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青
傘,風雨中的景色。
但,“傘是一件可憐的東西,它在晴朗的日子被人忘卻,在陰雨天氣出來替人消災?!庇形蛔骷胰缡钦f。
記得小時候,隨做教師的父母住在一個離城鎮(zhèn)很遠的村莊,常要到街上的糧店去購米,一回隨姐買米,是陰天,傘就歸我拿,然而往返的一、二十里路,漸漸讓我忘記了手中的傘,結果返回家中,傘不見了。害怕父母責怪,趕緊沿著原路尋找,卻再也找不著那失落的雨傘了。
長大了,在作家們的散文集里,尋到這樣的句子:“任何東西都可以不遺失,但傘就非遺失不可?!彼坪鯙樽约赫业搅艘粭l理由,其實,頑皮的童年永遠有頑皮的故事。
待到青春花季、卿卿我我的時分,傘也平添幾分神秘、幾分溫馨。青年男女相擁于一傘之下,可視為熱戀時期,日后各執(zhí)一傘,已婚無疑(抱孩子看病當屬例外)?;閼購幕孟胱呦颥F(xiàn)實,傘便也從道具轉為用具。因為是道具,任何瓢潑與傾盆,一傘足矣,要兩頂傘做什么?
當然,天底下,恩愛的夫妻也是有的,偶爾也可相擁在一傘之下。曾有位作家寫過一篇名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小,里面就描述過倆的雨中行,因為女的身高,傘歸撐著,矮丈夫躲在傘下,倒有幾分樂趣,不料旁人不服——指指點點,主題大體沖著一個:這傘,怎么由女人來撐呢?
其實,這傘,是他們夫妻生活的陽光領地,世俗的煙雨何必飄零!
攜傘而行者,中年以上居多,老人必處處帶傘,此舉更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年齡,十年的坎坎坷坷坷風風雨雨的人生歷程,使他們養(yǎng)成了深思熟慮三思而行的習俗,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有備無患”是他們的生活準則。
年輕人常常漫不經(jīng)心,甚至從心里嘲笑這種“杞人憂天”的行徑。
但時一場突出其來的狂雨,讓老者有機會取出一頂頂,哲人般地望著這個煙雨迷亂的世界,年輕人則作昆蟲狀四處逃散散。
雨傘,不僅是風雨中的景色,而且是人生的哲學。
(謝瑞祥摘1955年8月13日《亞太經(jīng)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