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琦 邦興
在《中國少年報》的編輯崗位上,我們時常收到“特殊來信”。這些信以質(zhì)樸的言辭,懇求報社表彰為滅火救災而負傷、犧牲的少先隊員。今年3月1日,《人民日報》刊載了河南林縣五少年為撲救山火英勇獻身的消息。此后,這類“特殊來信”驟然增多。
少年救災,其情感人。孩子們沖入火海,與火神搏擊的過程,實實在在體現(xiàn)了舍己為公的高尚品德。請看各地報載——
“火情就是命令,老師還未發(fā)話,少先隊員們就立即沖向馬頭山……隊員們喊著‘賴寧來了毫無畏懼地跳入火海?!?/p>
“師生們?yōu)閾渚壬交?,臉上起了泡,頭發(fā)燒焦了,雙雙手血淋淋,他們?nèi)徊活櫋角f保住了,師生們精疲力盡,癱軟在地上?!?/p>
“被燒死的救火隊員申玉斌年僅11歲,他口袋里裝著一個饃,已經(jīng)焦了——他連啃一口也沒顧上?!?/p>
野火燒山,燒的是國家財產(chǎn),并沒有燒到孩子們的自家。然而,他們毫不猶豫地呼喊著“學賴寧”的口號沖了上去。這樣的壯烈行為,說明共產(chǎn)主義思想教育在少年兒童身上生了根,開了花。
然而,少年兒童終究年小力單,不具備戰(zhàn)斗能力,他們在社會上是受保護的對象。倘若這類稿件見報,會把更多的孩子引上救災的前線。《國家森林法》規(guī)定:16歲以下少年兒童不準參加森林救火;《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不得安排未成年人從事過重、有毒、有害的勞動或者危險作業(yè)?!痹跒碾y降臨的時刻,法律賦予了孩子們受保護的權(quán)利。維護法律的尊嚴應當是老師、編輯記者的首要職責。
面對烈火吞噬國家財產(chǎn)的場景,作為成年公民,理當舍生忘死去救災。但作為小學教師,此時又恰恰在監(jiān)護著一群少年兒童,請問該怎樣做?
此時,許多老師采取的做法往往是:帶領(lǐng)或者命令孩子們沖去救火。請看報載——
“在火災面前,厲校長當機立斷:決定三年級以上學生由班主任率領(lǐng)前去西山救火……”
“發(fā)現(xiàn)了火情,班主任老師一邊派人匯報,一邊組織學生沖向起火地點,劉成同學一馬當先……”
“黃用書老師帶領(lǐng)20多名小學生來到火場……這里火焰3米多高,野火蔓延2公里?!?/p>
其結(jié)果是:前兩例有20多人負傷,2人入院;后一例有5人重傷5人死亡 。死傷者全部是小學生。那么,面對著火情,有沒有老師從保護兒童,維護法律的角度出發(fā),帶隊后撤的呢?我想是有的,只不過這種事例不好寫或是不也敢寫,寫了也沒人去登。
回想兩年以前,《中國少年報》曾組織“向賴寧哥哥學什么”的大討論,意在引導小讀者準確發(fā)掘賴寧的高尚品德。誰知不少的來搞竟是“向賴寧哥哥學救火”。山西、河南、浙江都有孩子表示:“做夢都盼自家的村頭也著一場大火”,“這樣,我就能當賴寧啦!”
孩子們思想單純,幻想多,知識少,易沖動。遇到賴寧這樣的典型,首先想到學救火,這并不奇怪。問題是老師應該正確引導。小學生身弱力單,一旦沖進火場,既無工具,又少本領(lǐng),只能遭火吞噬,其慘痛情節(jié)往往令人不忍視聞。下面的幾段文字摘自林縣來稿:
“大風呼嘯卷來,十幾名孩子衣服起火,有人被火撲倒……”“一名學生呼救:老師呀,救救我!又一名學生渾身是火頭發(fā)燒光,分不清男女,邊嚎邊跑……”
“人們在山坡上找到了5名學生,他們身無片布,周身焦黑,慘不忍睹……”
這是幾行血淚寫就的文字。它不僅從情感上給人重重一擊,更緊要的是:能提示人們充分體味:“少年兒童需要保護”的法律依據(jù)。
四川宣漢縣教師湯勝利直言相陳:“如果有未成年人在火災現(xiàn)場,首要任務應是救人,其次才是救火?!薄爸劣诮M織孩子救火,哪怕組織者出發(fā)點再好,其行為是違法的?!?/p>
我們希望用閃光的智慧,把維權(quán)護法與弘揚高尚品德統(tǒng)一起來。但當兩者不能統(tǒng)一時,必須把維護青少年的權(quán)益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