳墓上豎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銘刻著這樣的碑文:“象鹿一樣矯健敏捷,象燕一樣不知疲倦,大地是他的競技場,才奇人杰,寰古空前?!?/p>
(馬中根據(jù)美國《讀者文摘》英文版1982年10月號編譯)
(題圖:王爾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