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彬
俗話說:“月有陰睛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去年秋天,某大學教授楊惠琳的老伴應邀去某地講學。由于他患有高血壓。近年來一直靠藥物維持治療。所以,以前每逢老伴外出開會、講學,楊惠琳總是相隨左右,照料他的生活起居。這一次因為孫子上一年級,兒子、兒媳工作單位較遠,因此,照顧孫子吃飯的“任務”就落到楊惠琳的頭上,這樣就無法陪老伴出差,臨行前自然免不了對老伴千叮嚀、萬囑咐。
由于邀請單位的熱情好客,旁邊又少了個“監(jiān)督官”,楊惠琳的老伴放開了肚量豪飲不已;加上不按時服藥,終于在第三天下午講課時突然跌倒在講臺旁。邀請單位的領(lǐng)導見此情景吃驚不小,深感責任重大,連忙將他送往醫(yī)院搶救。醫(yī)生根據(jù)病人昏迷、顱內(nèi)高壓的癥狀,診斷為“腦溢血”,醫(yī)生雖然竭盡全力搶救,并開顱取出淤血,終因血腫長時間壓迫生命中樞而死亡。楊惠琳的兩個兒子為了不使母親過于悲傷,在奔喪回家之前,他們沒敢將父親病逝的消息告訴她。當邀請單位派專車將楊惠琳老伴的尸體送回家時,她先是不言不語,表情木然,十分鐘后撲倒在老件的身上嚎啕大哭,嘴里不停地喊道:“你沒有死,你快醒醒,你沒有死,你快醒醒!”
以后,楊惠琳的兒女們分成三班輪流看護整天不吃不喝不睡的母親。到老伴火化的那天,楊惠琳終因傷心過度,身體極度虛弱昏了過去,被送往醫(yī)院搶救。盡管子女和親朋好友再三安慰、勸導,但楊惠琳無法從老伴猝死的悲痛中解脫出來。夫妻恩愛40年,從未紅過臉吵過嘴,楊惠琳從精神上一下子失去了寄托,感到活著沒有意思,想隨老伴一塊走。楊惠琳的兒女們對母親整天悲痛欲絕、尋死覓活的狀況焦急萬分,又無能為力,于是一起商議著請心理醫(yī)生為母親診治。
心理醫(yī)生診斷楊惠琳患的是“居喪綜合癥”。這種心理障礙多見于夫妻感情深厚者,當一方因病或意外事故突然身亡,另一方受不了這種打擊而精神崩潰,出現(xiàn)以抑郁為主的癥狀。根據(jù)“居喪綜合征”的演變過程,一般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一、沖擊期:面對親人的亡故,不知所措,表現(xiàn)為麻木狀態(tài),甚至否認親人已經(jīng)亡故的事實。驚恐與焦慮癥狀可以很突出,此期可持續(xù)幾小時、幾天或幾周。
二、機能解體期:對親人的亡故心理上不能接受,感覺失去寄托,前途渺茫,心情痛苦萬分,甚至絕望。除抑郁癥狀十分突出外,還有不安、易激惹、出現(xiàn)自殺行為及對社會退縮的表現(xiàn)。重者感知覺、理解判斷及記憶能力可有暫時性障礙。多數(shù)病人在3~6個月內(nèi)進入恢復期。
三、恢復期:又稱機能重建期。在此期,居喪者逐漸接受親人確已死亡的事實,各種機能漸漸恢復到事件發(fā)生前的水平。
一般來講,居喪者的吸煙量、飲酒量、服鎮(zhèn)靜劑的劑量明顯增加,自殺行為增多,身心疾病的發(fā)病率也明顯增多。55歲以上的人遭遇配偶死亡率較一般人群高4~6倍。對于“居喪綜合征”患者來說,如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導和看護,極易在厭世心理的支配下采取各種方式自殺。
因此,對“居喪綜合征”患者宜及早提供危機干預和社會支持,以幫助他們盡早度過機能解體期,進入恢復期。對于癥狀較重,一般的勸導無效者則需請心理醫(yī)生進行矯正治療,以免產(chǎn)生嚴重后果。臨床上大多采取以下步聚:
一、宣泄療法:讓病人重新進入親人亡故的情境,讓其放聲痛哭,大聲叫喊,盡量發(fā)泄悲傷之情,從而減輕悲傷情緒對機體的影響。
二、心理疏導:結(jié)合具體情況幫助病人認識到人死不能復生,引導他們看到未來,未亡人很好地生活就是對亡者最大的安慰等等。
三、暫離特殊環(huán)境:有條件者可讓病人暫時離開當時的環(huán)境,可去外地親戚家暫住或旅游。
四、藥物治療:對于癥狀頑固者可用藥物對癥治療,以改善睡眠、穩(wěn)定情緒。具體藥物和劑量則應根據(jù)病人的病情而定。
(本欄目責任編輯:王俊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