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編輯部的故事》將京城的春節(jié)攪得愈發(fā)火爆。屏幕上的幾位“業(yè)余”編輯讓老百姓開了眼:天吶,編輯部就這德性!真逗。
春節(jié)后,《編》劇部分創(chuàng)作人員及一群“專業(yè)”編輯來到《中國青年》雜志煽侃一番,侃了一出:
魏冬生(魏人)(《編》劇創(chuàng)作人員之一,群眾出版社《啄木鳥》雜志編輯):
《編輯部的故事》的播出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基本上達到了我們當初的創(chuàng)作設想。1989年冬天,由王朔提議創(chuàng)作一部喜劇,定名為《編輯部的故事》,參與創(chuàng)作的人很多,一個星期內(nèi)策劃完了總體設想。創(chuàng)作的總原則是向大眾推出一部貼近生活的喜劇。實事求是地講,這部片子還有很多缺陷,還有很多不細致之處,但總體上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真實的。可以說,內(nèi)在生活的真實是《編》劇受觀眾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有一部分觀眾認為不真實,這與多年來中國觀眾習慣于宣傳,習慣于文以載道有關(guān)系。當一部原原本本反映社會生活的東西出現(xiàn)后,反而覺得不是生活本身了。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侵權(quán)之爭》一集,就是一件真事,其中許多對話都是發(fā)生在事件中的,可一部分觀眾卻認為這一集純粹是編的。
葛小剛(《編》劇創(chuàng)作人員之一,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
這部劇的創(chuàng)作主旨是給人民找個樂,讓觀眾松弛地看這部片子。如今的編輯不能和三聯(lián)書店、商務印書館的編輯類比,當代編輯與社會的接觸面較老一輩要廣闊得多,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在編輯部中都能找到,因此,以編輯部作為一個窗口反映社會生活是比較合適的。當然,有些觀眾看了這個片子后對以往認為很神圣的編輯部大失所望,就《編》劇創(chuàng)作人員而言,多數(shù)是從事或是從事過編輯工作的,對編輯部的生活是熟悉的。一般說,編輯們對工作是很負責的,但在工作時間內(nèi)表現(xiàn)得較為隨便,也是現(xiàn)實。這部片子打破了編輯部與大眾之間的樊籬。
尚紹華(《中國婦女》雜志編輯):
我個人是很喜歡這部戲的,劇中所反映的生活我非常熟悉。作為一個編輯,我認為這部片子的一個成就是打破了編輯部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界限,向社會展示了編輯部,讓編輯部溶于社會生活之中。人民大眾是很敬重編輯的,人們把編輯工作看得非常神圣,于是片子放出之后有一些觀眾對編輯工作產(chǎn)生了心理落差。其實,編輯也是人,與世上的蕓蕓眾生一樣。人民看中我們,是我們的幸事,編輯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是在烏托邦里,我們體驗著現(xiàn)實,現(xiàn)實生活也磨煉充實著我們,我們應該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為普普通通的人民大眾服務。這個片子較真實地反映了編輯部的生活。我們不再神秘,不再高不可攀了。
馬未都(海馬影視創(chuàng)作中心秘書長):
對《編》劇社會上不乏溢美之詞,我只想說一下該劇的不足。一是集與集之間不太統(tǒng)一,如《歌星雙雙》,其中的故事?lián)降骄庉嫴恐形疵鉅繌娏诵?;二是劇中人物陣營過于分明,3個年輕人與3位老同志形成了開放與保守的對壘。事實上思想的開放與保守是不能用年齡劃界的。
何東(《中國婦女報》編輯):
此劇給我留下這樣一個總體印象:電影《頑主》中的“三T”公司集體轉(zhuǎn)業(yè),租賃承包了即將倒閉的《人間指南》雜志。原來“三T”人員作了部分調(diào)整,幾位年輕人比照原來愈發(fā)錘煉得爐火純青勢不可擋,照舊是一片熱心、好心,卻總“揣著明白裝胡涂”。另3位老前輩既愚又迂。
既然定名為“編輯部的故事”,這扇能連接四面八方三教九流的窗口首先應當準確定位,然而更多的時候,這地方讓人愈看愈像一個飯店公關(guān)部或一個什么服務公司;也許正是由于這種錯位,才逗出了《編》劇中的不少笑料。如果較真的話,我看《編》劇更像是一部相聲話劇加諷刺小品的連續(xù)雜糅?!毒帯穭〉娜觞c就在于它多處定位跑偏,故事內(nèi)容開掘不深又失之散散泛泛,所以創(chuàng)作上就不免過于平淺、火爆、皮相。
楊浪(《中國青年報》編輯):
看這部片子一定要有松弛的心態(tài),有寬松的環(huán)境,《編》劇故事之外的意義要比故事本身大得多?!毒帯穭〉膭?chuàng)作點選得好,用一個編輯部把社會的方方面面結(jié)構(gòu)起來,自然,流暢。
劉宏偉(八一電影制片廠文學部編輯):
《編》劇為中國的喜劇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模式,用幽默的語言替代了過去喜劇表演的形體夸張。雖然劇中所描繪的編輯部和我所在的編輯部差別巨大,但劇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大眾心態(tài)卻是真實的,真實與否關(guān)鍵是用什么樣的眼光去看,用正劇的標準來衡量喜劇,便會認為處處不真實。
成曉明(《中國青年》雜志編輯):
《編輯部的故事》惹人明笑暗笑,其中笑得最意味深長的,恐怕要屬編輯。比如有一集,李冬寶幫助讀者排憂解難,技窮詞盡,不得不從名人警句中東拼西湊,連讀者都看破他是抄來的——看到這里,別人笑完就完了,而我們笑著笑著笑出苦味。
《中國青年》的編輯們每天也要大量回答青年讀者的咨詢,有的問題真像哥德巴赫猜想。“我們正面臨畢業(yè)分配,別人正忙于送禮,我該不該送?”“科長把辦公室的文具架拿回家當碗柜,我該管不該管?”等等等等。如何答復,愁煞編輯。讓青年干脆隨波逐流?不行。我們不能教人學圓滑。鼓勵青年和不正之風拼個魚死網(wǎng)破?也不行,一個范熊熊已經(jīng)夠多,再說一個文具架又值幾何?
生活和藝術(shù)畢竟不同。遇到此類事情,劇中的李冬寶可以借機插科打諢,抖抖機靈,生活中的編輯們往往犯難。說不定編輯在解答“該不該送禮”時,自己也在琢磨該為兒子入托送些什么禮好呢。
馮小剛(《編》劇創(chuàng)作人員之一):
對《編》劇是否真實產(chǎn)生疑惑,恐怕起因主要在劇中人物塑造上。當今30多歲的知識分子,主要是文人,與老一代有一個明顯的差別。老一代的言行舉止明顯地體現(xiàn)出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是表面化的。當今青年知識分子羞于將“責任感”掛在嘴邊,而是在看似隨意的行為中體現(xiàn)出責任感來,這種責任感是銘刻在他們的骨子里的。細細地琢磨,觀眾可能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李冬寶、戈玲還是余德利,都有這種行為特征,對這幾個人物的性格塑造,創(chuàng)作人員是把握住了當代青年知識分子這一空前,恐怕也是絕后的特點的。
謝悅(《中國青年》雜志編輯):
我認為《編輯部的故事》贏得觀眾的原因有這么幾點:一是它的京味小品風格。小品是近年來頗受大眾歡迎的藝術(shù)樣式,而京味更賦予小品特殊的文化韻味。二是它貼近普通人的現(xiàn)實生活。三是它以調(diào)侃人生的方式反映和思考人生,表現(xiàn)出一種“輕松的責任感”,使“累了”的人們領(lǐng)悟到似乎還可以“不累”。四是它在某些方面適應了人們的文化戀舊心態(tài)。變革時期,人們在否定和超越過去的同時往往又在文化上產(chǎn)生懷舊的情感,時下流行“紅太陽”歌帶即為一例。其實今天的人們(除了某些人)絕不愿重復20多年前的“一片紅”生活,但那時的歌曲卻能引發(fā)人們一種難以說清的感情波動。體味著現(xiàn)代都市生活的人們對舊日的市井生活也有類似的感情?!毒帯穭夂竦木┪犊峙略谶@方面產(chǎn)生了一些作用。北京文化可說是集民族文化之大成。傳統(tǒng)的北京文化包括皇家文化、文人文化和市民文化,皇家文化隨著時代變遷已成遺產(chǎn),而文人文化和市民文化的融合發(fā)展則賦予京味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例如老舍及其作品?!毒帯穭∫部梢哉f是在這方面的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當然,新生的文化應該在品位上超越舊有文化,從這一點上說,《編》劇的喜劇效果雖然很強烈,但幽默效果還嫌不足,突出表現(xiàn)在它的效果大抵是“一次性效果”,盡管這或許更易為大眾接受。
眾編輯對《編輯部的故事》評價不一,但有一點取得了共識:今后,一部文藝作品的問世,別再僅僅讓幾個坐而論道的評論家判斷其功過是非。我們的作品是為人民大眾的,人民大眾才有對其評頭品足的權(quán)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