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抑或“放棄意義”?美國建國以來出生的第13代青年(1961-1981年期間出生),被人們稱為“Y”一代。這是因為他們的上一代(戰(zhàn)后及50年代出生)自稱“X”一代,這里的“X”意味著“尋找未知”、“否定現(xiàn)實”、“反抗社會”等等含義
莉莎,18歲,稱得上美麗和高貴的面龐總帶著自信的微笑,家里的電話錄音帶上還留有她清脆的聲音:“你好,你正在撥叫女王的服務。”在社區(qū)里,她稱呼自己是“人民的公主”,她熱情幫助所有的人,她喜愛攝影,她純潔正派,教堂唱詩班總聽得到她動人的歌喉,與人民也與上帝分享她天賦的才華。她高中快要畢業(yè)了,她成績優(yōu)異,打算報考科羅拉多大學法學院。突然,槍響了,子彈穿過她的左胸,鮮血汨汨地流淌著,淹沒了這顆年輕的靈魂。
莉莎是80年代以來美國中學校園急劇增加的槍擊案的犧牲者之一。這一次的科勒拜恩校園槍擊事件震動了全世界。它的兩名出身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的主角以紀念希特勒生日的名義用重火器掃射同學,與幾百名警察槍戰(zhàn)五個小時,然后面帶笑容自殺了。他們留下的“行動計劃”顯示,他們打算以全部武器彈藥射殺500人,從而向世界宣告自己存在的“意義”。
“意義”?抑或“放棄意義”?美國建國以來出生的第13代青年(1961-1981年期間出生),被人們稱為“Y”一代。這是因為他們的上一代(戰(zhàn)后及50年代出生)自稱“X”一代,這里的“X”意味著“尋找未知”、“否定現(xiàn)實”、“反抗社會”等等含義。
尋找意義的人們在歐洲和北美演出了60年代西方社會的“文化革命”悲喜劇,從法國和德國的“紅色風暴”里誕生了鮑德里雅和哈貝瑪斯這樣的當代思想領袖。在美國,當年尋找意義的一代人已經執(zhí)掌了政治、經濟、學術、文化各個領域的主流權力。他們找到他們的“意義”了嗎?在白宮最莊嚴的場所,在懸掛著林肯像的橢圓形辦公室,克林頓對傳統(tǒng)道德、法律以及傳統(tǒng)所尊重的一切事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玩弄”的精神,反映了他們尋找到的意義嗎?
今天,克林頓們的兒女們,“Y”一代的青年人,對父輩的人生“意義”從懷疑到諷刺,不再相信世界上還有什么值得“尋找”的意義。這是放棄了尋找的一代,是放棄了意義的一代,是所謂“clueless(沒有任何頭緒)”的一代。他們的名稱,“Y”,讓人聯(lián)想到的惟一含義便是不斷地追問“Why(為什么)?”因為他們不能理解這世界上發(fā)生的任何事情,在他們看來,這個世界真正是沒有意義的世界。亞里士多德說:“關于最高的善的科學就是政治學……政治家的社會分工是指導人類至高的善?!痹诤罄锔鶗r代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們說:讓政治家和“至高的善”見鬼去吧!
一方面是對“意義”的粗暴的放棄,一方面是生命中糾纏不斷的煩惱,這些煩惱在孩子的睡夢中要求著生命的“意義”。生命不是雨水,不是無生命的過程。生命的本質在于“有所追求”,因為惟其有所追求有所夢想才有所謂“幸?!?。人生最大的苦惱莫過于無所事事,莫過于因為什么事情也沒有做過而被世人忽略。我們只要沉思片刻便會同意:被人忽略,被父母鄰居朋友以及人類的一切同胞徹底忽略,對于我們的“人格”將是最悲慘最不幸的事情。
我們的“人格”,它包含雙重意義:(1) humanity (與獸性相區(qū)分的人性),(2) personality (與我們的同類相區(qū)分的個性)。康德說:存在者要求“存在”。存在者的生命力,它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它有追求存在的本能。然而,被一切同類徹底忽略了的“存在”已經不能被認為是真實的存在了(沒有主體間性的“存在”是虛幻的存在)。這便是“Y”一代人生存的煩惱,是他們“意義”的糾纏,同時也是他們人格沉淪的受難過程。
人在“非人格化”的狀態(tài)中沉淪,在這沉淪中的孩子們對父輩的敘說還以沉默。這沉默意味著對父輩人格的不屑,意味著對“意義”的藐視,和對被忽略了“個性”的個體生命的仇恨。從這沉默里,不難理解,經常可以爆發(fā)出毀滅“意義”的“無意義”力量──校園槍擊事件是這力量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
不要以為我討論的事情僅僅與美國人有關。就在北大校園里,普遍存在著放棄了意義的一代。我從我的年輕朋友那兒知道,那里也有自殺與謀殺,有對父輩的“意義”的藐視,有“讓政治家和至高的善見鬼去吧”之類的見解,有及時行樂和徹底的無道德,還有對這一切取消意義的行為的取消和仇恨。
與主流社會生活相比,放棄了意義的一代人是真正“邊緣化”了的人。孩子們的邊緣化,到底是出于他們自主的原因呢,還是被他們所在的社會邊緣化了?略為思考之后,我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社會的“家庭生活”出了問題。孩子們的家庭生活是使他們生命的意義“邊緣化”的主要社會環(huán)境。
讓我們看看現(xiàn)代家庭生活吧:家長們每日每時都把最主流的社會觀念灌輸?shù)郊彝ダ锩鎭?,讓孩子在私己的環(huán)境中熏染著對金錢權勢名聲的崇拜。人的個性不再基于個人天性的發(fā)展而是要順從社會主流的方向,于是不再有“個性”可言。在“家”里,人的天性被社會主流價值(通常與名利權勢相關)所扼殺,不僅表現(xiàn)為“個性缺失”,而且還表現(xiàn)為對人的童真的壓抑。這樣,我們在“家”里成為孩子們的異己分子,我們幫助主流價值來清洗孩子心靈的童真,將他們改造為“適應社會競爭環(huán)境”的物種。而在我們的孩子們眼里,這樣的“意義”顯得荒唐,顯得不合人性,從而顯得缺乏意義。意義的邊緣化就這樣開始了。
落日的余輝正把小山上的云彩燒成深紫色,這紫色的絲帶向前漫延,直到遠處白色的海灘和暗藍色的波濤里。生命的意義在于有所追求,并且那追求不是轉瞬即逝的,從而精神得以有所寄托。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必定是發(fā)自我們自由意志的追求,而不是別人(例如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指定的“追求”。從我們每一個人自由意志發(fā)出的精神向往,便是我們個體生命力的源泉。所以,是我們生命的意義賦予了我們生命。
把生命的意義還給孩子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