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志成
全球范圍內頻繁出現的高熱天氣,正威脅著人類。在我國南方地區(qū),高溫中暑仍是每年夏季人們面臨的健康問題之一,特別是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那些習慣于在人工恒溫條件下生活、工作的人們,由于機體熱耐受能力明顯下降后,又將面臨滾滾熱浪的嚴峻考驗。在醫(yī)院的急診室里一批批中暑病人的出現,預示著我們“防暑”意識非但不能削弱,還要不斷強化,迫在眉睫的是找到預測中暑的辦法。
在與中暑發(fā)生有關的氣象因素中,高溫的決定性作用已為人所知。許多資料表明,當日最高氣溫超過31℃時就有人發(fā)生中暑。但是,我們在中暑防治研究中觀察到,在每年中暑發(fā)病人數最多的日子里,氣溫并不是最高的,相反,在最高氣溫顯著升高的日子里,有時竟沒有或很少出現中暑病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來,與中暑發(fā)生有關的氣象因素不僅僅是高溫,還有其他六項,即日平均氣溫、日最高氣溫、相對濕度、平均風速、日照時間及降水量,其中以日平均氣溫和相對濕度的影響最大。這里所說的日平均氣溫,不是日最高氣溫與日最低氣溫的平均值,而是一天中2、8、14、20時四點氣溫的平均值。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根據日最高氣溫安排生產、生活,氣象部門也只預報日最高氣溫。事實上,日平均氣溫的變化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更加持久和明顯。這好比把手放在沸水里2秒鐘較容易,但要置于80℃水中1分鐘卻很難一樣。經研究,我們總結出氣象因素與中暑發(fā)生的規(guī)律,即當日平均氣溫連續(xù)三天超過30℃,空氣相對濕度超過72%時,會出現中暑人群。據此,氣象部門可以計算出中暑指數,發(fā)布中暑預報。南京市氣象臺于1998年7月8日,首次發(fā)布中暑氣象條件指數預報,預報與中暑發(fā)生的符合率達98.6%。
中暑指數可分為小于或等于45,46~61,大于或等于62三個區(qū)段,分別表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重癥中暑出現的指數范圍,主要用于推測發(fā)生何種類型的中暑及中暑的嚴重程度。當指數小于或等于45時,出現先兆中暑,即人體在高溫環(huán)境中出現頭昏、頭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體溫正?;蚵杂猩?。指數為46~61時,則為輕癥中暑,除了出現先兆中暑的癥狀外,還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脈搏快速等表現,體溫可升至38.5℃以上。指數大于或等于62時,會出現重癥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熱(日)射病。熱痙攣表現為明顯的肌痙攣,伴有肌肉收縮痛,好發(fā)于四肢肌肉及腹肌,尤以腓腸肌(即小腿肚)為顯著,常兩側同時發(fā)生,時而發(fā)作,時而緩解,但病人意識清楚,體溫一般正常。熱衰竭表現為頭昏、頭痛、多汗、口渴、惡心、嘔吐,繼而皮膚濕冷、血壓下降、心律紊亂、輕度脫水,體溫稍高于正常。熱(日)射病又稱中暑性高熱,體溫高達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繼而無汗,可伴干熱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指數大于或等于62時,與中暑發(fā)生的符合率可達100%。
夏日里,通過天氣預報,人們每天可以知道第二天的中暑指數后,就能事先做好防暑工作。比如:保持居室的良好通風及適宜的溫濕度,充分午休。老年人或慢性病者更應按時服藥,多飲水,多食新鮮瓜果蔬菜。孕產婦不要迷信于不通風、不洗澡的舊習俗,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室外作業(yè)人員可適當調整作業(yè)時間,備好遮陽設施,及時補充鹽分。旅游者要避開中暑高發(fā)時段,重新調整外出計劃。各醫(yī)院門急診也應作好必要的醫(yī)療準備,隨時作好搶救重危中暑病員的準備。
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氣象臺尚未發(fā)布中暑氣象條件指數預報。但是,人們也可以根據當地氣象臺發(fā)布的日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平均值,作為“日均氣溫”看待。如果連續(xù)3天“日均氣溫”在30℃以上,可粗略地估計中暑發(fā)生的可能性很大;如果這種“日均氣溫”呈不斷上升趨勢,中暑的嚴重程度則要加劇了。
大眾醫(yī)學199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