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明山
一腔熱血灑向何方?怎樣擔起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每一個面臨畢業(yè)分配的大學生都需要有自己的回答。從下面這些信中,我們高興地看到了八十年代大學畢業(yè)生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崔明山、林林和寧強同學以自己的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
什么是時代的先進者?什么是青年人的覺悟?在選擇工作志愿的關(guān)頭,能以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為重,自愿舍棄舒適安逸的城市生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這仍是衡量一個青年的覺悟的重要標志?!昂脙号驹谒姆健彪m是一個傳統(tǒng)的口號,但它卻以其深刻、豐富的內(nèi)涵使我們感到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獻身精神的震撼。富有這種精神的青年在過去是好樣的,在現(xiàn)在尤其難能可貴。他們無疑是時代的先進者。雖然他們的行動還不被所有的人理解,但歷史將會證明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一定會以新時代開拓者的風貌被載入史冊!
青年朋友,你們說呢?
——編者
中國礦業(yè)學院自動化工程系黨總支:
畢業(yè)設(shè)計開始了,緊跟著就是畢業(yè)分配。
我一直認為,自己能上大學,是一種幸運。要不是粉碎了“四人幫”,改革了高考制度,我是不可能進大學門的。沒有黨,就沒有我這個大學生。根據(jù)黨的需要來決定自己的畢業(yè)去向,理所當然?;仡櫼酝罗r(nóng)村,進工廠,上大學,自己生活道路上的每一次轉(zhuǎn)折,可以說都是一次“服從分配”。當然,各個時期的歷史背景不一樣。現(xiàn)在,黨和人民培養(yǎng)我大學畢業(yè),自己又面對祖國百業(yè)待興的歷史關(guān)頭,在“服從分配”上就應該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如果說,入學時的“服從”還主要是基于“能被錄取就行”的思想,那么,這一次的“服從”,則應該是建立在為振興祖國的煤炭事業(yè)一輩子獻身的思想基礎(chǔ)上。
對分配問題,不少同學都希望能分回家,這也是人之常情。從個人角度說,誰家沒點難處,沒點實際問題。然而,從多年的生活經(jīng)歷中,我深感象自己這樣的干部子弟,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對自己并沒有多少好處。十年動亂中家庭遭殃的那段歷史是令人痛苦的,可也因此使自已在普通人的地位中生活了多年,同最普通的工人、農(nóng)民建立了感情,懂得了他們的苦與樂。從某種角度說,這或許是“因禍得?!薄V两裎胰允謶涯钅切┘儤?、勤勞的人們,正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我們民族的歷史,也是他們養(yǎng)育了自己。我們黨的宗旨,黨所做的一切,不正是要為他們謀利益嗎?我沒有理由上了大學就忘了他們。近幾年,家庭的冤案是平反了。但假期回家,卻總感到少了點什么,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包圍著自己。我不愿意靠父輩的功勞過日子,更不愿意成為別人眼中的“特殊人物”。我總覺得自己的歸宿應當是在人民群眾之中,在普通平凡的崗位上。父輩的光榮只屬于他們,自己能否得到人民的認可,只能靠自己的行動去爭取。干部子女如果無功受祿,群眾就會不高興。每逢聽到這方面的議論或看到文藝作品中這類描寫,我心中就很不安,常問自己:你怎么樣?我深知一個黨員,一個干部子弟的一言一行,在群眾中都會有影響。而且,往往是好的影響難以樹立,壞的影響卻極易造成。如果說,在畢業(yè)分配問題上,對一般同學是個考驗,那末,對干部子弟來說就更是一個考驗。我自己的行動應該有助于消除一點不正之風所造成的惡劣影響。
說了這么多,就是一個意思,在畢業(yè)分配問題上,只希望組織上能更為嚴格地要求自己。怎樣分對黨的工作有利,對群眾影響好,就怎樣分。什么地方最需要,我就去什么地方。
崔明山
1982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