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龍青
提起學術界最高學位象征的博士論文,人們總會想起它的嚴謹縝密的高深莫測,但事情卻往往不盡然。挪威奧斯陸大學近年來先后贈送給西德艾希施泰特大學60多萬本博士論文。仔細研究這些博士論文后可發(fā)現(xiàn),他們涉及的領域不可謂不廣,但內容卻與人們想象中嚴謹縝密和高深莫測相去甚遠。
1905年,一位德國青年寫了一篇題為《涅卡河畔的釀酒技術》的論文,居然憑此得到了博士學位。這位青年叫特奧多·豪斯,后來從1939到1950年間當了10年西德總統(tǒng);幾乎與此同時,萊比錫一位啤酒商的兒子發(fā)現(xiàn),啤酒生意的發(fā)展大有文章可做,于是一篇《論啤酒生意的發(fā)展》的博士論文問世,這樣他成了哲學博士。這位青年名叫古斯塔夫·施特斯曼,后來成了德國的外交部長。
有趣的是,在這些論文中,還有一些是近代德國名人的大作。裴迪南·紹爾布魯赫是本世紀德國最著名的醫(yī)生。1902年,他寫了一篇研究兒童軟骨病的博士論文,最后結論竟是:“本文沒有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睈垡蛩固故桥e世公認的科壇巨匠。但他當年的博士論文卻只有薄薄的16頁,題為《對分子結構的新確定》。據(jù)報道,愛因斯坦寫這篇論文的目的,僅是為了博得4個人的歡心:兩位導師、好友格羅斯和愛因斯坦本人。獲得博士學位后不久,愛因斯坦便發(fā)現(xiàn)了相對論。德國共產黨早期領袖羅莎·盧森堡是個堅定的女革命家,她的博士論文自然也離不開政治。這篇題為《波蘭工業(yè)的發(fā)展》的論文,是當時唯一的一篇抨擊資產階級的博士論文。這篇論文在當時評價很高。獲得博士學位后,盧森堡便去柏林投身革命,兩年后在那里獻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