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泗清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長大成人的關鍵時期,絕大多數(shù)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許多家長也為此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然而,對于“成長”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健康成長”的標準又是什么,人們往往抱著一種樸素的理解,并不深究。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提到青少年的成長,人們就會想到“長身體、長知識”,而很少會想到“長心靈”。對于不少家長來說,如果孩子身體健壯,頭腦聰明,就可以心滿意足了。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只見身體和頭腦而不見心靈,把成長等同于身體健康和智力發(fā)展,忽視心靈成長的習慣,反映了人們對待青少年的一種思維定勢,也反映了一種重身體輕心靈、重智商輕情商的教育模式??梢哉f,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在今天之所以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與這種教育模式的偏差密不可分。這種模式對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下面,筆者根據(jù)自己的一項調查結果,來說明這種模式的特點和問題。
幾年前,筆者在北京的5所大學中進行了一次有關青少年社會化問題的問卷調查,回收了193份有效問卷。雖然調查樣本不大,不一定能夠代表青少年的總體情況,但是,調查結果卻揭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其中有一道題目請被調查者報告家長對自己各個方面的關心程度,其結果如表1所示。表中最后兩列為每個項目上的關心程度的均值和標準差,均值越大,關心程度越高。其余各列中的數(shù)字為選擇各項的人數(shù)百分比。
從表1中可以看出,家長最關心的是“身體狀況”(4.32),其次是“學習成績”(4.28),最不關心的是“情感需求”(3.05)和“思想上有無苦悶”(3.07)。換句話說,從家長的關心程度來看,“長身體”排在首位,“長知識”排在第二位,而“長心靈”(思想情感問題)排在最后一位。表1中項目較多,其中有些項目可以歸為一類,為了簡化數(shù)據(jù),使結果更為清晰,采用因素分析的統(tǒng)計方法,得到了5個因素。通過對各個因素上負荷量較大的項目的分析,可以給這些因素命名,因素名稱以及每個因素所對應的主要項目見表2。表2中也列出了家長對每個因素的關心程度(計算方法從略)。
表2的數(shù)據(jù)表明,家長最關心的是子女的“身體與生活”(4.04),其次是“人際與道德”(3.68),第三位的是“面子或成就”(3.58),第四位的是“上進心”(3.52),最后是“情感與思想”(3.06)。
上述調查結果意味著:無論是從單個項目來看,還是從綜合的類型來看,心靈成長都被忽視。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重身體輕心靈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我們認為,這種模式是家長的“孩子觀”和教育觀的產物。在很多家長看來,子女是長不大的小孩子,而“小孩子”應該專心學習,不要胡思亂想,以免分散精力;而家長則有責任引導孩子想“該想的問題”,阻止他們想那些“不該想的問題”。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家長不僅不會與子女平等地交流思想,而且根本否定子女的情感渴求與人生探索的合理性,家長也不會引導子女去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許多家長希望子女早日成才,甚至成為神童,但是卻不愿意看到子女早日成熟,在一些家長的心目中,子女“思想早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其實,那些“不該想的問題”可能正是青少年心靈成長過程中無法回避、必須解決的問題。青少年不是學習機器,隨著身體的發(fā)育和心智的發(fā)展,他們自然而然地要出現(xiàn)一些情感上的煩惱與需求,要思考一些與“讀書”和考試無關,但與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些煩惱與問題可以被壓抑一時,但不可能被取消。作為教育者,家長有責任幫助子女解決情感煩惱與思想困惑,而沒有權力對子女實行情感控制和思想控制。本來,家長應該在子女與社會之間架設一道橋梁,但是,由于上述教育模式的偏差,不少家長事實上成為子女與社會之間的一道屏障。這種做法可能使子女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讀書考試上,但是,卻造成了對子女的情感壓抑,給子女增添了情感上和思想上的痛苦。而且,它使得子女的早期社會化出現(xiàn)不應該有的空白,增加了后續(xù)社會化的難度,加劇了早期社會化和后續(xù)社會化之間的不協(xié)調,對子女的人格發(fā)展和心靈成長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近年來,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一些調查數(shù)據(jù)和個案材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人們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經達成了共識。要使這種教育取得成效,只是普及心理學與心理衛(wèi)生方面的知識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改革忽視心靈成長的教育模式,從體制上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優(yōu)良的環(huán)境,讓他們不僅長身體、長知識,而且長心靈。