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火木
1780—1781年發(fā)生在秘魯的圈帕克·阿馬魯起義。是拉丁美洲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印第安人起義。
歐洲殖民者“發(fā)現新大陸”之時,南美已有一個強盛的印第安人王國(印加王國),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軍侵占印加。
印加末代國王圖帕克·阿馬魯1571年就位后,率兵繼續(xù)抵抗,在戰(zhàn)場上被俘。殖民者將他斬首,懸首級于庫斯科廣場上示眾。從此,西班牙對印加國土實行直接統(tǒng)治,圖帕克·阿馬魯成了印加故國的象征。
白人莊園主占領印第安人的土地,變原住民為奴隸。西班牙在利馬建立秘魯總督區(qū),管領原印加國大部分領地。在土著居住區(qū)設“卡西克”,類似于村長、酋長.有意培植一個印第安人貴族階層,讓他們去征收貢賦、征調勞工。為掠取波西托的銀礦,推行萬惡的“米達”制,規(guī)定每年七分之一的男勞力輪流到礦區(qū)無償勞役4個月?!懊走_”制成了“絞碎印第安人的機器”。
六代苗裔單傳孔多爾坎基
二百年后襲用末代王姓氏
圖帕克·阿馬魯就義后,印加王族成員被斬盡殺絕,唯獨他的幼女胡安娜幸存下來,流落民間。過了170年,即1742年,廷塔省蘇里馬納村誕生了一個男孩。起名何塞·加夫列爾·孔多爾坎基。胡安娜就是這嬰兒的高祖母。他算是圖帕克·阿馬魯第六代外孫,印加王族的單傳苗裔。
孔多爾坎基的父親是管理3個村的“卡西克”,因此他能進入庫斯科的教會學校就讀。他26歲時,繼任“卡西克”之職,并經營一個古柯葉種植園、一家冶金作坊和350頭騾子組成的馱運隊,常年奔波在庫斯科通往利馬和波西托的商路上,因而見多識廣,結交了許多朋友。
孔多爾坎基在高原上驅趕騾隊,目睹同胞在“米達”制下呻吟、死亡,深感悲憤。此時,西班牙已統(tǒng)治了印加200年之久,秘魯印第安人從800萬人減至100萬人。他將希望寄托在“英明”的西班牙國王身上,設想通過和平請愿來結束苛政。1770年,他到利馬向西班牙總督請命,要求呈報卡洛斯國王承認他的印加王族身份。授權他來實行改革,以改善印第安人的境遇。總督揮手將他趕出督府。
孔多爾坎基憤然回鄉(xiāng),放棄原名。沿用先祖圖帕克·阿馬魯的名字。圖帕克·阿馬魯原意為“閃光的蛇”。蛇是印加民族崇拜的圖騰。改名表達了他誓死為同胞自由解放而奮斗的決心。
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消息傳到秘魯,圖帕克·阿馬魯1777年再次到利馬請愿。逗留利馬期間,他同各界人士廣泛接觸,發(fā)現土生白人對殖民體制強烈不滿,認為這是一支可以聯合的力量。幾個月后,總督正式拒絕了他的要求,命他立即滾回廷塔。
阿馬魯對和平絕望,回鄉(xiāng)積極準備武裝起義。
廷塔起事絞死西班牙省督
起義大軍解放小半個國土
1776—1780年,秘魯50個省有14個發(fā)生暴動,3個省的省督被殺死,連土生白人也卷進抗稅斗爭。印加村寨到處流傳著“一年之后必有王者興”的口號,復國的呼聲響遍四方。然而,這些零星起義都被鎮(zhèn)壓下去了。圖帕克·阿馬魯密切注視著形勢,積聚力量等待最有利的起義時機。
1780年11月4日,雅納奧卡鎮(zhèn)教堂慶祝西班牙國王命名日,廷塔省省督阿里亞加赴會,阿馬魯托辭中途退席,率兵埋伏在通往廷塔鎮(zhèn)的路上。省督宴后在隨從護衛(wèi)下返回廷塔,伏兵一擁而上,擒住阿里亞加。
阿馬魯命省督寫信,通知督署將武器、輜重、庫銀運來通加蘇卡村。西班牙人不知是計,果然照辦。阿馬魯不費吹灰之力,捕獲廷塔省大部分殖民官員,繳獲75支滑膛槍和2.2萬比索現金。
11月10日清晨,通加蘇卡村廣場豎起了絞刑架,各村民眾蜂擁而至。3隊印第安士兵排起森嚴的隊列,衛(wèi)隊押解省督入場。
阿馬魯騎著高頭大馬,披著繡有印加王室徽記的斗篷,在廣場中央發(fā)表演說:“我宣布,廢除可詛咒的米達制、分攤制、貨物轉手稅和一切苛捐雜稅。土生白人.混血種人,印第安人,跟我走吧,懲罰那些魚肉人民的西班牙人,為自由不惜拋擲自己的頭顱!”在山呼海嘯的歡呼聲中,省督阿里亞加被送上絞架。偉大的廷塔起義揭開序幕。
阿馬魯一開始就提出印第安人、黑人、混血人、土生白人團結戰(zhàn)斗的口號,在起義后第12天頒布了解放黑奴的法令。
起義軍沿維爾卡馬約河河谷進軍,攻占了基基哈納鎮(zhèn)。隊伍擴大到6000人。
西班牙總督派遣450人軍隊,在700多名土著軍的配合下前往討伐。兩軍在圣加拉拉鎮(zhèn)遭遇。起義軍用棍棒、刀矛和投石器,將討伐隊打得落花流水。
圣加拉拉距庫斯科城僅有30余公里,庫斯科省督星夜派信使趕往利馬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總督府求援。天主教會宣布革除阿馬魯的教籍。殖民政府通令阿馬魯為叛逆分子,解除其“卡西克”職務,懸賞1萬比索取其首級。同時宣布廢除“分攤”制和貨物轉手稅,以籠絡人心。
阿馬魯估計庫斯科城一時難以攻克,避重就輕,率軍南下,向的的喀喀湖區(qū)挺進。起義軍每到一個地方,立即廢除“米達”制,砸開紡織工場、莊園、倉庫、監(jiān)獄,釋放勞工和囚犯,處決作惡多端的官吏、奴隸主和工頭,爭取萬千解放者加入起義隊伍。短短一個月,起義軍擴大到9萬人。秘魯50個省解放了24個省,玻利維亞、阿根廷部分地區(qū)也被起義軍控制。
廷塔省后方由阿馬魯的妻子米卡埃拉留守。她機智勇敢,粉碎了教會的間諜活動,源源為前方輸送糧草、兵員。
庫斯科城外破敵陣
切卡庫峽谷陷重圍
12月中旬,利馬和布宜諾斯艾利斯兩地殖民軍向庫斯科進發(fā)。庫斯科是印加王都故都,殖民軍絕不能放棄。米卡埃拉通知丈夫迅速回師,乘敵軍增援前攻占庫斯科。
12月底,阿馬魯揮師北上,兵臨庫斯科城下。28日攻克城西要塞皮丘高地,將繳獲的大炮指向城內。
阿馬魯喪失戰(zhàn)機,沒有立即攻城,卻向城中殖民當局發(fā)起和平攻勢,敦促他們投降。他期望事先聯絡好的土生白人和印第安貴族能夠里應外合,誰料他們在緊要關頭,投入殖民軍懷抱。殖民軍趁勢組織隊伍,將土著軍隊排在城防第一線。起義軍如果強行攻城,勢必造成印第安人自相殘殺的局面。此時,參加起義軍的白人軍械師又暗中破壞大炮,使攻城火器失靈。阿馬魯迫于無奈,于1781年1月10日夜間撤圍,再次向南方轉移。
秘魯總督阿雷切和巴列元帥所率的1.7萬大軍,開到庫斯科,尾追起義軍主力不舍。起義軍利用熟悉地形、善于爬山的優(yōu)勢,誘敵深入,分圍突襲,掌握了戰(zhàn)爭主動權。
3月21目,阿馬魯將1萬主力埋伏在殖民軍必經的切卡庫峽谷。誰料叛徒出賣了情報,起義軍被反包圍,在4月6日的撤退中損失慘重。阿馬魯率殘部向南方轉移,途中又被叛徒出賣,他和妻子及主要將領都落入敵人的魔掌。
四馬分尸全家就義
美洲旗幟永遠飄揚
4月14日,圖帕克·阿馬魯被押解到庫斯科,囚禁于他少年就學的教會學校里。阿雷切令其供出“同謀”,他昂然回答:“同謀只有你和我,是你壓迫我的人民,而我要把他們解救出來。”
殖民者施行種種酷刑,阿馬魯手臂斷裂,渾身沒一塊好肉。他輕蔑地訓斥審訊人:“哪怕你們將我撕成碎塊,我也不會吐露一點真情!”連暴君阿雷切也不得不承認“他身上有一種堅韌不拔和鎮(zhèn)定自若的力量”。
英雄的戰(zhàn)友繼續(xù)在各地戰(zhàn)斗。為了恫嚇起義者,西班牙殖民當局匆匆判處圖帕克·阿馬魯“四馬分尸”。1781年5月18日,在末代印加王就義的廣場上,殖民者將阿馬魯的四腳捆緊,繩索分別連在四匹馬的身上。臨刑前,當著他的面,將他的妻子米卡埃拉和兩個兒子先行處死。接著,4名劊子手同時策馬,向4個方向狂奔。阿馬魯的身體瞬時懸在空中。奇跡出現了,4馬巨力拽不斷英雄的軀體,他依然高高懸在空中。在場觀刑的西班牙人驚叫起來,以為英雄是鋼鐵鑄成的。更奇的是,并非雨季的庫斯科突然刮起了一陣狂風,晴天忽降暴雨。蒼天震怒,山河同泣,驚得殖民者四散奔逃。阿雷切驚恐而尷尬,慌忙下令斬首,將首級和四肢送各省示眾。
殖民者將阿馬魯的宅院夷平并撒上鹽,天主教士大念咒語,要讓他“永世不得超生”。他10歲的幼子也被搜獲,當為“戰(zhàn)利品”送往西班牙,不久慘死獄中,遂了殖民者“斬草除根”之愿。然而,印第安人卻相信圖帕克·阿馬魯并沒有死,至今還在流傳他永生的故事。
英雄犧牲后,起義軍繼續(xù)在他表弟克里斯托瓦爾領導下,堅持戰(zhàn)斗近一年。
在圖帕克·阿馬魯起義運動的影響下,拉丁美洲各地紛紛打出圖帕克·阿馬魯的旗號,一致擁戴他為“美洲國5E',掀起一場場推翻西班牙統(tǒng)治的起義運動。圖帕克·阿馬魯敲響了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的喪鐘,30多年后導致了南美大陸的解放。
(責任編輯/孫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