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緯
新舊世紀交替之際,我們迎來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個記者節(jié)。這是中國新聞工作者的盛大節(jié)日,我們?yōu)橹杠S歡呼,縱情高歌!
在這喜慶的日子里,筆者思忖:對記者節(jié)最好的紀念是什么?擔當起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的“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歷史使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使新聞工作在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這是新時期新聞工作的崇高任務,也是以實際行動對記者節(jié)最好的紀念。
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克服引導輿論上的一般化、表面化、淺層次的弊端,加強引導輿論的深度與力度,講究引導輿論的策略與藝術,擴大引導輿論的影響力與輻射力。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把握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把輿論導向的坐標放在黨的基本路線的方位上,突出地體現(xiàn)鄧小平理論的思想路線,高揚改革開放的主旋律。在引導輿論上我們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不能簡單化地認為,只要引導中不出問題,不幫倒忙,不給實際工作添亂,就算是做好了引導輿論工作。其實,這些是對引導輿論的起碼要求,輿論引導固然不能出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積極主動地引導輿論。
一般來說,不出問題容易做到,但引導得力而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很難。引導輿論有不同的做法要求,滿足于“不犯忌”,但發(fā)表的報道與言論平平淡淡,無關痛癢,這是一種引導;敢于提出問題,切中時弊而能震撼人心,這也是一種引導。滿足于“居高臨下”的指導,但與群眾的思想、生活“不貼肉”,是一種引導;摸準群眾的思想脈搏,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善于釋疑解惑,這也是一種引導。報道上“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零打碎敲,形不成氣候,是一種引導;抓住重大問題進行多側面報道,搞得有聲有色,這也是一種引導。針對海外輿論先發(fā)制人,是一種引導;事發(fā)后搞“慢三拍”式的報道,也是一種引導。這些不同的做法和要求,在引導輿論上所取得的社會效果是迥然不同的。這些,主要取決于新聞界主觀能動性調動與發(fā)揮的程度。
在引導輿論上,新聞媒介要力求做到“三得”:一是引導輿論要“得力”,就是要突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而有說服力地回答群眾關注的問題。涉及到原則性問題,要旗幟鮮明。在引導輿論上積極、主動、有力,成為黨和人民手中得力的輿論工具。二是要“得當”,就是引導輿論要掌握火候,把握時機,講究分寸。對“熱點”、“焦點”問題既要敢于觸及,又要善于疏導,不要去人為地“炒熱”。要講究宣傳策略,有的“點到為止”,不必追求“轟動效應”;有的“含而不露”,不必和盤托出;有的該下毛毛雨,不必傾盆大雨。三是要“得法”,就是要改進宣傳報道方式,提高引導輿論的藝術。正確把握報道規(guī)模、報道數(shù)量和報道頻率,研究受眾的心理與需求,增強報道的貼近性與可讀性,做到“有效引導”。
只要我們加強理論學習,深入調查研究,發(fā)揚實事求是精神,就能出色地擔當起引導輿論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