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 之
專業(yè)所系,勤讀有關社會學理論的書,名家高論與一般性研究皆愛涉獵。要說議論得失,則“名家”可歸于經(jīng)典類,所謂“曾經(jīng)圣人手”,隨便道不得的;二手資料中,亦
鄭也夫、李強主編的《西方社會學史》一書,算是社會學恢復以來這一領域的早一批投石問路者之一。開卷有益處,乃覺書中時有大膽標新、敢破定論之舉。且說社會學上結構功能理論的主要缺限,大凡讀過西方社會學理論的人皆耳熟能詳:不用問,帕森斯乃至整個結構功能理論局限性的一個主要特征,便是其多從社會系統(tǒng)自身的維持和穩(wěn)定出發(fā),因而無力說明社會沖突、社會變遷,甚至歪曲了社會的真實面貌和本質(zhì),是保守理論的代表?!鐣W界一般都主此說,多少名家們都就此進行過致命性的批判!似乎這一點已成定論,不用多說。然而,本書作者則以透徹的洞見、周密的分析指出,雖然帕森斯本人所重視的是社會整合而非社會變遷,但這并不等于說結構功能理論無法解釋社會矛盾和沖突而只能解釋社會整合。恰恰相反,結構功能理論通過對系統(tǒng)的構成及其維持和發(fā)揮功能的條件及機制方面的論述,為如何理解社會沖突、社會變遷等問題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啟示。質(zhì)言之,社會沖突和社會變遷恰恰從另一維度、另一方面反映出系統(tǒng)的結構及其功能運轉(zhuǎn)所需的種種要素;對社會沖突的直接認識可以是對社會整合的間接把握,反之亦然。帕森斯對社會病態(tài)和沖突諸現(xiàn)象未曾足夠注意,只著重于從一個角度單一地分析社會系統(tǒng)的結構與功能,自有不足之處,但這并不說明結構功能理論本身不藏有足夠的解釋力因而無從發(fā)展。此處立意有據(jù),推陳出新,有啟發(fā)性。再有如符號互動論中的“標簽理論”一派,作者在指出其缺陷的同時,并未漏掉其不容忽視的積極意義,如它強調(diào)習慣為人們忽視的、對越軌行為的主觀評價的重要性,對造成和加深越軌行為的社會原因和人際關系原因作了精辟而細致的分析?!八^有越軌行為者,就是被成功地貼上了這種標簽的人?!?轉(zhuǎn)自該書第275頁)因此,我們不僅要注意越軌行為本身,尤其要注意社會是如何看待和評價它們的。此言不謬,是為死心眼和糊涂蟲的進言:老是忙不迭地跟人“劃清界限”,凡事皆給人貼上形形色色“好人”、“壞人”的標簽,往往只會更快地推人下水,孤立人家也孤立自己,使人打心眼里疏遠你,不合作或“不就范”。若能如該書所示,理論上常具此慧眼,現(xiàn)實中也就會聰明些吧?題外之話,不妨玩味一番。
該書囊括整個西方社會學史,面面俱到,卻濃為不厚一冊,適于瀏覽。各章開頭語固非“正文”,然為各章之綱,不可不讀。且此處雖落墨不多,卻概括力強,可渭長抒意氣,極盡風騷。
書中亦有冗贅粗糙、不值費評之處。尤引為憾的是,對當前西方社會學理論界“百家爭鳴”的多元化局面未見臚陳,而僅僅展開對四個主要流派的論述,不免未出窠臼。凡此皆望來日臻善。有道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且待花團錦簇時。而且,筆者很同意該書“前記”中此言:“我們自己久遠的歷史和錯綜的現(xiàn)狀都蘊藏和呼喚著她自己的社會學理論,外來的學說所能提供的只是借鑒?!?/p>
(《西方社會學史》,鄭也夫、李強主編,能源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第一版,2.8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