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應奎
人們最歡迎的是什么
報紙、電視、電臺紛紛擴版,成為時尚。人們最歡迎的是什么?
“是新聞……如果這些新聞媒介不著意擴大和豐富新聞,單講吃穿玩樂,盡管‘貼近生活,也是貼近不到精神和‘靈魂的,人們也是缺乏閱讀熱情的?!?/p>
這樣的大白話,這樣的普通常識,對于從事新聞工作的諸多同行,如果粗粗看過聽過,如果不用心思去想,也許不以為意。然而,許多事情,出于不同人之口(不是以地位高低而取舍,而是因身份不同而各有感悟),雖然說的是同一個道理,如果你能細加品味,會有不一樣的滋味。
我讀上面這段話,就有這樣的感覺。此話出自資深老總束紉秋先生之口,寫在他的新著《悚然不敬》的“自序”里。要知道,這位曾長期擔任以“貼近生活”而著稱的《新民晚報》總編,這位深諳新聞三昧的老報人,說出這樣的“經(jīng)驗之談”,雖不能說“別有深意”,但你能忽視其中的意味?特別是面對日益繁榮的、鋪天蓋地的、花花綠綠的遠離了新聞的“新聞紙”。
訃告也能寫活
“現(xiàn)在的《紐約時報》每天都有整版的訃告,但這些訃告不僅僅是簡單的某人去世消息,而是生動的傳記。這種風格的訃告欄是丹尼爾當總編輯時開創(chuàng)的。丹尼爾覺得那些斯人已故的消息灰暗而無生氣,好像去世的人從來就沒有活過一樣。他決定將訃告欄變成一個生動的版面,……一批記者開始采訪一些名人,但他們是為那些名人將來的訃告做采訪的?!保〒?jù)3月2日《羊城晚報》:《總統(tǒng)女婿的記者生涯》一文)
丹尼爾,前《紐約時報》總編輯,今年2月21日逝世,享年87歲。抄引這段逸聞,當然不是要我們的記者去學什么訃告新聞(雖然我們已有名記者如郭玲春、趙蘭英曾寫出過告別名人的好新聞),而是從中找到了一點啟示:既然連呆板干巴的死人訃告也可寫活,何論其他?這就是西方記者的追求、西方記者的敬業(yè)精神:為了寫活死人(或為編活版面),竟然在名人活著的時候就開始做準備!
旭日與落日
新千年的報道,成了年初世界性媒體的熱點,國內(nèi)報紙最引人注目的高招,是以爭擠“吉尼斯”紀錄的勁頭擴版。對于何處最早迎來新千年的曙光,更是各家媒體競相追逐的焦點,僅就浙東石塘元旦迎日的通訊,集中起來,大概就可以編一本厚厚的大書了。
然而,新聞或通訊就一定要這樣寫么?“信息”一定非要用長篇大論才能傳遞么?請讀兩則外電:
最初的陽光
【美聯(lián)社千年島基里巴斯12月31日電】新千年在午夜12點整降臨太平洋。
基里巴斯千年島上的舞蹈者戴著頭飾,身著草裙搖擺著身軀,在吟唱著歌曲,告別舊日的痛苦,并宣告全世界新時刻的來臨后,他們用傳統(tǒng)的祝福的吶喊迎來了新的千年。
陸地上的第一道曙光于當?shù)貢r間0點08分,照射在偏遠的南極洲迪布爾冰川附近?;锇退褂诋?shù)貢r間上午5點43分(格林尼治時間15點43分)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目睹新千年日出的國家。
最后的落日
【路透社薩摩亞12月29日電】位于南太平洋上的薩摩亞島上的一個村莊將青史留名,那里將看到1999年最遲的日落,而同時在亞洲的其他一些地方,新千年的曙光在幾小時前就已照亮了大地。
上千人來到薩摩亞的薩瓦伊島最靠西海岸的法利亞盧珀村,觀看本世紀最后的日落。至少有六對新婚夫婦將在這時舉行婚禮。
兩條消息,連標點在內(nèi),《陽光》僅156字,《落日》更少,僅124字,5個W、場景以至細節(jié),一應俱全,一目了然,可說無一句廢話,無余字可刪。在信息社會里,從讀者角度看,花這么少的時間,讀這樣的短訊,得這么個“信息”,文字又好讀,足夠了。
有比較才有鑒別。什么時候,我們的辦報行家里,也能真正掌握這個看似常識性的“新聞”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